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后小说网 www.qlh04.com,超侠寻宋记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皇帝在朝会上,手中拿着王广渊的奏折,对上面所陈之事大加赞赏,又说他是辅佐社稷之良臣,甚至流露出想要即刻召他回京的念头。
立刻有大臣出列反对。这些反对的声音,要么说潜火军是上禁军的精锐,如何能让泥工瓦匠、挑夫小工加入;要么就拿着太祖调兵的规制说事,说兵制是大宋立国之本不可动摇、潜火军建制不可更改、祖宗规矩不可逾越。
就在大家议论纷纷之时,韩维忽然出列,沉声应对。
韩维虽是当今皇帝最重要的幕僚,却一直保持着严谨低调的做派,在小皇帝还是太子时,便是如此。朝堂议事,韩维极少开口,所以他突然发声,让不少朝臣吃了一惊。
他先反驳那些大臣说平民不能加入潜火军这一条:“诸位都说泥工瓦匠、挑夫小工不可与上禁军精锐比拟。五番里就有诸位所说的这些人,他们救过无数条性命!万一诸位家中失火,难道你们会拦住这些人,不让他们去救火?”
此话一出,大家脸上的颜色变了变。眼下五番如日中天,多少大臣的亲朋好友,天天缠着自己,想要托关系、走后门,就为见一见五番的这些“平民明星”!若是让大家知道自己在朝堂上说五番的“坏话”,回家就先闹翻了天,娘子、侧室、小妾这关就过不了,从没见过她们这么和平共处过,合起力来针对“相公”!
而这大概就是明星效应的威力了。
韩维再攻第二条,言辞更为犀利。他朗朗道:“新帝新政,除旧布新,气象更新,诸位不断将祖宗规矩搬出来,实乃陈词滥调。若说旧时规矩不可改,更为无稽之谈。”
一说到旧时规矩不可更改这一条,韩维并不像司马光那般爱引经据典,从历朝历代讲起,他只讲本朝的事情,太宗、真宗皆有更改太祖规矩之先例,这说明守业之帝并不是死守规矩,应适时而变。最后,他忽然提起太祖尚未立国,仍是后周殿前督点检时,便曾在上禁军的几个大营里实行过类似的调兵规制,所以若要严格来算,这规矩也是前朝后周的规矩。
他看看殿上的众位大臣,提高嗓门问:“如此这般,诸位也是要守吗?”
其实韩大人所用实属强辩之术,也有偷换概念之嫌疑,但他是有准备而来,一时间说得几位老大臣哑口无言。他们都暗暗瞧向司马光,希望他能上前跟韩维辩上一辩,谁知司马光竟然视若无睹,一副与己无关、高高挂起的态度。
再到次日,司马光倒是开口了。大家本以为他回去深思熟虑,今日再辩,谁知他一开口,直接奏请皇帝“改制”,气得几位老臣差点吐血。
他呈上了自己的奏折。上面的改良方案比王广渊的更为“激进”,却也更有效率。
司马光只提出了一条准则——做就要做彻底一些。既然都让平民加入了,就不要搞什么挂名“后勤”这样的虚职。事实胜于雄辩,军民合一的五番,比全部都是上禁军的其他番队,救火更加有效。所以,不应执着于只在上禁军中挑选潜火兵。
他说军民兼有的编制,很难判定到底是否涉及逾越调兵规制。所以,需要“改制”。司马光奏请皇帝,由开封府建“潜火司”,专管潜火军相关事宜。已经在潜火军各番队的上禁军,可自行决定是返回上禁军,还是留在潜火军。即便留下,也可享受上禁军待遇。那些编外的“平民英雄”应享受潜火军的同等待遇。
此举无异于将潜火军由“军政”划归了“民政”。相应的,那些区域重叠的问题将不复存在,因为都归“开封府”管了。
司马光这份奏折上的内容,在朝堂上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大臣们窃窃私语、人言啧啧,那些保守的老大臣们,想破了脑瓜也想不通,司马君实上朝前还好端端的,为何会突然间发了疯?
小皇帝反倒一副气定神闲,大局在握的样子,着实也让不少朝臣暗暗心惊,不由赞叹新君愈加沉稳了。
其实那是因为王广渊在上疏之前,早给皇帝准备了“锦囊妙计”。
应该说王广渊的这个奏折,是把火政的大事、小事研究了个通通透透,才想出来的好法子。单从政策上来看,这些改良可谓尽善尽美,唯一阻扰它们实施的,不过是官场那点事儿了。
“锦囊妙计”就是让皇帝在朝堂上大赞王广渊,刻意表现出想要召他回京的意愿。这无疑是给朝中的某些人出一道选择题,是让王广渊奏折中的新政令通过?还是同意皇帝召回王广渊?
王广渊料定曹太皇太后会想尽一切办法阻止自己回京。既然你不想让我回来,总是要做些让步的。俗话说的好,有得必有失,总不能这两条您都不同意,惹得圣上大怒吧?好处也不能让太皇太后您占尽了!
所以,您还是顺顺利利、停停当当的让潜火军的新政令通过了吧。
这不是单选题,最好两项都选。
当然,王广渊也没觉得对手会蠢到这个地步!
司马光正是替太皇太后答题的人,他昨日按兵不动,便是有自己的考量。下了朝,他把自己的主意与曹国舅一说,曹国舅就进宫请示太皇太后去了。
这才有了今日的这个状况。
在司马光看来,两害相权取其轻。决不能让王广渊此等处心积虑的奸诈小人回到京城!而且眼下“五番”在京中民望甚高,如若阻拦,有失民心,得不偿失。既然如此,不如把事情做得彻底一点!
殊不知,皇帝手中有锦囊,韩维手中还有一个。
司马光这又中了王广渊的激将法!
&... -->>
☆☆☆
皇帝在朝会上,手中拿着王广渊的奏折,对上面所陈之事大加赞赏,又说他是辅佐社稷之良臣,甚至流露出想要即刻召他回京的念头。
立刻有大臣出列反对。这些反对的声音,要么说潜火军是上禁军的精锐,如何能让泥工瓦匠、挑夫小工加入;要么就拿着太祖调兵的规制说事,说兵制是大宋立国之本不可动摇、潜火军建制不可更改、祖宗规矩不可逾越。
就在大家议论纷纷之时,韩维忽然出列,沉声应对。
韩维虽是当今皇帝最重要的幕僚,却一直保持着严谨低调的做派,在小皇帝还是太子时,便是如此。朝堂议事,韩维极少开口,所以他突然发声,让不少朝臣吃了一惊。
他先反驳那些大臣说平民不能加入潜火军这一条:“诸位都说泥工瓦匠、挑夫小工不可与上禁军精锐比拟。五番里就有诸位所说的这些人,他们救过无数条性命!万一诸位家中失火,难道你们会拦住这些人,不让他们去救火?”
此话一出,大家脸上的颜色变了变。眼下五番如日中天,多少大臣的亲朋好友,天天缠着自己,想要托关系、走后门,就为见一见五番的这些“平民明星”!若是让大家知道自己在朝堂上说五番的“坏话”,回家就先闹翻了天,娘子、侧室、小妾这关就过不了,从没见过她们这么和平共处过,合起力来针对“相公”!
而这大概就是明星效应的威力了。
韩维再攻第二条,言辞更为犀利。他朗朗道:“新帝新政,除旧布新,气象更新,诸位不断将祖宗规矩搬出来,实乃陈词滥调。若说旧时规矩不可改,更为无稽之谈。”
一说到旧时规矩不可更改这一条,韩维并不像司马光那般爱引经据典,从历朝历代讲起,他只讲本朝的事情,太宗、真宗皆有更改太祖规矩之先例,这说明守业之帝并不是死守规矩,应适时而变。最后,他忽然提起太祖尚未立国,仍是后周殿前督点检时,便曾在上禁军的几个大营里实行过类似的调兵规制,所以若要严格来算,这规矩也是前朝后周的规矩。
他看看殿上的众位大臣,提高嗓门问:“如此这般,诸位也是要守吗?”
其实韩大人所用实属强辩之术,也有偷换概念之嫌疑,但他是有准备而来,一时间说得几位老大臣哑口无言。他们都暗暗瞧向司马光,希望他能上前跟韩维辩上一辩,谁知司马光竟然视若无睹,一副与己无关、高高挂起的态度。
再到次日,司马光倒是开口了。大家本以为他回去深思熟虑,今日再辩,谁知他一开口,直接奏请皇帝“改制”,气得几位老臣差点吐血。
他呈上了自己的奏折。上面的改良方案比王广渊的更为“激进”,却也更有效率。
司马光只提出了一条准则——做就要做彻底一些。既然都让平民加入了,就不要搞什么挂名“后勤”这样的虚职。事实胜于雄辩,军民合一的五番,比全部都是上禁军的其他番队,救火更加有效。所以,不应执着于只在上禁军中挑选潜火兵。
他说军民兼有的编制,很难判定到底是否涉及逾越调兵规制。所以,需要“改制”。司马光奏请皇帝,由开封府建“潜火司”,专管潜火军相关事宜。已经在潜火军各番队的上禁军,可自行决定是返回上禁军,还是留在潜火军。即便留下,也可享受上禁军待遇。那些编外的“平民英雄”应享受潜火军的同等待遇。
此举无异于将潜火军由“军政”划归了“民政”。相应的,那些区域重叠的问题将不复存在,因为都归“开封府”管了。
司马光这份奏折上的内容,在朝堂上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大臣们窃窃私语、人言啧啧,那些保守的老大臣们,想破了脑瓜也想不通,司马君实上朝前还好端端的,为何会突然间发了疯?
小皇帝反倒一副气定神闲,大局在握的样子,着实也让不少朝臣暗暗心惊,不由赞叹新君愈加沉稳了。
其实那是因为王广渊在上疏之前,早给皇帝准备了“锦囊妙计”。
应该说王广渊的这个奏折,是把火政的大事、小事研究了个通通透透,才想出来的好法子。单从政策上来看,这些改良可谓尽善尽美,唯一阻扰它们实施的,不过是官场那点事儿了。
“锦囊妙计”就是让皇帝在朝堂上大赞王广渊,刻意表现出想要召他回京的意愿。这无疑是给朝中的某些人出一道选择题,是让王广渊奏折中的新政令通过?还是同意皇帝召回王广渊?
王广渊料定曹太皇太后会想尽一切办法阻止自己回京。既然你不想让我回来,总是要做些让步的。俗话说的好,有得必有失,总不能这两条您都不同意,惹得圣上大怒吧?好处也不能让太皇太后您占尽了!
所以,您还是顺顺利利、停停当当的让潜火军的新政令通过了吧。
这不是单选题,最好两项都选。
当然,王广渊也没觉得对手会蠢到这个地步!
司马光正是替太皇太后答题的人,他昨日按兵不动,便是有自己的考量。下了朝,他把自己的主意与曹国舅一说,曹国舅就进宫请示太皇太后去了。
这才有了今日的这个状况。
在司马光看来,两害相权取其轻。决不能让王广渊此等处心积虑的奸诈小人回到京城!而且眼下“五番”在京中民望甚高,如若阻拦,有失民心,得不偿失。既然如此,不如把事情做得彻底一点!
殊不知,皇帝手中有锦囊,韩维手中还有一个。
司马光这又中了王广渊的激将法!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