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后小说网 www.qlh04.com,东唐再续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以及另外几位同平章事各已签字画押,在他们的姓名下面,还有尚书省下的各级官员签字,如吏部尚书、吏部右侍郎等,最后则是一面鲜红大印,印着“尚书吏部告身之印”八个篆书大字。而最前面写的,则是“门下”二字,除此便再无其他,余下整面空白。
李曜知道,这就是所谓的空白告身了。这张告身显然是正经的“官方产品”,宰相签名齐全,各级考官、授官、查验官员签名齐全,大印无误,唯一差的,就是中间授予某人某职位的文字没有填写。至于最前头的“门下”二字,则是唐时“圣旨”的标准格式。
并不是所有时代的圣旨都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的,这个开头乃是朱元璋称帝之后所施行的格式,在此之前根本不曾有过。
唐代的“圣旨”,其实更常用的称呼是“敕旨”,大致上可以分两大种、七小类,但是无论哪种,都没有“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和用“钦此”结尾的。
封赏授爵一类的敕旨,就是第一大种:“制书”。具体来说,还要再分三小类,立皇后、立太子、封王和三品以上大官的,叫“册书”,是写在竹简上的——仿古风竹简。第二小类,叫做“制书”,用来行大赏罚、授大官爵、改革重大旧制度、赦免战俘之类,写在不会生虫虫的绢黄纸上;第三小类叫“慰劳制书”,是颁发给大臣们的表扬信和奖状,通常也是写在绢黄纸上。
格式很是简单,起手两个字:门下。然后就是正文,也就是这次要做什么事。写完之后,还有四个字:主者施行……其实还有几个字,那就是时间落款。再往后就是方才李曜所看见的那些落款了。长长十几行,如“中书令臣某某宣”、“中书侍郎臣某某奉”、“中书舍人臣某某行”,这里的“宣”、“奉”、“行”也有讲究,此处暂不赘述。
至于这么大一票,十几二十个签名,是不是很麻烦?当然麻烦,不过制度就是如此,不能不遵,实在如果其中有某职务暂时空缺,皇帝没有任命下来的,可以在他签名的地方写一个“阙”字,也就是缺。如果是请假了,就写“假”。如果此人外出公干之类,不在京城,就写一个“在某地”。
总之一句话,可以没有人签名,但这些官职必须要有,如果没有,这份敕旨就没有了合法性、严肃性和神圣性。
这其中,最关键的签名是门下省的几个,任何旨意,只要没有门下省各级官员的签名,譬如“侍中”、“黄门侍郎”、“给事中”的签名,这份旨意至少在唐代,那是没有法律效力的。
门下为什么权力这么大?因为门下省的设置,就是限制皇帝滥用皇权!它可以说是最高监察机构,监察谁?谁都监察,尤其是皇帝!
如果看了几部清宫戏就以为中国的封建君主**,就是皇帝发话,下面一群人说“奴才遵旨”,那真是太小瞧古人的“民主思想”了。
至少在唐代的大部分时期,皇帝的权力还是很受制约的。三省中“门下省”的核心工作,就是约束皇帝。在唐代前期特别是贞观时代,理论上,如果一道旨意在门下省的官员审核下不能过关,他们表示不签名,那么这份圣旨就发不出去。哪怕你皇帝在公文上亲笔画了老大一个“可”字,门下省的官员照样有权把这份公文打回中书省叫秘书们重拟,甚至自己提笔上阵,在皇帝已经批准的敕旨上乱改一气,再潇潇洒洒地扔回去,制度上也是允许的。皇帝你可以有本事换掉门下省的人,但是只要门下不签字,那么这圣旨就是草纸一张,屁用不顶!
门下省的权力如此巨大,以至于圣旨一开头就是两字:“门下!”什么意思?意思是这旨意是门下省审核过的,是门下同意了的,是有法律效力的!
至于李克用手里的告身为何是空白的,这就是晚唐的悲剧了。这时候“节帅满地走,检校多如狗”,尤其是节度使麾下要任命几个小官,如果还要一个个请示,朝廷和节帅们都觉得不方便,于是就有了方便办法——宰相和官员们提前签名画押,盖好大印,留出正文不写,每个节帅那儿送一些,让他们要任命官员的时候,直接填写名字、职务就好,至于理由嘛……反正留了那么多空地,您自个填就是了,别送到长安来烦人。
李克用作为如今的天下第一强藩,手里的空白告身那自然是一摞一摞的有,这种东西按照制式不同、签名不同,可以任命的层次也不同,朝廷也并不怕节帅们胡乱填写——有本事你填个某某某为观军容使或者神策军中尉,你看朝廷承认不。
李克用拿了这封空白告身,盖寓立刻起身研墨,待墨汁出来,李克用便挥毫写下:“晋阳李存曜,字正阳,陇西郡王、河东节度使,臣克用子,才堪大用,可掌军械监。”他是武将出身,也不卖弄文才,就是一句“才堪大用”,便写了个职务,算是完成了这项任命。然后便走过来递给李曜。
李曜双手接过,正要称谢,李克用已然道:“吾儿大才,此等小吏,实在委屈吾儿,且好做,日后有功,必当高升。”
李曜自然称谢。
李克用又道:“至于黑鸦军换装的事情,的确是一桩紧急要务,耽搁不得。某意,你明日便去到任,先熟悉熟悉,等你的人到了,立即开工。至于黑鸦军内如何配合,你自与存孝、嗣昭二人商议,他二人如今都是‘典义儿军’,正好与你配合。”
李曜看了李存孝一眼,见李存孝微微一笑,也不禁一笑,道:“大王放心,儿一定办妥。”
“好,那便是如此了,明日你熟悉公务之后,晚间某在帅府设一家宴,你记得过来赴宴,与几位在晋阳的兄弟,都见上一见!”
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以及另外几位同平章事各已签字画押,在他们的姓名下面,还有尚书省下的各级官员签字,如吏部尚书、吏部右侍郎等,最后则是一面鲜红大印,印着“尚书吏部告身之印”八个篆书大字。而最前面写的,则是“门下”二字,除此便再无其他,余下整面空白。
李曜知道,这就是所谓的空白告身了。这张告身显然是正经的“官方产品”,宰相签名齐全,各级考官、授官、查验官员签名齐全,大印无误,唯一差的,就是中间授予某人某职位的文字没有填写。至于最前头的“门下”二字,则是唐时“圣旨”的标准格式。
并不是所有时代的圣旨都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的,这个开头乃是朱元璋称帝之后所施行的格式,在此之前根本不曾有过。
唐代的“圣旨”,其实更常用的称呼是“敕旨”,大致上可以分两大种、七小类,但是无论哪种,都没有“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和用“钦此”结尾的。
封赏授爵一类的敕旨,就是第一大种:“制书”。具体来说,还要再分三小类,立皇后、立太子、封王和三品以上大官的,叫“册书”,是写在竹简上的——仿古风竹简。第二小类,叫做“制书”,用来行大赏罚、授大官爵、改革重大旧制度、赦免战俘之类,写在不会生虫虫的绢黄纸上;第三小类叫“慰劳制书”,是颁发给大臣们的表扬信和奖状,通常也是写在绢黄纸上。
格式很是简单,起手两个字:门下。然后就是正文,也就是这次要做什么事。写完之后,还有四个字:主者施行……其实还有几个字,那就是时间落款。再往后就是方才李曜所看见的那些落款了。长长十几行,如“中书令臣某某宣”、“中书侍郎臣某某奉”、“中书舍人臣某某行”,这里的“宣”、“奉”、“行”也有讲究,此处暂不赘述。
至于这么大一票,十几二十个签名,是不是很麻烦?当然麻烦,不过制度就是如此,不能不遵,实在如果其中有某职务暂时空缺,皇帝没有任命下来的,可以在他签名的地方写一个“阙”字,也就是缺。如果是请假了,就写“假”。如果此人外出公干之类,不在京城,就写一个“在某地”。
总之一句话,可以没有人签名,但这些官职必须要有,如果没有,这份敕旨就没有了合法性、严肃性和神圣性。
这其中,最关键的签名是门下省的几个,任何旨意,只要没有门下省各级官员的签名,譬如“侍中”、“黄门侍郎”、“给事中”的签名,这份旨意至少在唐代,那是没有法律效力的。
门下为什么权力这么大?因为门下省的设置,就是限制皇帝滥用皇权!它可以说是最高监察机构,监察谁?谁都监察,尤其是皇帝!
如果看了几部清宫戏就以为中国的封建君主**,就是皇帝发话,下面一群人说“奴才遵旨”,那真是太小瞧古人的“民主思想”了。
至少在唐代的大部分时期,皇帝的权力还是很受制约的。三省中“门下省”的核心工作,就是约束皇帝。在唐代前期特别是贞观时代,理论上,如果一道旨意在门下省的官员审核下不能过关,他们表示不签名,那么这份圣旨就发不出去。哪怕你皇帝在公文上亲笔画了老大一个“可”字,门下省的官员照样有权把这份公文打回中书省叫秘书们重拟,甚至自己提笔上阵,在皇帝已经批准的敕旨上乱改一气,再潇潇洒洒地扔回去,制度上也是允许的。皇帝你可以有本事换掉门下省的人,但是只要门下不签字,那么这圣旨就是草纸一张,屁用不顶!
门下省的权力如此巨大,以至于圣旨一开头就是两字:“门下!”什么意思?意思是这旨意是门下省审核过的,是门下同意了的,是有法律效力的!
至于李克用手里的告身为何是空白的,这就是晚唐的悲剧了。这时候“节帅满地走,检校多如狗”,尤其是节度使麾下要任命几个小官,如果还要一个个请示,朝廷和节帅们都觉得不方便,于是就有了方便办法——宰相和官员们提前签名画押,盖好大印,留出正文不写,每个节帅那儿送一些,让他们要任命官员的时候,直接填写名字、职务就好,至于理由嘛……反正留了那么多空地,您自个填就是了,别送到长安来烦人。
李克用作为如今的天下第一强藩,手里的空白告身那自然是一摞一摞的有,这种东西按照制式不同、签名不同,可以任命的层次也不同,朝廷也并不怕节帅们胡乱填写——有本事你填个某某某为观军容使或者神策军中尉,你看朝廷承认不。
李克用拿了这封空白告身,盖寓立刻起身研墨,待墨汁出来,李克用便挥毫写下:“晋阳李存曜,字正阳,陇西郡王、河东节度使,臣克用子,才堪大用,可掌军械监。”他是武将出身,也不卖弄文才,就是一句“才堪大用”,便写了个职务,算是完成了这项任命。然后便走过来递给李曜。
李曜双手接过,正要称谢,李克用已然道:“吾儿大才,此等小吏,实在委屈吾儿,且好做,日后有功,必当高升。”
李曜自然称谢。
李克用又道:“至于黑鸦军换装的事情,的确是一桩紧急要务,耽搁不得。某意,你明日便去到任,先熟悉熟悉,等你的人到了,立即开工。至于黑鸦军内如何配合,你自与存孝、嗣昭二人商议,他二人如今都是‘典义儿军’,正好与你配合。”
李曜看了李存孝一眼,见李存孝微微一笑,也不禁一笑,道:“大王放心,儿一定办妥。”
“好,那便是如此了,明日你熟悉公务之后,晚间某在帅府设一家宴,你记得过来赴宴,与几位在晋阳的兄弟,都见上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