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后小说网 www.qlh04.com,帝王师:刘伯温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这件事是这样的:朱元璋的“解放军”徐达兵团自解放大都后,一直向西北进军,并且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妥懽帖睦尔逃回北方后,仍然过着皇帝的生活,但祖宗辛苦创建的家业败在他手上使他抑郁,徐达兵团不停地追击他让他恐慌,在精神疾病的困扰下,他的身体也随之败坏。1370年阴历四月,妥懽帖睦尔在应昌病逝。阴历五月,朱元璋兵团在沙漠里捕捉到了妥懽帖睦尔兵团主力,一举击溃,俘虏了孛儿只斤家族几百人,元帝国遭到了重创,一直向北逃,短时间内,他们已无法再兴风作浪了。
这一消息在阴历六月传到南京城,朱元璋和他的文武百官们欣喜若狂,仿佛他们的帝国已统一全球了一样。
朱元璋在群臣疯狂庆贺时,示意众人先停止发疯,因为他有话要讲。群臣马上安静下来,朱元璋清了清嗓子,在龙椅上坐得笔直,得意扬扬地说:“妥懽帖睦尔在位三十六年,荒淫无度,如今得到这样的下场,也是他的命运。不过这人有个优点,当我们的解放大军逼进大都时,他居然知道天命已定,不战而退,所以我们就给他谥‘顺’,称他为元顺帝吧。”
群臣都认为这是朱元璋最高智慧的结晶之一,一个叫刘炳的御史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拍马屁的机会,从群臣中走出来,正要拍朱元璋,朱元璋突然把脸一沉,像是死了七天准备还魂的人一样,冷冰冰地对刘炳说:“你就不要祝贺了吧,你曾在前朝做过官!”
刘炳大吃一惊,站在那里无所适从。他突然感到杀机四伏,浑身如筛糠,哆嗦了起来。幸运的是,朱元璋只是看了他一眼,随后就开始扫向群臣。他看到了刘伯温在弘文馆的同事危素。危素也是前朝的官,而且来为朱元璋工作才一年。他在元大都被攻破后才投降朱元璋的。在元政府,他曾坐到副宰相的位置。当他和朱元璋的目光一接触时,他看到的不是杀机,而是变态的嘲讽。朱元璋的眼神告诉他,你曾经的主子死了,你怎么不悲伤,还庆贺啊,这是什么人啊!
刘伯温站在群臣中,特别突出。因为他最近总如行尸走肉,毫无生气。这就如同一片麦地中突然长出一棵向日葵,所以,朱元璋很快就扫到了他身上。
刘伯温的内心很不是滋味。他就是为前朝政府效力的人,而且在位时尽职尽责。他不敢抬头去迎接朱元璋那变态的目光,但他也不能就这样装死。他在心里盘算着如何摆脱这种尴尬的局面,突然就听到朱元璋说:“凡是在元朝工作过的官员,不许庆贺。”然后,又狞笑着,一字一句地说道,“这是命令。”
为前朝政府工作的人不止刘伯温一个,当然也不止刘炳和危素两个。所以刘伯温很快就恢复了平静,在这个时候,朱元璋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丑化他,他都已超然度外。
当他在那里胡思乱想时,又听朱元璋大呼小叫起来。朱元璋指着徐达的报捷书,说:“你们看看徐达这报捷书写的,太不像话。把元顺帝和他的政府污蔑得一无是处。凡事都要一分为二地看嘛,蒙古人主宰我们中国百年,我和大家的父母都是在人家的政策上才吃上饭的,没有元政府,怎么能有我们呢?”
群臣叩头,大声称赞皇帝的恢宏气度和真知灼见,深为自己和徐达的褊狭浅薄而感到内疚。朱元璋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戏也演得差不多了。于是大手一挥,说:“散朝,欢庆三天。群臣谢恩。”又补充了一句,“在前朝政府工作的人不许庆祝哟!”
时光如果倒流三十年,刘伯温肯定会臭骂朱元璋是个忘恩负义的王八蛋。想当初,他朱元璋死皮赖脸地招揽元政府的官员为他工作,仅以刘伯温为例,他朱元璋派人四次来请。刘伯温几乎是看着朱元璋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指引着他,让他别走岔路,让他走一条最简捷的通往成功之路。种种艰辛和出生入死,最后换来的是他朱元璋对自己明目张胆的嘲弄。
不过在1370年,60岁的刘伯温对这样的事提不起任何激动情绪来。他走出朝堂,看着乌云慢悠悠地遮盖太阳,他想到的唯一一件事是,如何跟朱元璋处理好关系,给自己告老还乡留条路。
——关于帝王的忘恩负义,刘邦可谓标杆。楚汉战争期间,刘邦采纳张良的建议突袭项羽的大本营彭城(今江苏徐州)。项羽当时正在北方作战,听到这个消息后,带领三万骑兵突击队,回救彭城。凭借精密的作战计划和震惊宇宙的勇气,项羽把刘邦的几十万人马瞬间击败。刘邦在逃跑的途中,被追捕他的项羽大将丁公追上,刘邦跳下马来,厚着脸皮求情说:“我们两个都是一代贤才,为什么不能相容?”丁公这人四肢发达,但头脑简单,而且当时似乎走火入魔了,居然放了刘邦。后来刘邦击败项羽,做了皇帝。丁公想起这位一代贤才,认为自己有恩于他,于是美滋滋地去见刘邦,希望刘邦能偿还那笔恩情债。刘邦果然偿还,他把丁公绑起来,带到军营巡回示众,最后说:“丁公这畜生身为项羽的部下,却不忠于项羽,私自释放了我。使项羽丧失天下的,就是他。”丁公这个时候才有机会瞠目结舌,不过只是一瞬间,因为刘邦马上就砍了他的脑袋。刘邦让人拎着他的脑袋又巡回示众,说:“后世做人家部下的,不可效法丁公。”
司马光曾对这件事作了大段的评论。他说:“刘邦自起兵后,网罗天下豪杰,招降纳叛,数都数不清,等到做了皇帝,却只有丁公一人受到惩罚,这是什么原因?因为进取和守成,形势不同。当群雄血战疆场时,人民并没有固定的领袖。只要前来投奔,就一律接受。有的人因为有才华不来投奔,还要千方百计‘赚’上山来,这是理所当然。等到已成了皇帝,四海之内,都是臣民。假如不强调礼教仁义,臣民们仍心怀二志,谋取政治暴利,国家岂能长久安定?是以必须要用大义作为标准,向天下人显示——只要你是叛徒,连领袖都不能容你。用背叛领袖的手段去结私人恩德,虽然饶了自己一命,仍然以不义相待。”
司马光的意思是说,作为君主“忘恩负义”是必需的权术,其目的只是阻吓“后世”的人不要效法被忘恩负义掉的那个人。回过头来看朱元璋,朱元璋在1370年六月那次朝堂上下的那个命令比“忘恩负义”要令人痛恨,甚至使人作呕。他虽然没有杀人,但却深入骨髓地羞辱了那群前朝政府的人,这种羞辱对某些知识分子来说,比死亡还痛苦。
刘伯温正是从这件事上看到了朱元璋那变异的性格,所以他得出了最后的结论:如果还保持从前的“导师”角色和耿直性格,他将死无葬身之地。他也找到了方法:做一个顺着朱元璋的“奴才”角色,改变自己耿直的性格。
有人说,本性难移。那是长远的说法,在短时期内,受到外界压迫时,任何人的性格都可以改变。刘伯温在确定了这一思路后,很快就来了一件事,让他有了精彩的表演机会。
朱元璋一直处在兴奋中。北元的伤筋断骨让他对北方的形势乐观起来,他现在要做的事就是宣传自己是“中国之主”这一重要概念。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颁下诏书,名为《平定沙漠诏》,诏书说:“朕本农家,乐生于有元之世,庚申之君荒淫昏弱、纪纲大败,由是豪杰并起,海内瓜分,虽元兵四出,无救于乱,此天意也。”意思是说,元王朝是正统,我出家要饭的时候虽然苦点,可也是愿意当元朝顺民的,但是天命要元灭亡,我真是唉声叹气无可奈何。然后,他又说:“朕取天下于群雄之手,非取天下于元氏。”针对这点,他给出了解释。他说当时天下盗贼蜂起,天下本来就不是元朝的,而是群雄的了。我们仔细观察他这句话,发现他说得很对。他的确没有从元朝手中夺取政权,因为他自造反以来,和元朝军队的交战屈指可数。他一直在和他的那些战友作战,他以杀戮他的战友为荣耀,现在还恬不知耻地说出来。从朱元璋的身上,我们看到,世界上的确有“不要脸”这回事。
第二件事,颁下诏书的第二天,他就在朝堂上问群臣... -->>
这件事是这样的:朱元璋的“解放军”徐达兵团自解放大都后,一直向西北进军,并且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妥懽帖睦尔逃回北方后,仍然过着皇帝的生活,但祖宗辛苦创建的家业败在他手上使他抑郁,徐达兵团不停地追击他让他恐慌,在精神疾病的困扰下,他的身体也随之败坏。1370年阴历四月,妥懽帖睦尔在应昌病逝。阴历五月,朱元璋兵团在沙漠里捕捉到了妥懽帖睦尔兵团主力,一举击溃,俘虏了孛儿只斤家族几百人,元帝国遭到了重创,一直向北逃,短时间内,他们已无法再兴风作浪了。
这一消息在阴历六月传到南京城,朱元璋和他的文武百官们欣喜若狂,仿佛他们的帝国已统一全球了一样。
朱元璋在群臣疯狂庆贺时,示意众人先停止发疯,因为他有话要讲。群臣马上安静下来,朱元璋清了清嗓子,在龙椅上坐得笔直,得意扬扬地说:“妥懽帖睦尔在位三十六年,荒淫无度,如今得到这样的下场,也是他的命运。不过这人有个优点,当我们的解放大军逼进大都时,他居然知道天命已定,不战而退,所以我们就给他谥‘顺’,称他为元顺帝吧。”
群臣都认为这是朱元璋最高智慧的结晶之一,一个叫刘炳的御史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拍马屁的机会,从群臣中走出来,正要拍朱元璋,朱元璋突然把脸一沉,像是死了七天准备还魂的人一样,冷冰冰地对刘炳说:“你就不要祝贺了吧,你曾在前朝做过官!”
刘炳大吃一惊,站在那里无所适从。他突然感到杀机四伏,浑身如筛糠,哆嗦了起来。幸运的是,朱元璋只是看了他一眼,随后就开始扫向群臣。他看到了刘伯温在弘文馆的同事危素。危素也是前朝的官,而且来为朱元璋工作才一年。他在元大都被攻破后才投降朱元璋的。在元政府,他曾坐到副宰相的位置。当他和朱元璋的目光一接触时,他看到的不是杀机,而是变态的嘲讽。朱元璋的眼神告诉他,你曾经的主子死了,你怎么不悲伤,还庆贺啊,这是什么人啊!
刘伯温站在群臣中,特别突出。因为他最近总如行尸走肉,毫无生气。这就如同一片麦地中突然长出一棵向日葵,所以,朱元璋很快就扫到了他身上。
刘伯温的内心很不是滋味。他就是为前朝政府效力的人,而且在位时尽职尽责。他不敢抬头去迎接朱元璋那变态的目光,但他也不能就这样装死。他在心里盘算着如何摆脱这种尴尬的局面,突然就听到朱元璋说:“凡是在元朝工作过的官员,不许庆贺。”然后,又狞笑着,一字一句地说道,“这是命令。”
为前朝政府工作的人不止刘伯温一个,当然也不止刘炳和危素两个。所以刘伯温很快就恢复了平静,在这个时候,朱元璋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丑化他,他都已超然度外。
当他在那里胡思乱想时,又听朱元璋大呼小叫起来。朱元璋指着徐达的报捷书,说:“你们看看徐达这报捷书写的,太不像话。把元顺帝和他的政府污蔑得一无是处。凡事都要一分为二地看嘛,蒙古人主宰我们中国百年,我和大家的父母都是在人家的政策上才吃上饭的,没有元政府,怎么能有我们呢?”
群臣叩头,大声称赞皇帝的恢宏气度和真知灼见,深为自己和徐达的褊狭浅薄而感到内疚。朱元璋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戏也演得差不多了。于是大手一挥,说:“散朝,欢庆三天。群臣谢恩。”又补充了一句,“在前朝政府工作的人不许庆祝哟!”
时光如果倒流三十年,刘伯温肯定会臭骂朱元璋是个忘恩负义的王八蛋。想当初,他朱元璋死皮赖脸地招揽元政府的官员为他工作,仅以刘伯温为例,他朱元璋派人四次来请。刘伯温几乎是看着朱元璋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指引着他,让他别走岔路,让他走一条最简捷的通往成功之路。种种艰辛和出生入死,最后换来的是他朱元璋对自己明目张胆的嘲弄。
不过在1370年,60岁的刘伯温对这样的事提不起任何激动情绪来。他走出朝堂,看着乌云慢悠悠地遮盖太阳,他想到的唯一一件事是,如何跟朱元璋处理好关系,给自己告老还乡留条路。
——关于帝王的忘恩负义,刘邦可谓标杆。楚汉战争期间,刘邦采纳张良的建议突袭项羽的大本营彭城(今江苏徐州)。项羽当时正在北方作战,听到这个消息后,带领三万骑兵突击队,回救彭城。凭借精密的作战计划和震惊宇宙的勇气,项羽把刘邦的几十万人马瞬间击败。刘邦在逃跑的途中,被追捕他的项羽大将丁公追上,刘邦跳下马来,厚着脸皮求情说:“我们两个都是一代贤才,为什么不能相容?”丁公这人四肢发达,但头脑简单,而且当时似乎走火入魔了,居然放了刘邦。后来刘邦击败项羽,做了皇帝。丁公想起这位一代贤才,认为自己有恩于他,于是美滋滋地去见刘邦,希望刘邦能偿还那笔恩情债。刘邦果然偿还,他把丁公绑起来,带到军营巡回示众,最后说:“丁公这畜生身为项羽的部下,却不忠于项羽,私自释放了我。使项羽丧失天下的,就是他。”丁公这个时候才有机会瞠目结舌,不过只是一瞬间,因为刘邦马上就砍了他的脑袋。刘邦让人拎着他的脑袋又巡回示众,说:“后世做人家部下的,不可效法丁公。”
司马光曾对这件事作了大段的评论。他说:“刘邦自起兵后,网罗天下豪杰,招降纳叛,数都数不清,等到做了皇帝,却只有丁公一人受到惩罚,这是什么原因?因为进取和守成,形势不同。当群雄血战疆场时,人民并没有固定的领袖。只要前来投奔,就一律接受。有的人因为有才华不来投奔,还要千方百计‘赚’上山来,这是理所当然。等到已成了皇帝,四海之内,都是臣民。假如不强调礼教仁义,臣民们仍心怀二志,谋取政治暴利,国家岂能长久安定?是以必须要用大义作为标准,向天下人显示——只要你是叛徒,连领袖都不能容你。用背叛领袖的手段去结私人恩德,虽然饶了自己一命,仍然以不义相待。”
司马光的意思是说,作为君主“忘恩负义”是必需的权术,其目的只是阻吓“后世”的人不要效法被忘恩负义掉的那个人。回过头来看朱元璋,朱元璋在1370年六月那次朝堂上下的那个命令比“忘恩负义”要令人痛恨,甚至使人作呕。他虽然没有杀人,但却深入骨髓地羞辱了那群前朝政府的人,这种羞辱对某些知识分子来说,比死亡还痛苦。
刘伯温正是从这件事上看到了朱元璋那变异的性格,所以他得出了最后的结论:如果还保持从前的“导师”角色和耿直性格,他将死无葬身之地。他也找到了方法:做一个顺着朱元璋的“奴才”角色,改变自己耿直的性格。
有人说,本性难移。那是长远的说法,在短时期内,受到外界压迫时,任何人的性格都可以改变。刘伯温在确定了这一思路后,很快就来了一件事,让他有了精彩的表演机会。
朱元璋一直处在兴奋中。北元的伤筋断骨让他对北方的形势乐观起来,他现在要做的事就是宣传自己是“中国之主”这一重要概念。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颁下诏书,名为《平定沙漠诏》,诏书说:“朕本农家,乐生于有元之世,庚申之君荒淫昏弱、纪纲大败,由是豪杰并起,海内瓜分,虽元兵四出,无救于乱,此天意也。”意思是说,元王朝是正统,我出家要饭的时候虽然苦点,可也是愿意当元朝顺民的,但是天命要元灭亡,我真是唉声叹气无可奈何。然后,他又说:“朕取天下于群雄之手,非取天下于元氏。”针对这点,他给出了解释。他说当时天下盗贼蜂起,天下本来就不是元朝的,而是群雄的了。我们仔细观察他这句话,发现他说得很对。他的确没有从元朝手中夺取政权,因为他自造反以来,和元朝军队的交战屈指可数。他一直在和他的那些战友作战,他以杀戮他的战友为荣耀,现在还恬不知耻地说出来。从朱元璋的身上,我们看到,世界上的确有“不要脸”这回事。
第二件事,颁下诏书的第二天,他就在朝堂上问群臣...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