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后小说网 www.qlh04.com,盛世明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了。太孙,事不宜迟,这便去奉天殿吧。”朱瞻基应道:“先生放心,瞻基这便去奏请皇爷爷。”
朱瞻基入了奉天殿,朱棣说道:“瞻基,快到皇爷爷这来。”瞻基走到朱棣的龙椅前,朱棣拉着瞻基坐在龙椅的边上,“皇爷爷心中着实难受,为何瞻圻会如此呢?朕本应处死瞻圻,可朕知道瞻圻他从小就不被善待,正因为如此,朕才不忍将其处死。再说,朕已失了瞻壑,朕实在不忍心亲手处死另一位皇孙,思来想去,朕已拟好了旨,废瞻圻为庶人,圈禁凤阳高墙。”“孙儿知道皇爷爷心中苦楚,瞻圻此去必定孤苦,还请皇爷爷开恩,着其生母浣衣局金雀随行,还有,宫婢子衿、子佩也都随瞻圻去吧。想想瞻圻的后半生都在凤阳高墙当中,若无人相伴,岂不会疯掉?既然瞻圻已无自由之身,便准他想要之人同行,望皇爷爷成全。”朱棣抚摸着朱瞻基的头,“还是朕的瞻基明白事理,宽厚仁慈,皇爷爷准了。瞻圻的事情你去处理。”朱瞻基起身跪在朱棣身前,“瞻基替瞻圻谢皇爷爷隆恩。”
朱瞻基亲自为瞻圻几人送行,行至午门外,瞻圻拱手说道:“皇兄,别再送了,皇兄的大恩,瞻圻感激不尽。请皇兄回去待我谢过皇爷爷、太子、太子妃大恩。还有,切要待瞻圻谢过首辅杨先生。”瞻基说道:“是啊,多亏了杨先生运筹帷幄,你放心,皇兄定会好生感谢杨先生的。瞻圻,昔日你我在大本堂读书的情景恍如昨日,今时你我兄弟一别,怕是此生再难相见了。”见瞻基伤怀,瞻圻赶忙说道:“皇兄何必如此伤怀,瞻圻已得到此生最想要的,皇兄该为瞻圻高兴才是。还要谢过皇兄昨夜为我办了婚事。”瞻基说道:“说道此处,皇兄着实对不住你,婚事办的如此简陋。”“皇兄哪里话,非常时期,昨日的婚事都是费了皇兄不少心神的,瞻圻铭记在心,只是惭愧此生无以为报。皇兄在这深宫当中,要事事小心才好。”瞻基说道:“什么报不报的,你我兄弟,还说这些。瞻圻放心,深宫当中,皇兄自会谨慎。我已知会看管凤阳高墙的人,好生照顾好你一家,待他日寻得时机,定还你们自由之身,遂了你的愿,让你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瞻圻拱起手,“谢皇兄成全,皇兄保重,瞻圻就此拜别了。”瞻基也拱起手,“保重。”于是瞻圻带着生母金雀、妻子子衿、子佩上了车辇,去了凤阳高墙。瞻基直至看不见瞻圻远去的车辇方才转身去奉天殿复旨。
永乐十六年,姚广孝病重,朱棣恩典姚广孝回北京庆寿寺修养,朱棣借到北京巡边之机多次前往庆寿寺探望,并多次遣御医戴原礼前来诊治,但是终究不见效果。这日,朱棣又来探望姚广孝,并御赐其纯金睡壶一枚,姚广孝已没有下床谢恩的力气,朱棣见姚广孝强撑着身体欲给自己施礼谢恩,便赶忙制止住,“先生不必拘礼,养好身子最重要。”姚广孝说道:“谢陛下隆恩,能让臣在这庆寿寺中安详离去,当真是人生幸事。当年就是在这庆寿寺中,臣追随着大明最英武的皇子,如今那皇子成了千古一帝,真是时光荏苒,已是三十六个春秋了。这里是臣一生最怀念的地方。”朱棣环视着房间,感慨万千,“三十六年了,自洪武十五年相遇,先生便一直辅佐朕,没有先生,朕哪里能登上皇位?等朕荣登大统之后,先生却全身隐退,可即便住在寺庙当中,先生也无时无刻不挂念着朕,《永乐大典》是先生帮助解缙修成的,迁都、下西洋哪件事情先生没有劳心?就是士奇也是先生荐与高炽的,即便先生做这些事情都未声张,可朕心中都有数。”姚广孝微微一笑,“杨士奇刚正不阿却善于变通,是治国之才却谨慎低调,他不但能辅佐陛下开创盛世,还能辅佐太子延续盛世,所以臣当年力荐杨士奇。臣能为陛下做的只有这些了,如今臣恐怕支撑不住了,陛下日后要多保重,臣不能再为陛下尽忠了。”朱棣听到此处,顿感悲痛欲绝,流下泪来,“先生定要支撑柱,再过些时候,便要迁都了,先生要看看大明新的都城,先生为迁都之事没少出力,为永乐盛世没少出力,永乐盛世还未全然实现,朕还需要先生在侧辅佐,先生如何这便要撇下朕?”姚广孝的眼角湿润了,“陛下恕罪,臣自幼学医,臣了解自己的身子,臣恐怕不行了。在庆寿寺养病的这些时日,臣日日看着这修建中的北京,待建成后,北京定是天下最盛大的国都。在陛下身边这么多年,臣坚信陛下的永乐盛世过不了多久......便可全然实现......”
姚广孝说到此处,突然觉得喘不过气来,朱棣赶忙拍着姚广孝的背,悲声相问:“先生可有什么事情尚未完成?朕一定遂了先生的愿。”姚广孝喃喃说道:“陛下,臣有一事相求。”“先生请讲。”姚广孝用尽浑身的力气支撑着,“溥洽在狱中十六年了,求陛下赦免溥洽。”姚广孝自回乡省亲受冷之后,便不断思忖,他渐渐觉得内疚,既内疚于建文帝,又内疚于饱受战争涂炭的生灵。如今知道自己病重,不久于人世,便想起了当年因不透露朱允炆下落,而被打入刑部天牢的溥洽。姚广孝求朱棣释放溥洽实际上便是求朱棣放过下落不明的朱允炆。朱棣一听便沉默了,朱棣看着姚广孝祈求的眼神,思忖着,对于朱棣来讲,姚广孝不仅是他的臣子,更是他的朋友,没有姚广孝,朱棣不知自己能否登上皇位,朱棣登基这十六年来,姚广孝表面上隐居寺院,不问朝政,可姚广孝事事都在为朱棣筹谋,朱棣与姚广孝是共患难的朋友,是同富贵的君臣。朱棣看着姚广孝苍白的面庞,“朕记得先生此生只求过朕两次。第一次是朕奉天靖难之时,先生求朕攻破京师之日饶方孝孺一命。第二次便是今日,求朕释赦免溥洽。既然是先生的请求,朕……朕便应允。”姚广孝一听,只觉浑身释然,支撑着说道:“谢陛下隆恩。”说完,姚广孝便殁了,享年八十四岁。
姚广孝这位靖难第一谋士,已经跟随朱棣三十六年了。姚广孝果然送给了当年的燕王朱棣一顶白帽子戴,在朱棣戴上这顶白帽子之后,他并未居功自傲,也未任意妄为,而是在那简陋的寺庙中,诵经礼佛,在朱棣需要他的时候依然出谋划策。姚广孝是聪明的,他知道功高震主的危险,更明白“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所以,他只在那寺庙当中做人们口中的“黑衣宰相”。在省亲遇冷之后,对于建文以及被战争涂炭了的生灵们,他常生出的怜悯与自责之情,可他从未后悔帮助朱棣这一代雄主登上皇位,因为助雄主登上帝位,开创盛世,这是他一生的宏远抱负。姚广孝殁了,朱棣痛悼不已,下令辍朝两日,亲自为姚广孝撰写神道碑铭,并谥姚广孝为恭靖,赐葬房山。在旁人看来,姚广孝殁去之后还能得到朱棣的如此礼遇,乃是这和尚此生的荣耀,可谁又能明白朱棣对姚广孝的情义?三十六年的患难与共,使得这对君臣早已成为了至交。
厚葬姚广孝之后,朱棣释放了溥洽。这么多年过去了。朱允炆的下落依旧不明,胡濙民间寻访了十几年仍不知建文去处,郑和已几次出使西洋,也不得其音讯。这么多年来,朱允炆的下落成了朱棣的心病,朱棣早已不再想要允炆的性命,他只是想知道自己的侄儿允炆是否还在世上,只是想知道自己的侄儿允炆这些年过得好不好。
了。太孙,事不宜迟,这便去奉天殿吧。”朱瞻基应道:“先生放心,瞻基这便去奏请皇爷爷。”
朱瞻基入了奉天殿,朱棣说道:“瞻基,快到皇爷爷这来。”瞻基走到朱棣的龙椅前,朱棣拉着瞻基坐在龙椅的边上,“皇爷爷心中着实难受,为何瞻圻会如此呢?朕本应处死瞻圻,可朕知道瞻圻他从小就不被善待,正因为如此,朕才不忍将其处死。再说,朕已失了瞻壑,朕实在不忍心亲手处死另一位皇孙,思来想去,朕已拟好了旨,废瞻圻为庶人,圈禁凤阳高墙。”“孙儿知道皇爷爷心中苦楚,瞻圻此去必定孤苦,还请皇爷爷开恩,着其生母浣衣局金雀随行,还有,宫婢子衿、子佩也都随瞻圻去吧。想想瞻圻的后半生都在凤阳高墙当中,若无人相伴,岂不会疯掉?既然瞻圻已无自由之身,便准他想要之人同行,望皇爷爷成全。”朱棣抚摸着朱瞻基的头,“还是朕的瞻基明白事理,宽厚仁慈,皇爷爷准了。瞻圻的事情你去处理。”朱瞻基起身跪在朱棣身前,“瞻基替瞻圻谢皇爷爷隆恩。”
朱瞻基亲自为瞻圻几人送行,行至午门外,瞻圻拱手说道:“皇兄,别再送了,皇兄的大恩,瞻圻感激不尽。请皇兄回去待我谢过皇爷爷、太子、太子妃大恩。还有,切要待瞻圻谢过首辅杨先生。”瞻基说道:“是啊,多亏了杨先生运筹帷幄,你放心,皇兄定会好生感谢杨先生的。瞻圻,昔日你我在大本堂读书的情景恍如昨日,今时你我兄弟一别,怕是此生再难相见了。”见瞻基伤怀,瞻圻赶忙说道:“皇兄何必如此伤怀,瞻圻已得到此生最想要的,皇兄该为瞻圻高兴才是。还要谢过皇兄昨夜为我办了婚事。”瞻基说道:“说道此处,皇兄着实对不住你,婚事办的如此简陋。”“皇兄哪里话,非常时期,昨日的婚事都是费了皇兄不少心神的,瞻圻铭记在心,只是惭愧此生无以为报。皇兄在这深宫当中,要事事小心才好。”瞻基说道:“什么报不报的,你我兄弟,还说这些。瞻圻放心,深宫当中,皇兄自会谨慎。我已知会看管凤阳高墙的人,好生照顾好你一家,待他日寻得时机,定还你们自由之身,遂了你的愿,让你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瞻圻拱起手,“谢皇兄成全,皇兄保重,瞻圻就此拜别了。”瞻基也拱起手,“保重。”于是瞻圻带着生母金雀、妻子子衿、子佩上了车辇,去了凤阳高墙。瞻基直至看不见瞻圻远去的车辇方才转身去奉天殿复旨。
永乐十六年,姚广孝病重,朱棣恩典姚广孝回北京庆寿寺修养,朱棣借到北京巡边之机多次前往庆寿寺探望,并多次遣御医戴原礼前来诊治,但是终究不见效果。这日,朱棣又来探望姚广孝,并御赐其纯金睡壶一枚,姚广孝已没有下床谢恩的力气,朱棣见姚广孝强撑着身体欲给自己施礼谢恩,便赶忙制止住,“先生不必拘礼,养好身子最重要。”姚广孝说道:“谢陛下隆恩,能让臣在这庆寿寺中安详离去,当真是人生幸事。当年就是在这庆寿寺中,臣追随着大明最英武的皇子,如今那皇子成了千古一帝,真是时光荏苒,已是三十六个春秋了。这里是臣一生最怀念的地方。”朱棣环视着房间,感慨万千,“三十六年了,自洪武十五年相遇,先生便一直辅佐朕,没有先生,朕哪里能登上皇位?等朕荣登大统之后,先生却全身隐退,可即便住在寺庙当中,先生也无时无刻不挂念着朕,《永乐大典》是先生帮助解缙修成的,迁都、下西洋哪件事情先生没有劳心?就是士奇也是先生荐与高炽的,即便先生做这些事情都未声张,可朕心中都有数。”姚广孝微微一笑,“杨士奇刚正不阿却善于变通,是治国之才却谨慎低调,他不但能辅佐陛下开创盛世,还能辅佐太子延续盛世,所以臣当年力荐杨士奇。臣能为陛下做的只有这些了,如今臣恐怕支撑不住了,陛下日后要多保重,臣不能再为陛下尽忠了。”朱棣听到此处,顿感悲痛欲绝,流下泪来,“先生定要支撑柱,再过些时候,便要迁都了,先生要看看大明新的都城,先生为迁都之事没少出力,为永乐盛世没少出力,永乐盛世还未全然实现,朕还需要先生在侧辅佐,先生如何这便要撇下朕?”姚广孝的眼角湿润了,“陛下恕罪,臣自幼学医,臣了解自己的身子,臣恐怕不行了。在庆寿寺养病的这些时日,臣日日看着这修建中的北京,待建成后,北京定是天下最盛大的国都。在陛下身边这么多年,臣坚信陛下的永乐盛世过不了多久......便可全然实现......”
姚广孝说到此处,突然觉得喘不过气来,朱棣赶忙拍着姚广孝的背,悲声相问:“先生可有什么事情尚未完成?朕一定遂了先生的愿。”姚广孝喃喃说道:“陛下,臣有一事相求。”“先生请讲。”姚广孝用尽浑身的力气支撑着,“溥洽在狱中十六年了,求陛下赦免溥洽。”姚广孝自回乡省亲受冷之后,便不断思忖,他渐渐觉得内疚,既内疚于建文帝,又内疚于饱受战争涂炭的生灵。如今知道自己病重,不久于人世,便想起了当年因不透露朱允炆下落,而被打入刑部天牢的溥洽。姚广孝求朱棣释放溥洽实际上便是求朱棣放过下落不明的朱允炆。朱棣一听便沉默了,朱棣看着姚广孝祈求的眼神,思忖着,对于朱棣来讲,姚广孝不仅是他的臣子,更是他的朋友,没有姚广孝,朱棣不知自己能否登上皇位,朱棣登基这十六年来,姚广孝表面上隐居寺院,不问朝政,可姚广孝事事都在为朱棣筹谋,朱棣与姚广孝是共患难的朋友,是同富贵的君臣。朱棣看着姚广孝苍白的面庞,“朕记得先生此生只求过朕两次。第一次是朕奉天靖难之时,先生求朕攻破京师之日饶方孝孺一命。第二次便是今日,求朕释赦免溥洽。既然是先生的请求,朕……朕便应允。”姚广孝一听,只觉浑身释然,支撑着说道:“谢陛下隆恩。”说完,姚广孝便殁了,享年八十四岁。
姚广孝这位靖难第一谋士,已经跟随朱棣三十六年了。姚广孝果然送给了当年的燕王朱棣一顶白帽子戴,在朱棣戴上这顶白帽子之后,他并未居功自傲,也未任意妄为,而是在那简陋的寺庙中,诵经礼佛,在朱棣需要他的时候依然出谋划策。姚广孝是聪明的,他知道功高震主的危险,更明白“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所以,他只在那寺庙当中做人们口中的“黑衣宰相”。在省亲遇冷之后,对于建文以及被战争涂炭了的生灵们,他常生出的怜悯与自责之情,可他从未后悔帮助朱棣这一代雄主登上皇位,因为助雄主登上帝位,开创盛世,这是他一生的宏远抱负。姚广孝殁了,朱棣痛悼不已,下令辍朝两日,亲自为姚广孝撰写神道碑铭,并谥姚广孝为恭靖,赐葬房山。在旁人看来,姚广孝殁去之后还能得到朱棣的如此礼遇,乃是这和尚此生的荣耀,可谁又能明白朱棣对姚广孝的情义?三十六年的患难与共,使得这对君臣早已成为了至交。
厚葬姚广孝之后,朱棣释放了溥洽。这么多年过去了。朱允炆的下落依旧不明,胡濙民间寻访了十几年仍不知建文去处,郑和已几次出使西洋,也不得其音讯。这么多年来,朱允炆的下落成了朱棣的心病,朱棣早已不再想要允炆的性命,他只是想知道自己的侄儿允炆是否还在世上,只是想知道自己的侄儿允炆这些年过得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