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后小说网 www.qlh04.com,明末之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二百六十七章蟒袍玉带兵部核验李啸军斩获的首级后,仅过了八天,朝廷升赏的圣旨便正式下达了。
本来,李啸晋爵封伯,是需要亲自前往京城面见皇帝,当面接受赏赐的。但崇祯考虑到李啸刚刚从朝鲜归国不久,出于关爱臣下之心,不愿让他徒为奔波,而是直接派了宣旨太监,前往山东赤凤颁布圣旨。
当宣旨太监带着圣旨,一脸喜色地来到赤凤卫之际,李啸刚刚安排了新招揽的流民,作为第一批拓殖的移民,前往济州岛,定居开发。
出乎李啸所料,许秀清等人,竟总共从河南、北直隶、以及山东当地,招收了10万五千余名流民,一次性就达到了李啸准备派人济州岛定居的流民人数的一半。
不过,既来之,则安之,以李啸军现在雄厚的经济实力,安排这10万移民不算什么大事。在给这些移民们,每户分发了必要的衣物粮食后,李啸便令水师带他们前往济州岛。
当然,这批移民到了济州岛后的具体工作,则由早先上岛的济州拓殖团长吴亮再行安排。李啸只对吴亮提出了一点要求,那就是,尽快开拓荒地,优先保证粮食生产。
这天上午,李啸刚率领众官员从龙口港返回之际,便有军兵紧急来报,说朝廷派了宣旨太监,已于今日到达了赤凤卫。
听到这条消息,李啸急急率领主要将领和重要官员,洒扫街道,备齐香案,一并于赤凤城官厅院中,跪地迎接。
辰时初刻,前来宣旨的太监率众到达赤凤城,随及有赤凤卫官员,接引入内城的官厅中。宣旨太监一入官厅,李啸瞥眼看到,此人是一个风尘仆仆,神色深沉的中年太监,头戴嵌金抖翅三山帽,身着簇锦腾蟒紫袍常服,身后簇拥着大群的小太监,锦衣卫,京营护卫兵士等人,在领路军兵的带领下,仪态从容地迈着方步进入官厅院中。
与李啸前几年在宣府镇见过的那阴暗猥琐的监军太监王坤不同,这个同样身着紫袍蟒服品级颇高的宣旨太监,看起来却是气质方正,目光平和,颇有几分长者气概。
这中年太监走入院中,随意了环视了了一下,见院中已打扫得清净整洁,一张釉了清漆的雪梨花木的长桌上,已摆了香台和鲜花,香烟袅袅中,那赤凤卫主官李啸,已身着正一品武官服,率着各着官服的官员与将领们,默侍案后,而在两侧一众护卫军兵,刀枪耀目地肃然挺立。见到李啸的迎旨安排这般妥贴恭敬,宣旨太监满意地点了点头。
“山东赤凤左都督李啸接旨。”
中年太监展开圣旨,一声高锐的长喝。
李啸前行数步,刷地一摆衣襟,跪地拱手,沉声道:“臣,李啸接旨。”
手展明黄色的绢布圣旨的中年主监,却并不急于朗读圣旨,而是先将李啸上下打量了一番,脸上隐现笑容,才开始大声朗读。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山东赤凤左都督李啸,驰驱王事,忠勇可嘉,奏捷友邦,扬威异域,救朝鲜于千钧之刻,退鞑虏于竟功之时,这般奇功,彪炳殊卓,朕闻奏报,不胜欣然之至矣。李啸忠直大义,为王先驱,扶危戡乱,实朝廷之砥柱,国家之干城也。此等大功,讵可泯其绩而不嘉之以为宠命乎?朕当效皇祖有功必赏之遗命,兹特封李啸为赤凤伯,给诰券,赐铁券,食禄一千石,挂‘征虏将军’印,世代袭爵,万世不替。其部立功人等,兵部核验后,着有司从优叙议,按功论赏。另擢李啸为登州府团练总兵官,登州各州县卫所,俱受其辖,其地军民百姓,皆受其治。望李啸戒骄毋矜,另加丕绩,治理地方,抚育百姓,克尽职守,戮力中兴。钦哉!。。。。。”
中年太监念完这段长长的圣旨,说得口干舌燥的他,下意识地吞了几口唾沫。
李啸跪在地上听其宣读,仅管分在脸上努力保持平静之色,却是越听越是心头震撼。
皇帝的赏赐之厚,实在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之外。
挂“征虏将军”印这个倒还不算什么,因为在明末之时,其本上重要位置的总兵,都可获得挂机将军之衔。如祖大寿在锦州,就敕封前锋将军,挂前锋将军印。再如前山海关总兵满桂,就曾挂征虏将军印,以及在后来真实历史中,敕封的平贼将军并授印的湖北总兵官的左良玉。此外,得到敕封将军号授印的有不少,象秦良玉曾得到敕封镇东将军并授印,其子马祥麟敕封骠骑将军并授印。
一众挂印将军之中,唯有马祥麟是以副总兵之职,挂衔为骠骑将军印的。
当然,他身份有些特殊,一来他是土司,朝廷赏其将军印多有拉拢之意。二来秦马两家,三朝以来对朝廷忠心耿耿,屡屡发兵勤王讨逆,为王先驱,这个敕封的骠骑将军,有很大原因是朝廷出于对他家族的嘉赏。
只是,皇帝要给自已加封为世袭的伯爵,这可不得了。话说从周代时,中国就有公、侯、伯、子、男、五爵制,而后世的西方贵族等阶制度,其实不过是按古代中国爵位名称翻译过来罢了。当然,因为近现代史中,西方的文明与科技十分强盛,远超满清治下的中华,所以世人反而西方爵位制度更为了解,有不明其故者,甚至以为爵位制度是从西方演变到中国的,是为大谬也。
这五等爵位,时历千年,基本没有变动,只不过到了明朝时,朱元璋嫌五等爵位太过麻烦,于洪武三年,定封爵之制,分公、侯、伯三等,罢子、男不置。
有明一代,受公、侯、伯爵者除功臣、外戚外,还有宦官子弟与少数民族首领。
受封而领铁券者,为世袭封爵,否则为流爵。袭封则还看其是否有诰券(诰券又称丹书,这便是丹书铁券的由来)核定世流降除之等。爵位世袭,或世代同袭此爵,或降等以袭,如封侯而世袭伯。
只不过,朱元璋担心封爵太滥,故强行并规定,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予,故而,在明朝,连流爵都相当难得,更不要说还给诰券铁券之类的世袭爵位了。
要知道,原宁远伯李成梁,在东北与蒙古人打生打死一辈子,才换来这个伯爵之位,并且还是流爵,其子李如松并不能继承。李如松最终能封为宁远伯,还是因为万历二十六年时,时年五十岁的李如松,在与蒙古部落的交战中阵亡... -->>
第二百六十七章蟒袍玉带兵部核验李啸军斩获的首级后,仅过了八天,朝廷升赏的圣旨便正式下达了。
本来,李啸晋爵封伯,是需要亲自前往京城面见皇帝,当面接受赏赐的。但崇祯考虑到李啸刚刚从朝鲜归国不久,出于关爱臣下之心,不愿让他徒为奔波,而是直接派了宣旨太监,前往山东赤凤颁布圣旨。
当宣旨太监带着圣旨,一脸喜色地来到赤凤卫之际,李啸刚刚安排了新招揽的流民,作为第一批拓殖的移民,前往济州岛,定居开发。
出乎李啸所料,许秀清等人,竟总共从河南、北直隶、以及山东当地,招收了10万五千余名流民,一次性就达到了李啸准备派人济州岛定居的流民人数的一半。
不过,既来之,则安之,以李啸军现在雄厚的经济实力,安排这10万移民不算什么大事。在给这些移民们,每户分发了必要的衣物粮食后,李啸便令水师带他们前往济州岛。
当然,这批移民到了济州岛后的具体工作,则由早先上岛的济州拓殖团长吴亮再行安排。李啸只对吴亮提出了一点要求,那就是,尽快开拓荒地,优先保证粮食生产。
这天上午,李啸刚率领众官员从龙口港返回之际,便有军兵紧急来报,说朝廷派了宣旨太监,已于今日到达了赤凤卫。
听到这条消息,李啸急急率领主要将领和重要官员,洒扫街道,备齐香案,一并于赤凤城官厅院中,跪地迎接。
辰时初刻,前来宣旨的太监率众到达赤凤城,随及有赤凤卫官员,接引入内城的官厅中。宣旨太监一入官厅,李啸瞥眼看到,此人是一个风尘仆仆,神色深沉的中年太监,头戴嵌金抖翅三山帽,身着簇锦腾蟒紫袍常服,身后簇拥着大群的小太监,锦衣卫,京营护卫兵士等人,在领路军兵的带领下,仪态从容地迈着方步进入官厅院中。
与李啸前几年在宣府镇见过的那阴暗猥琐的监军太监王坤不同,这个同样身着紫袍蟒服品级颇高的宣旨太监,看起来却是气质方正,目光平和,颇有几分长者气概。
这中年太监走入院中,随意了环视了了一下,见院中已打扫得清净整洁,一张釉了清漆的雪梨花木的长桌上,已摆了香台和鲜花,香烟袅袅中,那赤凤卫主官李啸,已身着正一品武官服,率着各着官服的官员与将领们,默侍案后,而在两侧一众护卫军兵,刀枪耀目地肃然挺立。见到李啸的迎旨安排这般妥贴恭敬,宣旨太监满意地点了点头。
“山东赤凤左都督李啸接旨。”
中年太监展开圣旨,一声高锐的长喝。
李啸前行数步,刷地一摆衣襟,跪地拱手,沉声道:“臣,李啸接旨。”
手展明黄色的绢布圣旨的中年主监,却并不急于朗读圣旨,而是先将李啸上下打量了一番,脸上隐现笑容,才开始大声朗读。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山东赤凤左都督李啸,驰驱王事,忠勇可嘉,奏捷友邦,扬威异域,救朝鲜于千钧之刻,退鞑虏于竟功之时,这般奇功,彪炳殊卓,朕闻奏报,不胜欣然之至矣。李啸忠直大义,为王先驱,扶危戡乱,实朝廷之砥柱,国家之干城也。此等大功,讵可泯其绩而不嘉之以为宠命乎?朕当效皇祖有功必赏之遗命,兹特封李啸为赤凤伯,给诰券,赐铁券,食禄一千石,挂‘征虏将军’印,世代袭爵,万世不替。其部立功人等,兵部核验后,着有司从优叙议,按功论赏。另擢李啸为登州府团练总兵官,登州各州县卫所,俱受其辖,其地军民百姓,皆受其治。望李啸戒骄毋矜,另加丕绩,治理地方,抚育百姓,克尽职守,戮力中兴。钦哉!。。。。。”
中年太监念完这段长长的圣旨,说得口干舌燥的他,下意识地吞了几口唾沫。
李啸跪在地上听其宣读,仅管分在脸上努力保持平静之色,却是越听越是心头震撼。
皇帝的赏赐之厚,实在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之外。
挂“征虏将军”印这个倒还不算什么,因为在明末之时,其本上重要位置的总兵,都可获得挂机将军之衔。如祖大寿在锦州,就敕封前锋将军,挂前锋将军印。再如前山海关总兵满桂,就曾挂征虏将军印,以及在后来真实历史中,敕封的平贼将军并授印的湖北总兵官的左良玉。此外,得到敕封将军号授印的有不少,象秦良玉曾得到敕封镇东将军并授印,其子马祥麟敕封骠骑将军并授印。
一众挂印将军之中,唯有马祥麟是以副总兵之职,挂衔为骠骑将军印的。
当然,他身份有些特殊,一来他是土司,朝廷赏其将军印多有拉拢之意。二来秦马两家,三朝以来对朝廷忠心耿耿,屡屡发兵勤王讨逆,为王先驱,这个敕封的骠骑将军,有很大原因是朝廷出于对他家族的嘉赏。
只是,皇帝要给自已加封为世袭的伯爵,这可不得了。话说从周代时,中国就有公、侯、伯、子、男、五爵制,而后世的西方贵族等阶制度,其实不过是按古代中国爵位名称翻译过来罢了。当然,因为近现代史中,西方的文明与科技十分强盛,远超满清治下的中华,所以世人反而西方爵位制度更为了解,有不明其故者,甚至以为爵位制度是从西方演变到中国的,是为大谬也。
这五等爵位,时历千年,基本没有变动,只不过到了明朝时,朱元璋嫌五等爵位太过麻烦,于洪武三年,定封爵之制,分公、侯、伯三等,罢子、男不置。
有明一代,受公、侯、伯爵者除功臣、外戚外,还有宦官子弟与少数民族首领。
受封而领铁券者,为世袭封爵,否则为流爵。袭封则还看其是否有诰券(诰券又称丹书,这便是丹书铁券的由来)核定世流降除之等。爵位世袭,或世代同袭此爵,或降等以袭,如封侯而世袭伯。
只不过,朱元璋担心封爵太滥,故强行并规定,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予,故而,在明朝,连流爵都相当难得,更不要说还给诰券铁券之类的世袭爵位了。
要知道,原宁远伯李成梁,在东北与蒙古人打生打死一辈子,才换来这个伯爵之位,并且还是流爵,其子李如松并不能继承。李如松最终能封为宁远伯,还是因为万历二十六年时,时年五十岁的李如松,在与蒙古部落的交战中阵亡...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