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发散思维,异想天开 (2) (1/2)
七零后小说网 www.qlh04.com,开启青少年智慧的150个创意故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蚝汤与蚝油
李锦记的创办人李锦裳先生是广东新会人,当年在家乡开罪了当地的权势,后避难于南水,经营茶寮小生意。他的茶寮,除了一般茶水外,还供应一些特色食品,这就是他精心炮制的蚝汤。蚝汤是用蚝煎成的汤,这都是由于李锦裳先生过去在家乡养蚝甚有心得之故。蚝汤虽然味道可人,但并不是每天都能卖完的。把蚝汤存积起来,汤色越来越深,味道越来越浓,再经过加工之后,便成了蚝油。蚝油味道更加鲜美,用来调味,大受欢迎。于是李锦裳先生干脆关闭茶寮,全力经营蚝油事业,宝号名为“李锦记”。李锦记的蚝油及其他酱料产品,从此成为横跨欧美的庞大企业。
创意点评:
李锦裳先生是一个善于捕捉灵感的人,蚝汤长时间积存,色香味发生变化,启迪了李先生,使他萌发了“蚝汤”到“蚝油”这种“微乎”、“神乎”的元素转换的创意。所谓元素转换,就是指构成对象的元素,诸如物品、材料、构件等,主观、客观条件或因素之间的替代。李锦记的发家,就靠由卖蚝汤到卖蚝油的神来之笔,用好这支笔,你就能书写出成功的篇章。
橡胶的妙用
1493年,哥伦布在美洲的海地岛发现当地儿童都喜欢把天然生橡胶捏泥丸一样将它捏成一团,捏成弹力球。哥伦布觉得这种玩具很有趣,就带了几个球回欧洲,并引种了这种树木。但是,这种生橡胶的性能不太好,受热易变形,发黏,受冷又易发脆。因此,它的功能受到了局限。后来美国的一个发明家在橡胶里加入了硫磺,这使橡胶的熔点、牢固度大大增强,后来又有人在橡胶中加入了炭黑,使之更加耐磨,橡胶的用途也日益增加。
苏格兰有一家用橡胶生产橡皮擦的工厂,厂里有一位像法拉第那样梦想成为科学家的工人,名叫马辛托斯。一天,马辛托斯端起一大盆橡胶汁往模型里倒,一不小心,脚被绊了一下,橡胶汁淌了出来,浇到了马辛托斯的衣服上,下班后,马辛托斯穿着这件被橡胶汁涂满了一大块的衣服回家,正巧路上遇到了大雨。回家换衣服时,马辛托斯惊奇地发现,被橡胶汁浇过的地方,竟没有渗入半点雨水。善于联想的马辛托斯立即想到,如果把衣服全部浇上橡胶汁,那不就变成了一件防雨衣吗?雨衣也就应运而生。
后为苏格兰的一位医生骑自行车在石子路上行驶,当时的自行车没有充气的轮胎,因此颠簸得很厉害,这个医生就用橡胶管子圈在车轮上,充上气,这样骑车就又快又不颠簸。从此,橡胶的用途越来越广,它既可以做轮胎,鞋,也是很好的绝缘材料,还可以做成各式各样的体育用品。
由于天然橡胶产量有限,人们又通过对橡胶成分的研究,生产出了各种各样的合成橡胶,这种橡胶为高分子合成,它具有耐腐耐磨、耐高温、耐氧等特点,通过人们不断努力,橡胶终于从孩子手中的弹力球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广泛用途的高分子材料。目前,全球橡胶制品在五万种以上,一个国家的橡胶消耗量和生产水平,成了衡量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化工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由弹力球到雨衣,到车轮胎、鞋等,人们的联想一环套一环,犹如步步登高,把人们引入更高的创造境界。
创意点评:
植物界存在植物链,动物界存在食物链,假如这些链脱节,就会造成生态不和谐,甚至造成某种损失和灾害。创造者必须具有普通人所想不到的联想才能运用联想的“链条”从而取得连串的创意。
聪明的老花工
新中国建国初期,某大学的一个研究室需要弄清一台进口机器的内部结构,可是却没有任何有关的图纸资料可以查阅。这台机器里有一个由100根弯管组成的密封部分。要弄清其中每一根弯管各自的入口与出口,是一件相当困难和麻烦的事。研究室负责人找来了一些有关人员。他提出,完成这一重要任务,时间既不能拖得很久,花钱又不能太多。他希望大家广开思路,从多方面去想,不管是洋措施还是土法子,一定要想出一个简便易行的有效办法来。
参与此事者纷纷开动脑筋朝四面八方想,先后提出了分别往每一根弯管内灌水,以及用光照射等许多办法。有的人还联想起了唐太宗出题考藏王松赞干布的特使禄东赞的故事,提出让蚂蚁之类的小昆虫去钻一根一根的弯管。大家提出的办法虽然都是可行的,但都很麻烦费事,要花的时间和要付的代价不少。后来这所学校的一个老花工提出,只需要两支粉笔和几支香烟就行了。他提出的做法是:点燃香烟,大大地吸上一口,然后对着一根管子往里喷。喷的时候在这根管子的入口处写上“1”。这时,让另一个人站在管子的另一头,见烟从哪一根管子的出口冒出来,便立即也写上“1”。其他的那些管子也都照此办理。采用这样的办法,100根弯管,不到两个小时便把它们的入口和出口全都弄清了。
创意点评:
人们碰到某个需要加以思考的问题,不管是老问题还是新问题,是简单问题还是复杂问题,大都是采取一种态度、一种方法,满足于解决问题而很少考虑办法的优劣、代价的大小,其实只要我们多动脑筋,从多个角度考虑,朝四面八方去想,一定会找到更合适的办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
孙宝断案
&n... -->>
蚝汤与蚝油
李锦记的创办人李锦裳先生是广东新会人,当年在家乡开罪了当地的权势,后避难于南水,经营茶寮小生意。他的茶寮,除了一般茶水外,还供应一些特色食品,这就是他精心炮制的蚝汤。蚝汤是用蚝煎成的汤,这都是由于李锦裳先生过去在家乡养蚝甚有心得之故。蚝汤虽然味道可人,但并不是每天都能卖完的。把蚝汤存积起来,汤色越来越深,味道越来越浓,再经过加工之后,便成了蚝油。蚝油味道更加鲜美,用来调味,大受欢迎。于是李锦裳先生干脆关闭茶寮,全力经营蚝油事业,宝号名为“李锦记”。李锦记的蚝油及其他酱料产品,从此成为横跨欧美的庞大企业。
创意点评:
李锦裳先生是一个善于捕捉灵感的人,蚝汤长时间积存,色香味发生变化,启迪了李先生,使他萌发了“蚝汤”到“蚝油”这种“微乎”、“神乎”的元素转换的创意。所谓元素转换,就是指构成对象的元素,诸如物品、材料、构件等,主观、客观条件或因素之间的替代。李锦记的发家,就靠由卖蚝汤到卖蚝油的神来之笔,用好这支笔,你就能书写出成功的篇章。
橡胶的妙用
1493年,哥伦布在美洲的海地岛发现当地儿童都喜欢把天然生橡胶捏泥丸一样将它捏成一团,捏成弹力球。哥伦布觉得这种玩具很有趣,就带了几个球回欧洲,并引种了这种树木。但是,这种生橡胶的性能不太好,受热易变形,发黏,受冷又易发脆。因此,它的功能受到了局限。后来美国的一个发明家在橡胶里加入了硫磺,这使橡胶的熔点、牢固度大大增强,后来又有人在橡胶中加入了炭黑,使之更加耐磨,橡胶的用途也日益增加。
苏格兰有一家用橡胶生产橡皮擦的工厂,厂里有一位像法拉第那样梦想成为科学家的工人,名叫马辛托斯。一天,马辛托斯端起一大盆橡胶汁往模型里倒,一不小心,脚被绊了一下,橡胶汁淌了出来,浇到了马辛托斯的衣服上,下班后,马辛托斯穿着这件被橡胶汁涂满了一大块的衣服回家,正巧路上遇到了大雨。回家换衣服时,马辛托斯惊奇地发现,被橡胶汁浇过的地方,竟没有渗入半点雨水。善于联想的马辛托斯立即想到,如果把衣服全部浇上橡胶汁,那不就变成了一件防雨衣吗?雨衣也就应运而生。
后为苏格兰的一位医生骑自行车在石子路上行驶,当时的自行车没有充气的轮胎,因此颠簸得很厉害,这个医生就用橡胶管子圈在车轮上,充上气,这样骑车就又快又不颠簸。从此,橡胶的用途越来越广,它既可以做轮胎,鞋,也是很好的绝缘材料,还可以做成各式各样的体育用品。
由于天然橡胶产量有限,人们又通过对橡胶成分的研究,生产出了各种各样的合成橡胶,这种橡胶为高分子合成,它具有耐腐耐磨、耐高温、耐氧等特点,通过人们不断努力,橡胶终于从孩子手中的弹力球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广泛用途的高分子材料。目前,全球橡胶制品在五万种以上,一个国家的橡胶消耗量和生产水平,成了衡量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化工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由弹力球到雨衣,到车轮胎、鞋等,人们的联想一环套一环,犹如步步登高,把人们引入更高的创造境界。
创意点评:
植物界存在植物链,动物界存在食物链,假如这些链脱节,就会造成生态不和谐,甚至造成某种损失和灾害。创造者必须具有普通人所想不到的联想才能运用联想的“链条”从而取得连串的创意。
聪明的老花工
新中国建国初期,某大学的一个研究室需要弄清一台进口机器的内部结构,可是却没有任何有关的图纸资料可以查阅。这台机器里有一个由100根弯管组成的密封部分。要弄清其中每一根弯管各自的入口与出口,是一件相当困难和麻烦的事。研究室负责人找来了一些有关人员。他提出,完成这一重要任务,时间既不能拖得很久,花钱又不能太多。他希望大家广开思路,从多方面去想,不管是洋措施还是土法子,一定要想出一个简便易行的有效办法来。
参与此事者纷纷开动脑筋朝四面八方想,先后提出了分别往每一根弯管内灌水,以及用光照射等许多办法。有的人还联想起了唐太宗出题考藏王松赞干布的特使禄东赞的故事,提出让蚂蚁之类的小昆虫去钻一根一根的弯管。大家提出的办法虽然都是可行的,但都很麻烦费事,要花的时间和要付的代价不少。后来这所学校的一个老花工提出,只需要两支粉笔和几支香烟就行了。他提出的做法是:点燃香烟,大大地吸上一口,然后对着一根管子往里喷。喷的时候在这根管子的入口处写上“1”。这时,让另一个人站在管子的另一头,见烟从哪一根管子的出口冒出来,便立即也写上“1”。其他的那些管子也都照此办理。采用这样的办法,100根弯管,不到两个小时便把它们的入口和出口全都弄清了。
创意点评:
人们碰到某个需要加以思考的问题,不管是老问题还是新问题,是简单问题还是复杂问题,大都是采取一种态度、一种方法,满足于解决问题而很少考虑办法的优劣、代价的大小,其实只要我们多动脑筋,从多个角度考虑,朝四面八方去想,一定会找到更合适的办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
孙宝断案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