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后小说网 www.qlh04.com,明末球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李恪似乎很是挣扎,说道:“这个……”看着这位自打自己考中科举,进入官场就拜在自己门下终年往来奔走的老大哥,也是一阵叹息,他终究是典型的文人,好大言,惜命,好名,除非是忽悠别人去冒险,不然的话,稳妥就是儒生们一辈子的准则了。
他还是担心一个“从贼”的名声,又怕这改朝换代大洗牌的时候,一次押注失败就是次次失败了,只能低头叹息一声,说道:“说一千道一万,还是不了解帝都的实情,哪怕几个过路打秋风的人,也说不清楚,到底这帝都是谁在掌权,那新皇帝李自成是如何打算的呢。”他想到了当前最重要的事情,于是说道:“我这就直接去巡抚衙门上探探口风吧,说不定就是之前猜测的,帝都之所以一直没有来人招降我等,那些从直隶来的大军也退回去了,许是人家压根没打算看得上我等,而是直接去招纳的巡抚大人?”
官场里面,无论古今中外,都是极其讨厌越级报告的,谁有一个这么能通到自己上司说话或者打小报告的下属,要么是赶紧撤职赶走,要么是直接灭掉,要不然的话,就是要永无宁日了,原因很简单,官场职场以内,上上下下总会是产生矛盾的,或者因为工作上的思维方式,或者是利益牵绊,总要产生龌龊的,你动不动就找上司反应情况,还要我干什么啊,我在这个位子上干脆就当顶头上司的传声筒吧。
李恪绝对知道,在这个绝对讲究人际关系,七大姑八大姨什么的,基本上他们说话的时间内,肯定会把消息传到山东巡抚王公壁的耳中的啊,没办法,这年头,无论哪个衙门都没有保密意识,他自己不也是从市井传说中,知道了连巡抚自己都不知道下面何去何从的事情吗。
和师爷一起动手,简明扼要的书写了几封帖子,大意就是,本知府接到了来自帝都的文书,不日就要对外宣布来自帝都的,恩科例题,如果家中公子有闲心听闻一下,可以派下来来取来自帝都的例题,这例题当然要比起其他人可以早一些拿到手了。
其实两人也是在讨巧而已,他们的胆子还没有大到,在帝都没有保护伞的情况下,就将例题按住,不给平民百姓们知道,而是只给权贵子弟们看的程度,但如果把原本张贴在外的例题按下一些时间,可能就不一样了,这样既可以讨好权贵,有可以堵住穷书生们的嘴巴。
这种事情,无论古今,已经发生了不知道多少次了,比如某地的公务员招考,总是喜欢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等到“报名”结束了,才会在报纸上或者什么地方,出现一个豆腐块大的字体,说招考公务员报名结束了……
计划通!
他们绝对干的出来如此,可是仔细一想,却也未必,他们只需要把这个感觉带过去,你看,公子爷,我给你们把题目准备好了,你们看看吧,至于那些**丝书生,我管他们去死,这个嘛,是不是也该给我点好处撒?
历史就是这样组成的,越善于欺骗,密谋,越没用下限的人,越是可以走上成功道路的人,反之亦然,李恪自然是前去巡抚衙门,以请教请示的名义去商议如何在改朝换代的时代攫取到更大的一块蛋糕,或者说是去保住他们的权位,山东的“好处”在于,由于前后孔有德和鞑子大大的屠杀过两次,所以官场比较简单,而富户们被杀怕了以后,也更会巴结朝廷,起码对于各种动向更为注意了。
方师爷送知府去巡抚府上,此时是兵荒马乱的时刻,也没有那些先送上拜帖,然后巡抚吩咐什么时候相见的虚礼,火烧眉毛了再摆谱会死人的。
而他则思考了一会后,回到自己的小书房,吩咐了一些人去办事后,来到了府门外,对一个衙役说道:“我出去办事,知府老爷回来了,就说我去驿站拜访了。”
济南城几年前被烧杀抢劫变成了一片白地,虽然幸存者和周围的村民等人涌入后,开始恢复了一些元气,但终究还是底蕴不足,因此现在的济南城,实际上还不大,人流也不是很多,当然了,成为“城里人”的诱惑使得许多流民进城,成为了力工,小商贩等等,代替原本被掠去东北做奴隶的那一批,也算是比跑去南京只能在城外混日子的那群。
不过,驿站这玩意确实有修建的必要,这就相当于招待所啊,不但是招待过路官员亲眷等必须要有的,而且大笔的花销也正适合上下其手,历来都是需要自己人才能当的。
钱家兄弟是知府亲自安排在此处的,而且还是身上带刀的汉子,驿站的驿丞虽然不会全力巴结,倒也是很好的讨好,反正这个兵荒马乱的时刻,哪有什么人会出差路过,所以驿站就这么兄弟两人在住着,方师爷想了想,虽然打心底瞧不起两个锦衣卫出身的大头兵,奈何人家现在的新朝新贵,还是小心侍奉啊。
他还是摆了个谱儿,让驿站的一个小厮进屋去,通报一下:“两位大人,知府衙门的方师爷前来拜访了。”
钱家兄弟被安排在一个小院内,虽然不是专门给高官们住的大堂屋,却也不是那种给下人住的通铺,甚至他们还得到了一小盆的冰块,这个时代,冰块这东西并不新鲜,但总要花钱来买,最近几年日子越来越不好,两兄弟身在帝都,几乎没有尝过了,倒是出这趟差,被好好侍奉了一下,先是有些惶恐,不过想到自己已经是“新朝廷”的人了,于是也稍微有些激动。
方师爷进门后,就看到两兄弟似乎彼此对视后,才说道:“钱小豪(钱嘉乐)见过先生。”
两个雏儿。
方师爷第一时间就下了这样的判断。
“学生方世玉,见过两位上差,不知可休息的好。”
李恪似乎很是挣扎,说道:“这个……”看着这位自打自己考中科举,进入官场就拜在自己门下终年往来奔走的老大哥,也是一阵叹息,他终究是典型的文人,好大言,惜命,好名,除非是忽悠别人去冒险,不然的话,稳妥就是儒生们一辈子的准则了。
他还是担心一个“从贼”的名声,又怕这改朝换代大洗牌的时候,一次押注失败就是次次失败了,只能低头叹息一声,说道:“说一千道一万,还是不了解帝都的实情,哪怕几个过路打秋风的人,也说不清楚,到底这帝都是谁在掌权,那新皇帝李自成是如何打算的呢。”他想到了当前最重要的事情,于是说道:“我这就直接去巡抚衙门上探探口风吧,说不定就是之前猜测的,帝都之所以一直没有来人招降我等,那些从直隶来的大军也退回去了,许是人家压根没打算看得上我等,而是直接去招纳的巡抚大人?”
官场里面,无论古今中外,都是极其讨厌越级报告的,谁有一个这么能通到自己上司说话或者打小报告的下属,要么是赶紧撤职赶走,要么是直接灭掉,要不然的话,就是要永无宁日了,原因很简单,官场职场以内,上上下下总会是产生矛盾的,或者因为工作上的思维方式,或者是利益牵绊,总要产生龌龊的,你动不动就找上司反应情况,还要我干什么啊,我在这个位子上干脆就当顶头上司的传声筒吧。
李恪绝对知道,在这个绝对讲究人际关系,七大姑八大姨什么的,基本上他们说话的时间内,肯定会把消息传到山东巡抚王公壁的耳中的啊,没办法,这年头,无论哪个衙门都没有保密意识,他自己不也是从市井传说中,知道了连巡抚自己都不知道下面何去何从的事情吗。
和师爷一起动手,简明扼要的书写了几封帖子,大意就是,本知府接到了来自帝都的文书,不日就要对外宣布来自帝都的,恩科例题,如果家中公子有闲心听闻一下,可以派下来来取来自帝都的例题,这例题当然要比起其他人可以早一些拿到手了。
其实两人也是在讨巧而已,他们的胆子还没有大到,在帝都没有保护伞的情况下,就将例题按住,不给平民百姓们知道,而是只给权贵子弟们看的程度,但如果把原本张贴在外的例题按下一些时间,可能就不一样了,这样既可以讨好权贵,有可以堵住穷书生们的嘴巴。
这种事情,无论古今,已经发生了不知道多少次了,比如某地的公务员招考,总是喜欢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等到“报名”结束了,才会在报纸上或者什么地方,出现一个豆腐块大的字体,说招考公务员报名结束了……
计划通!
他们绝对干的出来如此,可是仔细一想,却也未必,他们只需要把这个感觉带过去,你看,公子爷,我给你们把题目准备好了,你们看看吧,至于那些**丝书生,我管他们去死,这个嘛,是不是也该给我点好处撒?
历史就是这样组成的,越善于欺骗,密谋,越没用下限的人,越是可以走上成功道路的人,反之亦然,李恪自然是前去巡抚衙门,以请教请示的名义去商议如何在改朝换代的时代攫取到更大的一块蛋糕,或者说是去保住他们的权位,山东的“好处”在于,由于前后孔有德和鞑子大大的屠杀过两次,所以官场比较简单,而富户们被杀怕了以后,也更会巴结朝廷,起码对于各种动向更为注意了。
方师爷送知府去巡抚府上,此时是兵荒马乱的时刻,也没有那些先送上拜帖,然后巡抚吩咐什么时候相见的虚礼,火烧眉毛了再摆谱会死人的。
而他则思考了一会后,回到自己的小书房,吩咐了一些人去办事后,来到了府门外,对一个衙役说道:“我出去办事,知府老爷回来了,就说我去驿站拜访了。”
济南城几年前被烧杀抢劫变成了一片白地,虽然幸存者和周围的村民等人涌入后,开始恢复了一些元气,但终究还是底蕴不足,因此现在的济南城,实际上还不大,人流也不是很多,当然了,成为“城里人”的诱惑使得许多流民进城,成为了力工,小商贩等等,代替原本被掠去东北做奴隶的那一批,也算是比跑去南京只能在城外混日子的那群。
不过,驿站这玩意确实有修建的必要,这就相当于招待所啊,不但是招待过路官员亲眷等必须要有的,而且大笔的花销也正适合上下其手,历来都是需要自己人才能当的。
钱家兄弟是知府亲自安排在此处的,而且还是身上带刀的汉子,驿站的驿丞虽然不会全力巴结,倒也是很好的讨好,反正这个兵荒马乱的时刻,哪有什么人会出差路过,所以驿站就这么兄弟两人在住着,方师爷想了想,虽然打心底瞧不起两个锦衣卫出身的大头兵,奈何人家现在的新朝新贵,还是小心侍奉啊。
他还是摆了个谱儿,让驿站的一个小厮进屋去,通报一下:“两位大人,知府衙门的方师爷前来拜访了。”
钱家兄弟被安排在一个小院内,虽然不是专门给高官们住的大堂屋,却也不是那种给下人住的通铺,甚至他们还得到了一小盆的冰块,这个时代,冰块这东西并不新鲜,但总要花钱来买,最近几年日子越来越不好,两兄弟身在帝都,几乎没有尝过了,倒是出这趟差,被好好侍奉了一下,先是有些惶恐,不过想到自己已经是“新朝廷”的人了,于是也稍微有些激动。
方师爷进门后,就看到两兄弟似乎彼此对视后,才说道:“钱小豪(钱嘉乐)见过先生。”
两个雏儿。
方师爷第一时间就下了这样的判断。
“学生方世玉,见过两位上差,不知可休息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