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七零后小说网 www.qlh04.com,天道:荀子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兰陵北行二十里,有一座文峰山。荀子带领李斯、陈嚣,乘车向文峰山走去。

    荀子怀着一股崇敬之情诉说历史。这里原叫神峰山。二百多年前,鲁国出了一个不起的人物叫季文子,鲁国百姓为了纪念他,将神峰山改为文峰山。

    陈嚣问:“老师,季文子为什么这样了不起呢?”

    荀子说:“季文子在鲁国执掌国政三十三年〈前601至前568X经历了鲁宣公、鲁成公、鲁襄公三代君主,他掌管着鲁国的朝政和财富,可以说是大权在握。然而他自己却毫无积蓄。他的妻妾不穿丝绸,只穿布衣;他的马不用粮食做饲料,只吃青草。他克勤克俭,忠贞守节,数十年如一日。像这样的人,百姓怎么能不想念他呢?”①

    荀子感叹道:“不富无以养护民情,不教无以调理百姓。家有五亩宅院,百亩田地,使之务其业而不夺其时,可以使其富;立大学,设幼学,修六礼,明七教,可使民走入正道。诗曰:‘饮之食之,教之诲之。’这样王者的政事就完备了。”

    陈嚣想了想说:“当年孔夫子在曲阜办学,后人叫它杏坛。老师是当今的至贤名师,老师办的学,也应当称杏坛,可以叫文峰杏坛。”荀子说:“名字可以叫文峰杏坛,但不是与孔夫子比肩,而是效法孔夫子。”

    秋季农事过后,荀子征调徭役在文峰山上修建了一所学校,这是一所教授青年学子的大学,后人称其为“文峰书院”。同时,在兰陵城内,靠近县衙景色宜人的水塘边,修起了一所庠序〈乡学)教授少年,后人把它的遗址称为“学子汪”。①

    学校建好之后荀子贴出告示,要百姓送弟子到大学或庠序读书。令人想不到的是,很长时间却少有百姓送子弟来。

    荀子走进崭新的校舍,看到这空无一人的讲坛,感到一阵悲凉。为什么百姓不送子弟来读书呢?是害怕老师教不好吗?他答应过亲自授课。是害怕子弟来到这里受委屈吗?在告示里写得清楚,学校有严格的纪律。是担心要花钱吗?学校不收学费。

    荀子带李斯和陈嚣步行走到山林边,望见看护山林的阿仲,问阿仲,你为什么不送孩子上学去呢?”

    阿仲说:“上学没有用,白耽误工夫,不如在家里干活。”

    荀子明白了,原来百姓不送子弟到学校是因为不知道读书的好处。荀子问阿仲:“你知道为什么处罚你看护山林吗?”

    “读书的用处大得很。”荀子耐心地说,“君子无爵而贵,无禄而富,不言而信,不怒而威,穷处而荣,独居而乐,君子那些最崇高、最富足、最庄重、最威严的品格,是从哪里来的?都是由读书中积累起来的。”

    阿仲很快便理解了荀子的意思,立即说:“荀县公!我明白了,读书这么好,明天我就送孩子去读书。”

    荀子知道了百姓不送孩子上学去的原因,让李斯、陈嚣都到百姓家里去讲读书的好处。兰陵百姓高高兴兴地送孩子走进乡学。

    远处的青年学子闻听荀子在文峰山修起了一所大学,不顾路途遥远,纷纷从四面八方慕名投奔而来。

    青年学子毛亨英俊潇洒,登上文峰山,走进荀子的书房,望见荀子,跪地叩头:“弟子毛亨,拜见荀老师!”

    荀子双手搀起毛亨,问他是哪里人,毛亨说他是赵国鸡泽人。@荀子好不欣喜:“啊,你我家乡仅仅相距百里,你是我的故乡人呀!”

    毛亨也很高兴,说他闻听荀老师开办文峰杏坛,特来投奔,愿跟随老师探求学问。

    经过荀子和弟子们的努力,兰陵县城内的乡学开学了。阿仲、老族长等许多百姓带着孩子到乡学来。孩子们席地坐下,济济一堂,静听陈嚣讲课。

    古老银杏树下的文峰杏坛,来自列国的青年学子席地而坐,静听荀子授课。

    荀子在讲坛上面对学子席地而坐,他说:“你们不远千里从赵国、齐国、魏国、韩国、楚国的江淮等不同地方来到兰陵文峰山,有一个共同的目的,这就是探求学问。作为你们的老师,我想告诉你们的第一句话是:学不可以已。”

    荀子把话停下来,看了看讲坛下面毛亨和年轻的弟子们,继续讲道:“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揉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