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qlh04.com,三国帝图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名单发出去了,随名单一起的,是蜀中的商队,还有被刘璋称为剑南春的美酒。这酒可费了刘璋不少功夫。因为产量有限,就是两个心腹谋士也没分到几壶,而且还必须拿钱买才给的。因为这个,还弄的两个人老大不高兴。不高兴也没办法,两人只好哀叹自己误上贼船,所识非人。
还有一个就是,蔡氏的造纸作坊产出的纸,质量已经大幅提高,虽然还无法达到刘大官人之前的要求,但是,揉巴揉巴,不会像以前轻易就给揉碎了,算是勉强达到了刘大官人菊花的最低要求。即便如此,这个纸,比以前的蔡侯纸,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好太多了。对那些文人墨客来说,相信会有足够的杀伤力。
商队的事情,都是徐庶安排调度的。徐庶把这些纸,酒,还有传单,另外搭了一些蜀中的特产,分配给几个商队,给他们设计好了路线,让他们沿途发卖。酒能卖的很少,每个商队只分到两坛而已,只能论壶卖。而且每队只能零售一坛,另外一坛是准备送人的。凡是名单上榜上有名的,都可以到商队免费领到一壶酒。
这个传单,所谓的天下英雄令,发出去以后,刘璋就开始心神不宁,总是也安静不下来。一天过去了,没动静。两天过去了,没动静。十天八天十几天过去了,还是没动静。真是急死个人了。而徐庶和石韬他们都忙得团团转,也没个能说得上话的人。没有报纸没有广播没有电视没有网络,刘大官人现在觉得自己是耳聋眼瞎,什么也看不到什么也听不到。自己费了老大力气扔出去的石子,难道一点儿反响也没有?着急上火的刘大官人,不是围着房间里的书桌转,就是围着院子里的大树转,还不住的唉声叹气,长吁短叹。
作为刘璋的心腹跟随兼首席保镖,黄三,大名黄善的,当然不可能熟视无睹,和几个随从嘀咕了一番,就跟刘璋建议,不如去野外打打猎,顺便出去散散心。刘太守穷极无聊之下,自然就欣然同意。不久一行人就准备停当,骑马出了南门。
徐庶在西城外监工建校舍。
因为农人冬夏多闲暇,刘璋就和徐庶石韬商议在成都建个正规学校。
刘璋原本准备大搞,弄个像模像样的学府出来,但是徐庶和石韬坚决反对。他们认为大兴土木是劳民伤财,搞不好还会激起民变。
刘璋当然对这种观点嗤之以鼻,很牛逼的告诉他们,大搞基础建设,拉动内需,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不二法宝,百姓趁着农闲来干活,多挣些钱粮有何不好,商家趁着官府搞建设,大卖各种产品,有何不好,官府又趁机多收了税,还落了个学校这个亮闪闪的政绩工程,皆大欢喜,有何不好。
徐庶和石韬开始被刘璋的奇谈怪论给唬住了,觉得好像是皆大欢喜的样子。仔细想过以后,才发现刘璋这个理论里面最大的基础性的漏洞,即百姓过来干活要给钱。
在古代,百姓给官府干活,想拿钱基本是不可能的。官府有大项目上马,通常都是征用民力畜力,能够管吃管喝少死几个人已经不错了。指望通过给官府干活挣些儿钱粮,想都别想,那是天方夜谭。
修阿房宫给钱了吗,修长城给钱了吗,修宫殿,修城墙,修路等等等等,都是官府征发的徭役,百姓作为公民应尽的义务。
刘璋坚决地反对和摒弃这种做法,坚持不管是谁,干一天活就要给一天的报酬。
石韬随即就兜头泼了他一桶冷水,告诉他府衙没什么钱,至于粮食还要优先保证官员和军队,还要留足预备灾荒。反正是要钱没有要命也没有。
最后商议来商议去,就成了现在的样子,只是找个城外的荒地,随便的搭建几处房舍,当然,因为刘太守的坚持,所以徐庶和石韬也保证给务工的农人给付合理的报酬。刘璋最后定调,以后治下所有的官府工程,皆以此例,必须付报酬。
西城外这片地,依山傍水,风景甚佳,用来建设学府本是很不错的,不过因为蜀中多雨水,又在山脚下,常常泥石俱下,毁人田地房屋,时间久了就成了荒地。所以也就便宜了刘璋这个便宜太守。
傍晚的时候,徐庶看看时间差不多了,就吩咐大家暂停劳作,准备开饭休息,明天好继续。安排好一切后,徐庶自己也准备回城接着去太守府混饭吃。太守府的饭菜味道好呀。正想着呢,一个刘璋身边的随从匆匆跑来,在徐庶耳边悄悄说了几句,听完后,徐庶当即脸色大变。
原来,白天刘璋被几个护卫给撺掇着出去打猎散心,本来开始一切都很好的,跑跑马射射箭,都很开心的,后来不知哪里窜出一条蛇,惊了刘璋的坐骑,那马是大宛驹,疯跑起来根本就是一阵风,几个侍卫根本追不上,转眼就没影了,几个人追着喊着找了半天也没见。眼见天色将晚,黄三他们弄丢了大人也不敢回来,又不敢隐瞒不报,所以就派了一个先回来报告,他们还在连夜继续搜寻刘璋的下落。
徐庶听完暗自叫苦不已。主公可万万不能出事呀。
思虑片刻,徐庶就有了对策。
一边吩咐绝对不能走漏半点消息,一边就急忙回城,召集可靠人手出城去寻找,另外又通知石韬,务必保持一切照旧,不使外人看出端倪。
一天,两天,……
时间肆无忌惮的悄悄溜走,眼见锦水北岸的英雄台已经搭建的差不多了,南边的望江楼上也客来客往人满为患,就是不见太守大人露面。
天下英雄令传到绵竹的时候,刘焉正在品尝儿子孝敬的美酒,鉴赏儿子送过来的白纸。
刘焉不像自己那帮手下那样激动,刘焉觉得没啥大不了的。张角还放言说什么“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自己的儿子狂言几句又能怎么了。
他可不是那些腐儒可比,他当过地方大员,当过汉室的宗正,剿过匪,平过乱,对这个大汉朝,对于权力,对于人才,对于治理国家,都有他自己的想法,什么儒家的圣人圣贤乃至徒子徒孙,并无多少过分的尊敬之意。
最重要的,他对自己的儿子的情况并非一无所知,据报,这小子到了成都后,不喜欢署理政务,事情... -->>
名单发出去了,随名单一起的,是蜀中的商队,还有被刘璋称为剑南春的美酒。这酒可费了刘璋不少功夫。因为产量有限,就是两个心腹谋士也没分到几壶,而且还必须拿钱买才给的。因为这个,还弄的两个人老大不高兴。不高兴也没办法,两人只好哀叹自己误上贼船,所识非人。
还有一个就是,蔡氏的造纸作坊产出的纸,质量已经大幅提高,虽然还无法达到刘大官人之前的要求,但是,揉巴揉巴,不会像以前轻易就给揉碎了,算是勉强达到了刘大官人菊花的最低要求。即便如此,这个纸,比以前的蔡侯纸,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好太多了。对那些文人墨客来说,相信会有足够的杀伤力。
商队的事情,都是徐庶安排调度的。徐庶把这些纸,酒,还有传单,另外搭了一些蜀中的特产,分配给几个商队,给他们设计好了路线,让他们沿途发卖。酒能卖的很少,每个商队只分到两坛而已,只能论壶卖。而且每队只能零售一坛,另外一坛是准备送人的。凡是名单上榜上有名的,都可以到商队免费领到一壶酒。
这个传单,所谓的天下英雄令,发出去以后,刘璋就开始心神不宁,总是也安静不下来。一天过去了,没动静。两天过去了,没动静。十天八天十几天过去了,还是没动静。真是急死个人了。而徐庶和石韬他们都忙得团团转,也没个能说得上话的人。没有报纸没有广播没有电视没有网络,刘大官人现在觉得自己是耳聋眼瞎,什么也看不到什么也听不到。自己费了老大力气扔出去的石子,难道一点儿反响也没有?着急上火的刘大官人,不是围着房间里的书桌转,就是围着院子里的大树转,还不住的唉声叹气,长吁短叹。
作为刘璋的心腹跟随兼首席保镖,黄三,大名黄善的,当然不可能熟视无睹,和几个随从嘀咕了一番,就跟刘璋建议,不如去野外打打猎,顺便出去散散心。刘太守穷极无聊之下,自然就欣然同意。不久一行人就准备停当,骑马出了南门。
徐庶在西城外监工建校舍。
因为农人冬夏多闲暇,刘璋就和徐庶石韬商议在成都建个正规学校。
刘璋原本准备大搞,弄个像模像样的学府出来,但是徐庶和石韬坚决反对。他们认为大兴土木是劳民伤财,搞不好还会激起民变。
刘璋当然对这种观点嗤之以鼻,很牛逼的告诉他们,大搞基础建设,拉动内需,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不二法宝,百姓趁着农闲来干活,多挣些钱粮有何不好,商家趁着官府搞建设,大卖各种产品,有何不好,官府又趁机多收了税,还落了个学校这个亮闪闪的政绩工程,皆大欢喜,有何不好。
徐庶和石韬开始被刘璋的奇谈怪论给唬住了,觉得好像是皆大欢喜的样子。仔细想过以后,才发现刘璋这个理论里面最大的基础性的漏洞,即百姓过来干活要给钱。
在古代,百姓给官府干活,想拿钱基本是不可能的。官府有大项目上马,通常都是征用民力畜力,能够管吃管喝少死几个人已经不错了。指望通过给官府干活挣些儿钱粮,想都别想,那是天方夜谭。
修阿房宫给钱了吗,修长城给钱了吗,修宫殿,修城墙,修路等等等等,都是官府征发的徭役,百姓作为公民应尽的义务。
刘璋坚决地反对和摒弃这种做法,坚持不管是谁,干一天活就要给一天的报酬。
石韬随即就兜头泼了他一桶冷水,告诉他府衙没什么钱,至于粮食还要优先保证官员和军队,还要留足预备灾荒。反正是要钱没有要命也没有。
最后商议来商议去,就成了现在的样子,只是找个城外的荒地,随便的搭建几处房舍,当然,因为刘太守的坚持,所以徐庶和石韬也保证给务工的农人给付合理的报酬。刘璋最后定调,以后治下所有的官府工程,皆以此例,必须付报酬。
西城外这片地,依山傍水,风景甚佳,用来建设学府本是很不错的,不过因为蜀中多雨水,又在山脚下,常常泥石俱下,毁人田地房屋,时间久了就成了荒地。所以也就便宜了刘璋这个便宜太守。
傍晚的时候,徐庶看看时间差不多了,就吩咐大家暂停劳作,准备开饭休息,明天好继续。安排好一切后,徐庶自己也准备回城接着去太守府混饭吃。太守府的饭菜味道好呀。正想着呢,一个刘璋身边的随从匆匆跑来,在徐庶耳边悄悄说了几句,听完后,徐庶当即脸色大变。
原来,白天刘璋被几个护卫给撺掇着出去打猎散心,本来开始一切都很好的,跑跑马射射箭,都很开心的,后来不知哪里窜出一条蛇,惊了刘璋的坐骑,那马是大宛驹,疯跑起来根本就是一阵风,几个侍卫根本追不上,转眼就没影了,几个人追着喊着找了半天也没见。眼见天色将晚,黄三他们弄丢了大人也不敢回来,又不敢隐瞒不报,所以就派了一个先回来报告,他们还在连夜继续搜寻刘璋的下落。
徐庶听完暗自叫苦不已。主公可万万不能出事呀。
思虑片刻,徐庶就有了对策。
一边吩咐绝对不能走漏半点消息,一边就急忙回城,召集可靠人手出城去寻找,另外又通知石韬,务必保持一切照旧,不使外人看出端倪。
一天,两天,……
时间肆无忌惮的悄悄溜走,眼见锦水北岸的英雄台已经搭建的差不多了,南边的望江楼上也客来客往人满为患,就是不见太守大人露面。
天下英雄令传到绵竹的时候,刘焉正在品尝儿子孝敬的美酒,鉴赏儿子送过来的白纸。
刘焉不像自己那帮手下那样激动,刘焉觉得没啥大不了的。张角还放言说什么“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自己的儿子狂言几句又能怎么了。
他可不是那些腐儒可比,他当过地方大员,当过汉室的宗正,剿过匪,平过乱,对这个大汉朝,对于权力,对于人才,对于治理国家,都有他自己的想法,什么儒家的圣人圣贤乃至徒子徒孙,并无多少过分的尊敬之意。
最重要的,他对自己的儿子的情况并非一无所知,据报,这小子到了成都后,不喜欢署理政务,事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