七零后小说网 www.qlh04.com,帝王师:刘伯温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石门书院位于青田县西七十里的石门山麓的石门洞中,始建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三年(744年),开始时是国立图书馆,后来,这地方离官员办公地点太远,官场肥佬们不爱动弹,逐渐地就成了私人讲学的场所。北宋时期,石门书院已经变成私立大学,很多饱读诗书却不能做官的知识分子都免费到这里传播知识和思想。但由于改朝换代的关系,很快就荒废,南宋时,朱熹在此地做官,想要重新焕发它的光彩,无奈政府不支持,所以就彻底废弃了。1294年,元王朝的当地地方官王侯重修,石门书院才算还魂。郑复初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重新装修后,又鼓励政府招聘老师,为前来的有为青年们讲学。
刘伯温正是听说了这件事,所以一路小跑地来了。不过从刘伯温到书院的表现来看,他来石门书院,只是受了道教人杰地灵观念的影响。他喜欢的不是石门书院,而是石门书院附近的景色。
石门书院建在道教十大洞天中排名第十的石门洞附近。既然能跻身十大洞天,石门洞当然有非凡之处——两壁双峰对峙,如同一扇大门。四周山崖环绕,如同城郭,再向里就是大洞。洞北殿阁峥嵘,青松郁郁。洞的东南有数十丈高的瀑布,如果起风,你能看到瀑布随风飘散,煞是好看。李白有句诗特意赞叹这道瀑布:“喷壁洒素雪,空蒙生昼夜”。石门洞中清净幽深,和地下室一样冬暖夏凉。
圣人说,听别人讲的知识远不如自己悟出的知识更自得于心。许多伟大人物不是喜欢自学,而是因为他们明白一个求知的基本道理:别人讲的知识再好,那也是别人的。如果和你的心不相符,你听了有什么用?如果和你的心相符,可那是别人的,不是你的。所以,想要有独立思想,锻造独立意志,必须要有自学的勇气和能力。只有通过自己的感悟得来的知识和思想,才是你自己的知识和思想。
刘伯温从小就喜欢自学,并善于自学。这就可以使我们明白,为什么郑复初只教了他一年,就撒手不管了。因为刘伯温从他那里得到理学的主旨后,就开始了自由发挥,自由发挥后的心得就如铜墙铁壁,外来的知识无论如何都闯不进来了。
在石门书院,刘伯温采用的也是自学方式,他的爱好像洪水一样泛滥,在正统的理学外,一些被当时知识分子视为奇技淫巧、百无一用的宇宙学(阴阳),数学(八卦),化学(道家的炼丹),物理学(墨子的小孔成像、沈括对石油的认知),地质学(朱熹对化石的认知)以及日常生活学也在其列,他后来着作的《多能鄙事》就是这些学说的践履。在石门书院这段日子,他还迷上了军事学。
刘伯温看了很多市面上流行的军事着作:《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历代兵制》,等等。
既然是自学,就无所谓课堂一说。刘伯温常常逃课,跑到石门洞崖壁的一个洞里去读书。没有人知道刘伯温是如何发现那个洞的,洞口只能容一人通过,深数十丈,高不见顶。传说中,那个洞是一只老白猿的房产,所以又叫白猿洞。
洞中原本黑暗潮湿,但当刘伯温进去时,地面的潮湿向四面慢慢褪去,但仍然没有光明,只有瀑布反射进来的彩虹微弱的光。这难不倒刘伯温,他早就从吴梅涧那里学会了捕捉阳光。传说他把那些阳光装在一个不透明的罐子里,一遇黑暗,罐子就发出和阳光一样的光芒。
刘伯温在别人的房子里读书,又不出租金,这让人为他捏了把汗。刘伯温大概也知道私闯他人的房子很危险,所以在身边准备了棍棒,以防房子的主人突然出现咬他。但白猿一直没有出现过,大概是又找到了新的房子。
就在别人的房子里,传奇的一幕发生了。这就是刘伯温人生中的“偶获天书”事件。
但很多宿命论专家认为,“偶获”这个词是虚无,应该说,刘伯温命中注定要获得天书,因为他是伟大人物,伟大人物注定了要有传奇的经历,而传奇的经历在他未生时就已经注定了。
也就是说,刘伯温获天书这件事只是再重复了一遍老天的意思,其实它在命运中早已演绎过了。
这个传奇故事是这样开始的:有一天,刘伯温正在山洞里冥思苦想“以少胜多”的战争奥秘,但百思不得其解。那段时期,他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军事上。可能和他一直把白猿当成敌人有关,希望能在白猿突然出现时,用军事手段对付它。
就在他绞尽脑汁思索时,突然,罐子失去了光芒,瀑布折射出的彩虹照到刘伯温对面的石壁上。正当他在纳闷时,石壁像两扇门一样缓缓打开了。刘伯温只惊骇了一会儿,就蹑手蹑脚地走了过去,探头向里看。但里面漆黑一片,他什么都看不见。不过却能听到铁绞索的声音,那声音很忧伤,仿佛是一个大猴子的哭泣。
刘伯温慢慢地退回来,抄起经常放在石桌边的木棒,重新回到石壁前,探头探脑了一阵,铁绞索忧郁的叹息声不见了。他四周看了看,发现石壁上的植物正在慢慢地生长,发出欢快的嬉闹声。这新生给了他力量,他把长袍脱下,正要义无反顾地钻进时,突然一个声音传来:“别进,里面毒气深沉,小心有去无还。”
——据某些灵异专家解释,这个人声就是洞中那个白猿所发出。
但刘伯温既然已经脱了长袍,就说明他下定了决心,什么狠话都吓不倒他。他为了给自己鼓气,一个跟头就翻了进去。整个身子一落地,他才发现里面别有洞天,空中飘浮着萤火虫一样的生物,把整个洞映照得通透明亮。
这片天地是如此之新,似乎从来没有人类的足迹到达过。可刘伯温很快就感到了恐怖,似乎有人忽近忽远地窃窃私语,又能听到他耳边有人在平和地呼吸。他看见了鬼魂样的云彩,闻到了只有死尸上才能绽放的花的香气。他拼命地摇晃着脑袋,想把这如梦如幻的一切抛掉。他抡起了棒子,碰碎了鬼魂的脑壳,扫荡了死尸之花的香气,洞中恢复了异样的宁静,刘伯温感觉自己身处太空中,无依无靠,无牵无挂,骨子里起了泡沫,飘飘欲仙起来。
在享受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刘伯温才强行回到现实世界,他看到那种如萤火虫般的生物纷纷扑向一面墙壁,映照出了“此石为刘基所开”几个大字,如你所知,这是身份验证密码。元朝时,中国人口太少,“刘基”这种文绉绉的名字重名的机会微乎其微,刘伯温认定这就是自己,于是,双手向墙壁上一推,墙壁应手破裂,一只古董级别的石匣就在墙壁后面闪现。刘伯温捧起石匣,没有见到使用说明书,所以就用最直接也最有效的办法:摔到地上。石匣遇地,嘭地弹开,里面掉出四卷32开的小书。
刘伯温这时才想起那个提醒他里面有毒气的话,这种感觉一上来,他的头开始发晕,于是,收起书来,毫不留恋,转身出了洞。
到洞外后,刘伯温看书名,发现是关于兵法的。但打开书,里面的文字是汉字,印刷精美,可就是看不明白。这种事只能说明两点:一、书是盗版的,全是错别字和病句;二、天老爷给人恩惠,向来是给两块面包和一块生鸡腿,你想要吃汉堡,必须要自己动手。
刘伯温拿着读不懂的书,等于拿了柄斩妖除魔的宝剑却拔不出来,那和烧火棍没有任何区别。于是,他四处游玩,寻找可以看懂这本书的人。某日,他在深山老林里遇到一位道士。道士很老,把自己藏在道袍里,他的道袍很奇怪,像是基督教教士的袍子。刘伯温看不到他的脸,甚至感觉斗篷里根本就没有一颗脑袋。当时,这个斗篷正在读一本无字书。刘伯温知道这是位神人,就赶紧拿出书来请教。老道士把书拿来,只一翻,就问:“你是想让我写个推荐序?”刘伯温说:“我是看不懂啊,想请教您。”老道士只拿出一本,撕... -->>
石门书院位于青田县西七十里的石门山麓的石门洞中,始建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三年(744年),开始时是国立图书馆,后来,这地方离官员办公地点太远,官场肥佬们不爱动弹,逐渐地就成了私人讲学的场所。北宋时期,石门书院已经变成私立大学,很多饱读诗书却不能做官的知识分子都免费到这里传播知识和思想。但由于改朝换代的关系,很快就荒废,南宋时,朱熹在此地做官,想要重新焕发它的光彩,无奈政府不支持,所以就彻底废弃了。1294年,元王朝的当地地方官王侯重修,石门书院才算还魂。郑复初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重新装修后,又鼓励政府招聘老师,为前来的有为青年们讲学。
刘伯温正是听说了这件事,所以一路小跑地来了。不过从刘伯温到书院的表现来看,他来石门书院,只是受了道教人杰地灵观念的影响。他喜欢的不是石门书院,而是石门书院附近的景色。
石门书院建在道教十大洞天中排名第十的石门洞附近。既然能跻身十大洞天,石门洞当然有非凡之处——两壁双峰对峙,如同一扇大门。四周山崖环绕,如同城郭,再向里就是大洞。洞北殿阁峥嵘,青松郁郁。洞的东南有数十丈高的瀑布,如果起风,你能看到瀑布随风飘散,煞是好看。李白有句诗特意赞叹这道瀑布:“喷壁洒素雪,空蒙生昼夜”。石门洞中清净幽深,和地下室一样冬暖夏凉。
圣人说,听别人讲的知识远不如自己悟出的知识更自得于心。许多伟大人物不是喜欢自学,而是因为他们明白一个求知的基本道理:别人讲的知识再好,那也是别人的。如果和你的心不相符,你听了有什么用?如果和你的心相符,可那是别人的,不是你的。所以,想要有独立思想,锻造独立意志,必须要有自学的勇气和能力。只有通过自己的感悟得来的知识和思想,才是你自己的知识和思想。
刘伯温从小就喜欢自学,并善于自学。这就可以使我们明白,为什么郑复初只教了他一年,就撒手不管了。因为刘伯温从他那里得到理学的主旨后,就开始了自由发挥,自由发挥后的心得就如铜墙铁壁,外来的知识无论如何都闯不进来了。
在石门书院,刘伯温采用的也是自学方式,他的爱好像洪水一样泛滥,在正统的理学外,一些被当时知识分子视为奇技淫巧、百无一用的宇宙学(阴阳),数学(八卦),化学(道家的炼丹),物理学(墨子的小孔成像、沈括对石油的认知),地质学(朱熹对化石的认知)以及日常生活学也在其列,他后来着作的《多能鄙事》就是这些学说的践履。在石门书院这段日子,他还迷上了军事学。
刘伯温看了很多市面上流行的军事着作:《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历代兵制》,等等。
既然是自学,就无所谓课堂一说。刘伯温常常逃课,跑到石门洞崖壁的一个洞里去读书。没有人知道刘伯温是如何发现那个洞的,洞口只能容一人通过,深数十丈,高不见顶。传说中,那个洞是一只老白猿的房产,所以又叫白猿洞。
洞中原本黑暗潮湿,但当刘伯温进去时,地面的潮湿向四面慢慢褪去,但仍然没有光明,只有瀑布反射进来的彩虹微弱的光。这难不倒刘伯温,他早就从吴梅涧那里学会了捕捉阳光。传说他把那些阳光装在一个不透明的罐子里,一遇黑暗,罐子就发出和阳光一样的光芒。
刘伯温在别人的房子里读书,又不出租金,这让人为他捏了把汗。刘伯温大概也知道私闯他人的房子很危险,所以在身边准备了棍棒,以防房子的主人突然出现咬他。但白猿一直没有出现过,大概是又找到了新的房子。
就在别人的房子里,传奇的一幕发生了。这就是刘伯温人生中的“偶获天书”事件。
但很多宿命论专家认为,“偶获”这个词是虚无,应该说,刘伯温命中注定要获得天书,因为他是伟大人物,伟大人物注定了要有传奇的经历,而传奇的经历在他未生时就已经注定了。
也就是说,刘伯温获天书这件事只是再重复了一遍老天的意思,其实它在命运中早已演绎过了。
这个传奇故事是这样开始的:有一天,刘伯温正在山洞里冥思苦想“以少胜多”的战争奥秘,但百思不得其解。那段时期,他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军事上。可能和他一直把白猿当成敌人有关,希望能在白猿突然出现时,用军事手段对付它。
就在他绞尽脑汁思索时,突然,罐子失去了光芒,瀑布折射出的彩虹照到刘伯温对面的石壁上。正当他在纳闷时,石壁像两扇门一样缓缓打开了。刘伯温只惊骇了一会儿,就蹑手蹑脚地走了过去,探头向里看。但里面漆黑一片,他什么都看不见。不过却能听到铁绞索的声音,那声音很忧伤,仿佛是一个大猴子的哭泣。
刘伯温慢慢地退回来,抄起经常放在石桌边的木棒,重新回到石壁前,探头探脑了一阵,铁绞索忧郁的叹息声不见了。他四周看了看,发现石壁上的植物正在慢慢地生长,发出欢快的嬉闹声。这新生给了他力量,他把长袍脱下,正要义无反顾地钻进时,突然一个声音传来:“别进,里面毒气深沉,小心有去无还。”
——据某些灵异专家解释,这个人声就是洞中那个白猿所发出。
但刘伯温既然已经脱了长袍,就说明他下定了决心,什么狠话都吓不倒他。他为了给自己鼓气,一个跟头就翻了进去。整个身子一落地,他才发现里面别有洞天,空中飘浮着萤火虫一样的生物,把整个洞映照得通透明亮。
这片天地是如此之新,似乎从来没有人类的足迹到达过。可刘伯温很快就感到了恐怖,似乎有人忽近忽远地窃窃私语,又能听到他耳边有人在平和地呼吸。他看见了鬼魂样的云彩,闻到了只有死尸上才能绽放的花的香气。他拼命地摇晃着脑袋,想把这如梦如幻的一切抛掉。他抡起了棒子,碰碎了鬼魂的脑壳,扫荡了死尸之花的香气,洞中恢复了异样的宁静,刘伯温感觉自己身处太空中,无依无靠,无牵无挂,骨子里起了泡沫,飘飘欲仙起来。
在享受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刘伯温才强行回到现实世界,他看到那种如萤火虫般的生物纷纷扑向一面墙壁,映照出了“此石为刘基所开”几个大字,如你所知,这是身份验证密码。元朝时,中国人口太少,“刘基”这种文绉绉的名字重名的机会微乎其微,刘伯温认定这就是自己,于是,双手向墙壁上一推,墙壁应手破裂,一只古董级别的石匣就在墙壁后面闪现。刘伯温捧起石匣,没有见到使用说明书,所以就用最直接也最有效的办法:摔到地上。石匣遇地,嘭地弹开,里面掉出四卷32开的小书。
刘伯温这时才想起那个提醒他里面有毒气的话,这种感觉一上来,他的头开始发晕,于是,收起书来,毫不留恋,转身出了洞。
到洞外后,刘伯温看书名,发现是关于兵法的。但打开书,里面的文字是汉字,印刷精美,可就是看不明白。这种事只能说明两点:一、书是盗版的,全是错别字和病句;二、天老爷给人恩惠,向来是给两块面包和一块生鸡腿,你想要吃汉堡,必须要自己动手。
刘伯温拿着读不懂的书,等于拿了柄斩妖除魔的宝剑却拔不出来,那和烧火棍没有任何区别。于是,他四处游玩,寻找可以看懂这本书的人。某日,他在深山老林里遇到一位道士。道士很老,把自己藏在道袍里,他的道袍很奇怪,像是基督教教士的袍子。刘伯温看不到他的脸,甚至感觉斗篷里根本就没有一颗脑袋。当时,这个斗篷正在读一本无字书。刘伯温知道这是位神人,就赶紧拿出书来请教。老道士把书拿来,只一翻,就问:“你是想让我写个推荐序?”刘伯温说:“我是看不懂啊,想请教您。”老道士只拿出一本,撕...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