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qlh04.com,回到明朝做塞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条计策,第一是假意答应他,并赦免他的罪,让他立刻撤军回北平,等他回军的时候,趁机偷袭他。
第二是写了几道秘密诏书给出使燕军的使臣,让他在燕军中秘密散发,以祸乱燕军的军心。
当然,朱棣最后没有听朝廷的命令,那位使者到了燕军大营之后,就将诏书藏匿了起来,不敢散发,他可不是傻子,就凭你两句话,那些跟朱棣一起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造反的人就会相信?就会跟你一起反朱棣?
人都是有脑子的,你嘴上说既往不咎,等我们投降之后在算后账怎么办?更何况,建文三年的时候,朝廷对燕王形不成绝对的优势,他们跟着燕王可以吃香的喝辣的,投降了朝廷就是低人一等的反贼,只能苟延残喘。人做选择的时候,利益才是第一位的要素,若是让他们放弃跟着燕王的荣华富贵去投降朝廷做苟延残喘的反贼,那就只有一种可能,即朝廷已经对燕王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他们顺从就会死,朝廷若是没有实力将他们逼到无路可走,他们是不会走这条路的。
还有一次也是建文三年的时候,燕兵攻略沛县,烧毁粮船,朝廷处于劣势。这时候方孝孺就向朱允炆建议,利用朱高炽和他弟弟的矛盾,策反朱高炽,许以封王,最后,朱高炽将看都没有看诏书,就将诏书和使者一齐绑来送给了朱棣。
方孝孺能想出这种办法来御敌,实在是不知道他的脑袋里装的都是什么?先不说朱允炆和朱高炽只是堂兄弟,论血统关系,怎么能比得上他和朱棣的父子关系?就拿当时的形势来说,明明是朝廷打了败仗,处于劣势,朱高炽是世子,就算朱棣打下了江山,就算朱棣不喜欢他,就算朱棣很喜欢朱高煦,那朱棣也不得不立朱高炽为太子。
因为这是朱元璋定下的规矩。而朱棣起兵靖难所打出的旗帜就是恢复祖制,你连关于皇位继承法的这条最重要的祖制都不恢复,还谈什么靖难?还谈什么清君侧?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朱高炽放着十分有希望的太子之位不坐,非要背上一个背叛父亲的罪名去给你做一个藩王,那才叫脑子进水。
更何况,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去背叛自己的父亲来换取荣华富贵,都是相当令人鄙视的,一辈子活在别人的鄙视与唾弃之中,就算是封了王又有什么意思?
这就是方孝孺,他自认为读过几年书,就将史书中经书记载的那些所谓的锦囊妙计,三十六计都生搬硬套过来,用在不合时宜的地方。
他不知道的是,那些令他心驰神往,崇拜万分的古人的神机妙算的智慧,大部分都是编出来的。不说别的,就说装疯装病装弱小这一招,在历史上出现了多少次了?孙膑用过,刘秀用过,司马懿用过,还有很多人用过,可问题是这些史书中的主角们一用就能成功,那些反派们在这一刻似乎都集体失忆,忘了之前的教训,智商都直线下降,乖乖地钻进了主角设置的很不高明的陷阱里。这不是编的是什么?
方孝孺是读了不少书,但都是不带脑子读的,书上说什么他就信什么,丝毫不加怀疑,这样读书的人,肯定是要被那些编书的御用文人,以及以不可告人的目的写书的人带到沟里面去。
史书也好,经书也罢,说到底都是别人讲给你听的,你没有亲眼见过,怎么能全都相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尽信书,不如无书。方孝孺怎么就不好好想想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齐泰看着方孝孺这趾高气扬,志得意满的神情,心里就恨得牙痒痒,怪不得先帝一直不重用你,你这出的都是什么馊主意,肃王好不容易独立建国,南面为君,打下了数千里广大的江山,岂会心甘情愿的跑到苏州来被你们给圈起来?
先帝临终之前,明明已经对肃王进行了限制,令他的兵马不得过兰州一步,这基本上是杜绝了他争夺皇位的可能,在这个形势下,对朝廷威胁最大的就是燕王,朝廷不讲主要注意力集中到这个方向,反而去惹肃王,那不是吃饱了撑的吗?
“齐爱卿,朕以为方先生的话很有道理,吴王是皇爷爷生前的爵位,不管对谁来说都是莫大的殊荣,朕想肃王是不会拒绝的,还请齐爱卿将这件事一并告知肃王。”朱允炆见到齐泰那副一脸震惊,额头冒汗的表情,心道他可能有所顾忌,于是就立即出言安慰道:“你放心,你是朕亲自任命的钦差大臣,不管怎么样,在这大明朝是没有人敢动你的。”
齐泰内心深处的灵魂紧紧地闭上了双眼,知道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已经无法挽回,他若是拒绝或者是提出反对意见,朱允炆肯定会认为他是贪生怕死,不敢为朝廷分忧,若是这样的话,那他的政、治生命也就终结了,这对于心怀远大抱负的齐泰来说,那简直是比死了都难受,最后只能面无表情地向朱允炆拱了拱手,硬着头皮说道:“臣遵旨,臣一定竭尽全力将皇上的差事办好。”
见齐泰终于答应了下来,朱允炆很高兴,十分大气的对自己身边的太监说道:“传旨御膳房,好好摆一道丰盛的酒宴,朕要和三位爱卿好好痛饮几杯。”
“多谢皇上。”“多谢皇上。”齐泰和黄子澄深感皇恩浩荡,十分感动地向朱允炆施礼道。
方孝孺对君王的礼遇也是很感动,但出于骨子里的儒家风格,他还是忍不住地劝谏道:“皇上,我们随便吃一点就好了,切不可铺张浪费。”
朱允炆微微一笑,十分礼貌地说道:“好,好,好。就依先生的话,随便吃点,不能浪费,不能浪费。”
随即君臣三人吃了一顿十分和谐的酒宴,席间十分畅快的谈论了他们的儒家理想,这样朱允炆开心不已,不自觉地多喝了几杯酒,在他看来,人生最快意的事情莫过于此。
条计策,第一是假意答应他,并赦免他的罪,让他立刻撤军回北平,等他回军的时候,趁机偷袭他。
第二是写了几道秘密诏书给出使燕军的使臣,让他在燕军中秘密散发,以祸乱燕军的军心。
当然,朱棣最后没有听朝廷的命令,那位使者到了燕军大营之后,就将诏书藏匿了起来,不敢散发,他可不是傻子,就凭你两句话,那些跟朱棣一起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造反的人就会相信?就会跟你一起反朱棣?
人都是有脑子的,你嘴上说既往不咎,等我们投降之后在算后账怎么办?更何况,建文三年的时候,朝廷对燕王形不成绝对的优势,他们跟着燕王可以吃香的喝辣的,投降了朝廷就是低人一等的反贼,只能苟延残喘。人做选择的时候,利益才是第一位的要素,若是让他们放弃跟着燕王的荣华富贵去投降朝廷做苟延残喘的反贼,那就只有一种可能,即朝廷已经对燕王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他们顺从就会死,朝廷若是没有实力将他们逼到无路可走,他们是不会走这条路的。
还有一次也是建文三年的时候,燕兵攻略沛县,烧毁粮船,朝廷处于劣势。这时候方孝孺就向朱允炆建议,利用朱高炽和他弟弟的矛盾,策反朱高炽,许以封王,最后,朱高炽将看都没有看诏书,就将诏书和使者一齐绑来送给了朱棣。
方孝孺能想出这种办法来御敌,实在是不知道他的脑袋里装的都是什么?先不说朱允炆和朱高炽只是堂兄弟,论血统关系,怎么能比得上他和朱棣的父子关系?就拿当时的形势来说,明明是朝廷打了败仗,处于劣势,朱高炽是世子,就算朱棣打下了江山,就算朱棣不喜欢他,就算朱棣很喜欢朱高煦,那朱棣也不得不立朱高炽为太子。
因为这是朱元璋定下的规矩。而朱棣起兵靖难所打出的旗帜就是恢复祖制,你连关于皇位继承法的这条最重要的祖制都不恢复,还谈什么靖难?还谈什么清君侧?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朱高炽放着十分有希望的太子之位不坐,非要背上一个背叛父亲的罪名去给你做一个藩王,那才叫脑子进水。
更何况,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去背叛自己的父亲来换取荣华富贵,都是相当令人鄙视的,一辈子活在别人的鄙视与唾弃之中,就算是封了王又有什么意思?
这就是方孝孺,他自认为读过几年书,就将史书中经书记载的那些所谓的锦囊妙计,三十六计都生搬硬套过来,用在不合时宜的地方。
他不知道的是,那些令他心驰神往,崇拜万分的古人的神机妙算的智慧,大部分都是编出来的。不说别的,就说装疯装病装弱小这一招,在历史上出现了多少次了?孙膑用过,刘秀用过,司马懿用过,还有很多人用过,可问题是这些史书中的主角们一用就能成功,那些反派们在这一刻似乎都集体失忆,忘了之前的教训,智商都直线下降,乖乖地钻进了主角设置的很不高明的陷阱里。这不是编的是什么?
方孝孺是读了不少书,但都是不带脑子读的,书上说什么他就信什么,丝毫不加怀疑,这样读书的人,肯定是要被那些编书的御用文人,以及以不可告人的目的写书的人带到沟里面去。
史书也好,经书也罢,说到底都是别人讲给你听的,你没有亲眼见过,怎么能全都相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尽信书,不如无书。方孝孺怎么就不好好想想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齐泰看着方孝孺这趾高气扬,志得意满的神情,心里就恨得牙痒痒,怪不得先帝一直不重用你,你这出的都是什么馊主意,肃王好不容易独立建国,南面为君,打下了数千里广大的江山,岂会心甘情愿的跑到苏州来被你们给圈起来?
先帝临终之前,明明已经对肃王进行了限制,令他的兵马不得过兰州一步,这基本上是杜绝了他争夺皇位的可能,在这个形势下,对朝廷威胁最大的就是燕王,朝廷不讲主要注意力集中到这个方向,反而去惹肃王,那不是吃饱了撑的吗?
“齐爱卿,朕以为方先生的话很有道理,吴王是皇爷爷生前的爵位,不管对谁来说都是莫大的殊荣,朕想肃王是不会拒绝的,还请齐爱卿将这件事一并告知肃王。”朱允炆见到齐泰那副一脸震惊,额头冒汗的表情,心道他可能有所顾忌,于是就立即出言安慰道:“你放心,你是朕亲自任命的钦差大臣,不管怎么样,在这大明朝是没有人敢动你的。”
齐泰内心深处的灵魂紧紧地闭上了双眼,知道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已经无法挽回,他若是拒绝或者是提出反对意见,朱允炆肯定会认为他是贪生怕死,不敢为朝廷分忧,若是这样的话,那他的政、治生命也就终结了,这对于心怀远大抱负的齐泰来说,那简直是比死了都难受,最后只能面无表情地向朱允炆拱了拱手,硬着头皮说道:“臣遵旨,臣一定竭尽全力将皇上的差事办好。”
见齐泰终于答应了下来,朱允炆很高兴,十分大气的对自己身边的太监说道:“传旨御膳房,好好摆一道丰盛的酒宴,朕要和三位爱卿好好痛饮几杯。”
“多谢皇上。”“多谢皇上。”齐泰和黄子澄深感皇恩浩荡,十分感动地向朱允炆施礼道。
方孝孺对君王的礼遇也是很感动,但出于骨子里的儒家风格,他还是忍不住地劝谏道:“皇上,我们随便吃一点就好了,切不可铺张浪费。”
朱允炆微微一笑,十分礼貌地说道:“好,好,好。就依先生的话,随便吃点,不能浪费,不能浪费。”
随即君臣三人吃了一顿十分和谐的酒宴,席间十分畅快的谈论了他们的儒家理想,这样朱允炆开心不已,不自觉地多喝了几杯酒,在他看来,人生最快意的事情莫过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