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后小说网 www.qlh04.com,葬元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海宋畏惧李唐,日夜担忧李唐南征,所以对北方的动静极为关注。南洋都护府和象州的唐军一动,消息立刻向海宋朝廷传回。
海宋京都,安京(后世印尼巨港)。
此地,本叫勃林邦城,是三佛齐国的王城。海宋攻灭三佛齐国后,将其更名为安京,作为都城所在。
此时的安京,已经和多年前大不一样了。
中原风格的建筑,替代了原本南洋特有的高跷陡脊屋(尖顶高脚屋),加上中原式样的城墙,使得此地像是在中原。
就是城中来往的行人,也大多像是中原人。他们中有汉人,越人,高丽人,东瀛人,也是海宋的“国族”,属于一等人。
海宋作为“外来客”,为了统治广大土著蛮族,也只能效法蒙元,搞出种族等级制度,因为这个法子的确很好用。
但是,海宋同时也是李唐的好学生。
主要是在对土著蛮族的同化政策上,海宋受李唐的影响很大,差不多就是李唐汉化政策的翻版。
早在好几年前,宋主赵昌就颁布《国字令》、《赐姓令》、《右衽绾发令》等一系列政令,“教化”蛮族。
反抗使用汉字,用汉姓,绾发右衽的,一个字:杀。
海宋在汉化政策上可谓深得李唐真传,不但推行这些政策,还毁灭了蛮族本就少得可怜的文化典籍。
与此同时,海宋还在各地推行汉传佛教,修建学堂书院。
通过好几年时间,海宋朝廷用软硬兼施的办法,基本上消除了天竺文化和某某教文化对土著的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海宋利用了土著各族之间的矛盾,拉一派打一派,“以蛮治蛮”,杀的人头滚滚,血流成河,总算站稳了脚跟。
如今的海宋金州(苏门答腊)、横州(爪哇)、罗州(婆罗洲)、吕州(吕宋)等六大州,最强势的就属华夏文化了。
为此,被海宋攻灭的三佛齐国、信诃沙里、须文那国余孽,不断以此策划叛乱,反抗海宋的统治。
可是他们既无财力,又无军备,加上彼此之间勾心斗角,根本无法成气候。每一次换来的,无非是宋廷更凶狠的镇压。
这次,吕州和婆州爆发的叛乱,规模很不小,不少臣服于宋廷的蛮族土司都参与了。这使得叛乱一开始声势很大,就连其他几州,也开始了叛乱。
然而,经过宋廷的分化拉拢和收买,以及武力的剿杀,不到半年叛乱就失败了,被杀的蛮族不知道有多少。
很多人不是被宋军杀死,而是被投靠宋军的蛮兵杀死。这些投靠宋军的蛮子,为了赏赐和土地,对同是蛮族的土著,下手更狠。
这多年来规模最大的蛮族起义,不但没有推翻宋廷,反而暴露了反宋势力,使得反宋势力的硬骨头,几乎被连根拔起。
宋廷虽然斗不过李唐和蒙元,可是对下善于玩弄权术,擅长利用金钱收买,挑拨离间,对付这些蛮族还是没压力。
此时的安京皇宫,突然传来召集朝议的钟声,大臣们都纷纷整理冠带,匆匆赶往新建的皇宫。
群臣入殿,山呼舞蹈之后,文左武右的排列,一起看向三墀之上的官家赵昌,以及太上皇赵良钤。
几年前两宋合流之后,原来广州宋廷的皇帝赵良钤,退位为太上皇,而海宋皇帝赵昌,仍然是官家。
朝廷日常大事虽然是赵昌做主,但重大事务,还是要和太上皇商议。这也是赵宋的传统了。
今日并非大朝,可太上皇也临朝了。这说明,大宋又有大事了。
两圣都是神色肃然,尤其是太上皇,甚至还有一丝悲哀之色。
果然,同平章事陈宜中出列,先是对着两圣行礼,之后转身面对百官说道:
“诸部,兵部刚接到紧急军情,李唐南征了!”
什么?满殿文武吓了一跳,唐军南征了?
真是怕什么来什么啊。
本来,蛮族叛乱被平定,朝廷应该大肆庆功才对,礼部也在筹备庆功宴了,可谁成想,李唐竟然南征了!
李唐是什么?那是硬生生从一隅崛起,打败不可一世的蒙元,“灭国无数”的虎狼之国啊。
屈指算来,李唐已经攻灭吞并十余国了,兵威之盛,蒙元也要退避三舍了。
唐军水师数万,纵横大洋,举世无敌,谁不害怕?
【收集免费好书】关注v x推荐你喜欢的小说 领现金红包!
更有犀利的火器,加上唐兵悍勇善战,甲器精良,大宋哪里会是对手啊。
陈宜中继续说道:“李唐以之前大宋联合真腊、暹罗、八百媳妇国反唐为借口,兴师伐宋。水陆精锐不下六七万,来势汹汹。如今情势危急,还要赶紧拿出个法子。还有,李唐已经抢了大宋在天竺的海西道了。”
什么?海西道已经丢了?
文武大臣更是惊慌起来。
别看他们面对土著还能从容,可是面对李唐大军,他们就真的害怕了。
太上皇,就是让李唐赶到南洋的。说起来,大宋也和李唐水师打过两仗,结果都是大败。就连枢密副使、水师都统制服部丸藏,也差点被擒。
陆上,也败得很惨。
可以说,宋廷上下,早就畏唐如虎,再也提不起和唐军决战的勇气。
皇帝赵昌脸色阴沉如水,沉默着没有说话。太上皇却说话了:
“唐主李洛,朕深知此人。此人奸诈类魏武,隐忍类宣王,雄霸类始皇汉武,可又有昭烈仁慈之名。实在是千古罕见之枭雄。”
“此人之险,崖岸千仞。其人举重若轻,深谋远虑,操纵天下如国手行棋,犹如神助,实不可敌也。”
皇帝听了太上皇的话,终于忍不住开了金口:“然则,以太上皇之言,大宋只能束手待毙么?就不能决死一搏?”
太上皇摇头,满脸都是悲哀凄凉之色,“实力相差悬殊,实不可力战也。即便侥幸取胜,也伤亡惨重,又如何能有兵马镇压蛮人?而李唐强大,即便败了一仗,仍可卷土重来,大宋还能胜第二次么?”
皇帝也露出苦笑。说起来赵昌也是一个人才了,可是面对唐军,他也无可奈何。
唉,唐主何其贪婪啊。占了这么多的疆土,为何还要对跑到南洋的大宋用兵?这不是贪得无厌,穷兵黩武的虎狼是什么?
赵昌心中很是愤怒。
可是这个多年来在南洋群岛称王称霸的男人,除了愤怒却一筹莫展。
自己好不容易经营南洋这些年,好不容易有了今日的局面,李洛却来捡便宜,而大宋竟然没有任何办法。
水师不如人,陆师不如人,财力物力皆不如人,怎么打?
宰相陈宜中奏道:“官家,太上,以臣之意,莫若先称臣纳贡,送出岁币,换取李唐退兵,方是上策。”
此言一出,有人赞同有人反对。赞同者固然理由充分,可反对者也拿不出反对的依据。
比如枢密副使服部丸藏,就反对议和称臣,他主张动员所有力量,与唐军决一死战,玉石俱焚。
但很显然,他这个极端的法子,得不到众人支持。
就是和他关系最好的另一个东瀛官员小野良造,对此也保持谨慎态度。
枢密使陈大举,曾经被唐军俘虏过,又把他放了。所以他对唐军很是了解。他出列奏道:
“官家,太上,唐军之强,真不可敌也。我军主力,也就是七八万国族兵马,其中汉军不过五万,越军不到两万,日兵高丽兵不到万人。就这点子兵,要是和唐军拼光了,蛮人就能要了我等的命啊。”
服部丸藏道:“为何不能用蛮兵?就驱赶蛮兵和唐军打。唐军不熟悉地形,又不适应气候,只要蛮兵够多,未必没有反败为胜的机会。只要胜了,再谈议和,也更有利。”
陈大举反对道:“万不可用蛮兵。蛮兵遇见唐军火器,只会一触即溃,反而会为唐军所用,... -->>
海宋畏惧李唐,日夜担忧李唐南征,所以对北方的动静极为关注。南洋都护府和象州的唐军一动,消息立刻向海宋朝廷传回。
海宋京都,安京(后世印尼巨港)。
此地,本叫勃林邦城,是三佛齐国的王城。海宋攻灭三佛齐国后,将其更名为安京,作为都城所在。
此时的安京,已经和多年前大不一样了。
中原风格的建筑,替代了原本南洋特有的高跷陡脊屋(尖顶高脚屋),加上中原式样的城墙,使得此地像是在中原。
就是城中来往的行人,也大多像是中原人。他们中有汉人,越人,高丽人,东瀛人,也是海宋的“国族”,属于一等人。
海宋作为“外来客”,为了统治广大土著蛮族,也只能效法蒙元,搞出种族等级制度,因为这个法子的确很好用。
但是,海宋同时也是李唐的好学生。
主要是在对土著蛮族的同化政策上,海宋受李唐的影响很大,差不多就是李唐汉化政策的翻版。
早在好几年前,宋主赵昌就颁布《国字令》、《赐姓令》、《右衽绾发令》等一系列政令,“教化”蛮族。
反抗使用汉字,用汉姓,绾发右衽的,一个字:杀。
海宋在汉化政策上可谓深得李唐真传,不但推行这些政策,还毁灭了蛮族本就少得可怜的文化典籍。
与此同时,海宋还在各地推行汉传佛教,修建学堂书院。
通过好几年时间,海宋朝廷用软硬兼施的办法,基本上消除了天竺文化和某某教文化对土著的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海宋利用了土著各族之间的矛盾,拉一派打一派,“以蛮治蛮”,杀的人头滚滚,血流成河,总算站稳了脚跟。
如今的海宋金州(苏门答腊)、横州(爪哇)、罗州(婆罗洲)、吕州(吕宋)等六大州,最强势的就属华夏文化了。
为此,被海宋攻灭的三佛齐国、信诃沙里、须文那国余孽,不断以此策划叛乱,反抗海宋的统治。
可是他们既无财力,又无军备,加上彼此之间勾心斗角,根本无法成气候。每一次换来的,无非是宋廷更凶狠的镇压。
这次,吕州和婆州爆发的叛乱,规模很不小,不少臣服于宋廷的蛮族土司都参与了。这使得叛乱一开始声势很大,就连其他几州,也开始了叛乱。
然而,经过宋廷的分化拉拢和收买,以及武力的剿杀,不到半年叛乱就失败了,被杀的蛮族不知道有多少。
很多人不是被宋军杀死,而是被投靠宋军的蛮兵杀死。这些投靠宋军的蛮子,为了赏赐和土地,对同是蛮族的土著,下手更狠。
这多年来规模最大的蛮族起义,不但没有推翻宋廷,反而暴露了反宋势力,使得反宋势力的硬骨头,几乎被连根拔起。
宋廷虽然斗不过李唐和蒙元,可是对下善于玩弄权术,擅长利用金钱收买,挑拨离间,对付这些蛮族还是没压力。
此时的安京皇宫,突然传来召集朝议的钟声,大臣们都纷纷整理冠带,匆匆赶往新建的皇宫。
群臣入殿,山呼舞蹈之后,文左武右的排列,一起看向三墀之上的官家赵昌,以及太上皇赵良钤。
几年前两宋合流之后,原来广州宋廷的皇帝赵良钤,退位为太上皇,而海宋皇帝赵昌,仍然是官家。
朝廷日常大事虽然是赵昌做主,但重大事务,还是要和太上皇商议。这也是赵宋的传统了。
今日并非大朝,可太上皇也临朝了。这说明,大宋又有大事了。
两圣都是神色肃然,尤其是太上皇,甚至还有一丝悲哀之色。
果然,同平章事陈宜中出列,先是对着两圣行礼,之后转身面对百官说道:
“诸部,兵部刚接到紧急军情,李唐南征了!”
什么?满殿文武吓了一跳,唐军南征了?
真是怕什么来什么啊。
本来,蛮族叛乱被平定,朝廷应该大肆庆功才对,礼部也在筹备庆功宴了,可谁成想,李唐竟然南征了!
李唐是什么?那是硬生生从一隅崛起,打败不可一世的蒙元,“灭国无数”的虎狼之国啊。
屈指算来,李唐已经攻灭吞并十余国了,兵威之盛,蒙元也要退避三舍了。
唐军水师数万,纵横大洋,举世无敌,谁不害怕?
【收集免费好书】关注v x推荐你喜欢的小说 领现金红包!
更有犀利的火器,加上唐兵悍勇善战,甲器精良,大宋哪里会是对手啊。
陈宜中继续说道:“李唐以之前大宋联合真腊、暹罗、八百媳妇国反唐为借口,兴师伐宋。水陆精锐不下六七万,来势汹汹。如今情势危急,还要赶紧拿出个法子。还有,李唐已经抢了大宋在天竺的海西道了。”
什么?海西道已经丢了?
文武大臣更是惊慌起来。
别看他们面对土著还能从容,可是面对李唐大军,他们就真的害怕了。
太上皇,就是让李唐赶到南洋的。说起来,大宋也和李唐水师打过两仗,结果都是大败。就连枢密副使、水师都统制服部丸藏,也差点被擒。
陆上,也败得很惨。
可以说,宋廷上下,早就畏唐如虎,再也提不起和唐军决战的勇气。
皇帝赵昌脸色阴沉如水,沉默着没有说话。太上皇却说话了:
“唐主李洛,朕深知此人。此人奸诈类魏武,隐忍类宣王,雄霸类始皇汉武,可又有昭烈仁慈之名。实在是千古罕见之枭雄。”
“此人之险,崖岸千仞。其人举重若轻,深谋远虑,操纵天下如国手行棋,犹如神助,实不可敌也。”
皇帝听了太上皇的话,终于忍不住开了金口:“然则,以太上皇之言,大宋只能束手待毙么?就不能决死一搏?”
太上皇摇头,满脸都是悲哀凄凉之色,“实力相差悬殊,实不可力战也。即便侥幸取胜,也伤亡惨重,又如何能有兵马镇压蛮人?而李唐强大,即便败了一仗,仍可卷土重来,大宋还能胜第二次么?”
皇帝也露出苦笑。说起来赵昌也是一个人才了,可是面对唐军,他也无可奈何。
唉,唐主何其贪婪啊。占了这么多的疆土,为何还要对跑到南洋的大宋用兵?这不是贪得无厌,穷兵黩武的虎狼是什么?
赵昌心中很是愤怒。
可是这个多年来在南洋群岛称王称霸的男人,除了愤怒却一筹莫展。
自己好不容易经营南洋这些年,好不容易有了今日的局面,李洛却来捡便宜,而大宋竟然没有任何办法。
水师不如人,陆师不如人,财力物力皆不如人,怎么打?
宰相陈宜中奏道:“官家,太上,以臣之意,莫若先称臣纳贡,送出岁币,换取李唐退兵,方是上策。”
此言一出,有人赞同有人反对。赞同者固然理由充分,可反对者也拿不出反对的依据。
比如枢密副使服部丸藏,就反对议和称臣,他主张动员所有力量,与唐军决一死战,玉石俱焚。
但很显然,他这个极端的法子,得不到众人支持。
就是和他关系最好的另一个东瀛官员小野良造,对此也保持谨慎态度。
枢密使陈大举,曾经被唐军俘虏过,又把他放了。所以他对唐军很是了解。他出列奏道:
“官家,太上,唐军之强,真不可敌也。我军主力,也就是七八万国族兵马,其中汉军不过五万,越军不到两万,日兵高丽兵不到万人。就这点子兵,要是和唐军拼光了,蛮人就能要了我等的命啊。”
服部丸藏道:“为何不能用蛮兵?就驱赶蛮兵和唐军打。唐军不熟悉地形,又不适应气候,只要蛮兵够多,未必没有反败为胜的机会。只要胜了,再谈议和,也更有利。”
陈大举反对道:“万不可用蛮兵。蛮兵遇见唐军火器,只会一触即溃,反而会为唐军所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