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后小说网 www.qlh04.com,我的国学梦我的中国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仪礼》原名叫《礼》,汉朝人称它为《士礼》,相对《礼记》而言,又叫《礼经》。到了晋代,才称为《仪礼》。其实,改名为《仪礼》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仪礼》17篇,全是礼仪的详细记录。这部经典一般只是记述礼节,不讲礼的意义。
《仪礼》是儒家传习最早的经典之一,以前人们说这本书的作者是周公,而《史记》和《汉书》都认为《仪礼》是出自孔子之手。《史记·孔子世家》上说:孔子所处的时代,周王室衰微,礼乐废驰,孔子在此时做了《诗》、《书》、《礼》的编排整理工作。孔子在《论语》中也曾说过: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孔子本人就是位礼学大师,《史记》上说孔子从小就好礼。孔子特别留意各代各国的礼,并且注意收集关于礼的知识。他编辑的《礼》,是传授弟子们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课程。这门课程不光是讲授,尤其重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礼记》上说:孔子在一个园子里射箭,围观的人像墙壁一样密不透风。这是孔子在演习《乡饮酒礼》。孔子在鲁国是这样,周游列国的时候也是这样,《史记》上就有记载,孔子离开曹国去宋国,在途中大树下乘凉之际,他带着弟子们学习礼。孔子在颠沛的时候都在教习礼,可见孔子对礼的重视程度。
《仪礼》虽然成书大概在东周时期,而其中所记录的礼仪活动,早在成书之前就有了。这些礼节,不是孔子凭空编造的,而是他采辑周鲁各国即将失传的礼仪,最后加以整理形成的。宋代学者朱熹曾说:《仪礼》中记载的具体细节,早在成书以前就有了,经过长期的实践,逐渐地充实完善,最终定型;在仪礼定型的基础上,孔子才整理成书。
也就是说,《仪礼》一书所反应的礼节形式,不仅有东周时代周鲁各国的,也含有更早一些时候的,因为礼仪、礼俗这类东西有很大的因袭性。就拿跪拜的礼节来说,它起源于原始社会,盛行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而它并没有随封建社会的结束而绝迹。
《史记·孔子世家》中说道,孔子用史书礼乐教授的弟子有好几千人,身通六艺的有72人。孔子死后,鲁国世代相传每年都要定时到孔子的墓前祭拜,而儒者们讲习礼仪,乡学结业考校的饮酒礼,以及鲁君祭祀时的比射仪式,也都在孔子的墓场举行。孔子的墓地有1顷大。孔子故居的堂屋以及弟子所住的房室,后来就地改为庙,收藏了孔子生前的衣服、冠帽、琴、车子、书籍,直到汉朝,200多年都没有废弃。
甚至在残酷的战争年代,孔门的儒生弟子们对于诗书礼乐的学习也没有中断。《史记》上记载,楚汉相争时,刘邦大兵围困鲁地,鲁中的儒生们依旧讲习礼乐,从来都没有停止过。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次厄运,但这种野蛮的行径也没有阻止住诗书礼乐的流传。
太史公司马迁说他自己亲眼看到过孔子庙堂里的车服礼器,还有儒生们讲习礼乐的情景,从此流连忘返。在《汉书》和《后汉书》上,都记录着礼的传授关系。到了东汉时,经学家郑玄给这17篇礼文作了精当的注解,从此《仪礼》的学习就更加广泛了。
现存《仪礼》的篇章顺序,是郑玄采用刘向《别录》中所定的次序,也就是士冠礼第一,士昏礼第二,士相见礼第三,乡饮酒礼第四,乡射礼第五,燕礼第六,大射礼第七,聘礼第八,公食大夫礼第九,觐礼第十,丧服第十一,士丧礼第十二,既夕礼第十三,士虞礼第十四,特牲馈食礼第十五,少牢馈食礼第十六,有司彻第十七。
《礼记》上记载,在众多的礼当中,冠礼是礼的开始,婚礼是礼的根本,丧礼、祭礼最为隆重,朝礼、聘礼最能体现尊重,射礼、乡礼最能体现和睦,这就是礼的大概情况。清代《礼经通论》中说道:冠昏丧祭、射乡朝聘八礼,应该是礼中最重要的了,冠礼表明已经成人,婚礼是男女和合,丧礼体现夫子仁义,祭礼体现敬畏鬼神,乡饮可以和睦乡里,燕射表明对君主的尊重,聘礼可以和睦邦交,朝礼可以明辨君臣上下。
根据郑玄注本的章节顺序,《仪礼》17篇的内容分别是:
第1篇是《士冠礼》,古代贵族的子弟到了20岁,可以作为本族的一名正式成员,为此而特别举行一次加冠典礼,从而使本人和宗族都明确认定他已经成人,人生的一个崭新的重要阶段开始了。这篇礼文就是记载了这项礼节的详细经过。
第2篇是《士昏礼》,古代的贵族把结婚看成上事宗庙、下继后世的神圣责任,这篇礼文就是记载了男女在家长的主持下,从纳采到婚后庙见的一系列礼仪。纳采是婚姻六礼中的首礼,即男方想和女方结亲,请媒妁往女方提亲。庙见是已婚女子成妇之礼的重要仪式,即婚后最迟3个月,必须带着新娘到夫家的宗庙祭告祖先,来表示婚姻已经取得夫家祖先的同意。
《仪礼》原名叫《礼》,汉朝人称它为《士礼》,相对《礼记》而言,又叫《礼经》。到了晋代,才称为《仪礼》。其实,改名为《仪礼》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仪礼》17篇,全是礼仪的详细记录。这部经典一般只是记述礼节,不讲礼的意义。
《仪礼》是儒家传习最早的经典之一,以前人们说这本书的作者是周公,而《史记》和《汉书》都认为《仪礼》是出自孔子之手。《史记·孔子世家》上说:孔子所处的时代,周王室衰微,礼乐废驰,孔子在此时做了《诗》、《书》、《礼》的编排整理工作。孔子在《论语》中也曾说过: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孔子本人就是位礼学大师,《史记》上说孔子从小就好礼。孔子特别留意各代各国的礼,并且注意收集关于礼的知识。他编辑的《礼》,是传授弟子们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课程。这门课程不光是讲授,尤其重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礼记》上说:孔子在一个园子里射箭,围观的人像墙壁一样密不透风。这是孔子在演习《乡饮酒礼》。孔子在鲁国是这样,周游列国的时候也是这样,《史记》上就有记载,孔子离开曹国去宋国,在途中大树下乘凉之际,他带着弟子们学习礼。孔子在颠沛的时候都在教习礼,可见孔子对礼的重视程度。
《仪礼》虽然成书大概在东周时期,而其中所记录的礼仪活动,早在成书之前就有了。这些礼节,不是孔子凭空编造的,而是他采辑周鲁各国即将失传的礼仪,最后加以整理形成的。宋代学者朱熹曾说:《仪礼》中记载的具体细节,早在成书以前就有了,经过长期的实践,逐渐地充实完善,最终定型;在仪礼定型的基础上,孔子才整理成书。
也就是说,《仪礼》一书所反应的礼节形式,不仅有东周时代周鲁各国的,也含有更早一些时候的,因为礼仪、礼俗这类东西有很大的因袭性。就拿跪拜的礼节来说,它起源于原始社会,盛行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而它并没有随封建社会的结束而绝迹。
《史记·孔子世家》中说道,孔子用史书礼乐教授的弟子有好几千人,身通六艺的有72人。孔子死后,鲁国世代相传每年都要定时到孔子的墓前祭拜,而儒者们讲习礼仪,乡学结业考校的饮酒礼,以及鲁君祭祀时的比射仪式,也都在孔子的墓场举行。孔子的墓地有1顷大。孔子故居的堂屋以及弟子所住的房室,后来就地改为庙,收藏了孔子生前的衣服、冠帽、琴、车子、书籍,直到汉朝,200多年都没有废弃。
甚至在残酷的战争年代,孔门的儒生弟子们对于诗书礼乐的学习也没有中断。《史记》上记载,楚汉相争时,刘邦大兵围困鲁地,鲁中的儒生们依旧讲习礼乐,从来都没有停止过。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次厄运,但这种野蛮的行径也没有阻止住诗书礼乐的流传。
太史公司马迁说他自己亲眼看到过孔子庙堂里的车服礼器,还有儒生们讲习礼乐的情景,从此流连忘返。在《汉书》和《后汉书》上,都记录着礼的传授关系。到了东汉时,经学家郑玄给这17篇礼文作了精当的注解,从此《仪礼》的学习就更加广泛了。
现存《仪礼》的篇章顺序,是郑玄采用刘向《别录》中所定的次序,也就是士冠礼第一,士昏礼第二,士相见礼第三,乡饮酒礼第四,乡射礼第五,燕礼第六,大射礼第七,聘礼第八,公食大夫礼第九,觐礼第十,丧服第十一,士丧礼第十二,既夕礼第十三,士虞礼第十四,特牲馈食礼第十五,少牢馈食礼第十六,有司彻第十七。
《礼记》上记载,在众多的礼当中,冠礼是礼的开始,婚礼是礼的根本,丧礼、祭礼最为隆重,朝礼、聘礼最能体现尊重,射礼、乡礼最能体现和睦,这就是礼的大概情况。清代《礼经通论》中说道:冠昏丧祭、射乡朝聘八礼,应该是礼中最重要的了,冠礼表明已经成人,婚礼是男女和合,丧礼体现夫子仁义,祭礼体现敬畏鬼神,乡饮可以和睦乡里,燕射表明对君主的尊重,聘礼可以和睦邦交,朝礼可以明辨君臣上下。
根据郑玄注本的章节顺序,《仪礼》17篇的内容分别是:
第1篇是《士冠礼》,古代贵族的子弟到了20岁,可以作为本族的一名正式成员,为此而特别举行一次加冠典礼,从而使本人和宗族都明确认定他已经成人,人生的一个崭新的重要阶段开始了。这篇礼文就是记载了这项礼节的详细经过。
第2篇是《士昏礼》,古代的贵族把结婚看成上事宗庙、下继后世的神圣责任,这篇礼文就是记载了男女在家长的主持下,从纳采到婚后庙见的一系列礼仪。纳采是婚姻六礼中的首礼,即男方想和女方结亲,请媒妁往女方提亲。庙见是已婚女子成妇之礼的重要仪式,即婚后最迟3个月,必须带着新娘到夫家的宗庙祭告祖先,来表示婚姻已经取得夫家祖先的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