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后小说网 www.qlh04.com,重生之抗战元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来自后世的李剑生知道,就中国近现代历史而言,有一支武装力量是不得不说的。这支较为特殊的武装力量,基本以家族、血缘和宗教为纽带,起于草莽、兴于乱世,在各种势力间纵横捭阖,一度占据了甘肃、青海、宁夏的全部,新疆的大部,几乎控制了整个西北,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他们的首领崇尚武力,嗜血好杀。战马和军刀,是他们对内对外永远行之有效的法宝。这支武装,就是西北马家军。后世有人称之为“国党十大杂牌军之二西北马家军”。
西北马家军阀,严格地说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派系,而是同出于源、分作数支,人们习惯上合称为马家军。民国时期,在我国西北的甘、宁、青地区,存在着数股强大的回军武装力量,由于其首领皆为甘肃河州(今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回族马姓,故称“马家军”。马家军原为家族武装势力,它们参与了当时中国政坛的纷争,先后依附清政府、北洋军阀、冯玉祥、蒋介石等,统治了西北地区数十年,产生了一批显赫一时的马姓军阀,其中又以西北四马最为出名。四马又分为青马和宁马,马步芳兄弟盘据青海,是为青马;马鸿逵兄弟据有宁夏,是为宁马。
而要谈马家军阀,就应追溯到清朝同治年间。清同治二年即1863年,甘肃河州(今临夏县)人阿訇马占鳌会合马悟真等回民首领,举行了反清的河州暴动,攻破河州,势力在甘肃迅速扩大。河州白藏乡人马海晏也参加了这场暴动。马海晏早年贫穷,靠在河州、兰州之间“驮脚”(畜力运输)为生,尚武,广交游。参加河州起义后,马海晏作战勇敢,不久即成为马占鳌的左右手。1872年,左宗棠率湘军入甘肃镇压,在太子寺战役中,马占鳌先诱敌深入,后以“黑虎掏心”战术,一举打败了清军三十个营。在太子寺战役之后,起义群众要求乘胜攻取清军统帅左宗棠设在安定(今定西县)的大营时,马占鳌却主张投降清军,说:“打了胜仗,比打败了投降好得多。”马海晏亦力赞其议,但很多起义群众表示反对。这时,一个四十来岁的汉子、河州韩家集阳洼山村人马千龄出来说话,支持马占鳌降清。马占鳌是马千龄的同族侄女婿,看到有马海晏及马千龄等支持,便决计降清受抚。结果,左宗棠改编马占鳌部为马队三旗,委任马占鳌为三旗督帮,以马占鳌之子马安良(原名马七五,左宗棠赐名“安良”)为中旗正旗官,马海晏为中旗副旗官。此外,清廷又授马安良、马海晏七品军功顶戴。马千龄因劝降有功,被左宗棠称赞为“良回”,也受到重赏。就这样,马占鳌、马海晏、马千龄等用起义人民的鲜血给自己换取了“红顶子”和清廷的赏赐,从此成为了清廷的鹰犬,这也是“河州三马”的子孙们得以发迹的因由。
马占鳌降清以后,过了十余年即1886年死去,其职务由儿子马安良继任。马海晏则有两个儿子:一名马麒,一名马麟。后来,马安良、马海晏这支马队并入董福祥的甘军。
至于马千龄,亦有两个儿子十分出众:次子马福禄、四子马福祥。1895年,河湟地区(今甘肃临夏及青海东部黄河、湟水流域)的回族、撒拉族人民再次发动反清起义。马海晏父子随清军参与了镇压。而马千龄父子也在家乡组织了民团“安宁军”,对抗起义军。后马千龄避走藏区,其子马福禄、马福祥则率安宁军辗转到兰州,被陕甘总督陶模收编为步骑两营,加入进攻河州之清军,不久,也归入了董福祥的甘军。1897年,清政府整治军队,编建精锐军,分中、前、左、右、后五军,由荣禄、聂士成、马玉昆、袁世凯、董福祥五人分别率领。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津、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离北京,马海晏父子及马安良、马福祥等率众护驾。在马安良、马麒、马福祥等的护卫下,慈禧和光绪总算平安逃到了西安。由于护驾有功,马氏数人毕升。1912年清帝退位,民国成立,这支精锐西军也发生了分化,马安良父子及马麒、马麟兄弟都转而依附北洋军阀袁世凯,马安良出任甘肃提督,而马麒则攫取了西宁镇总兵一职,从此,马麒兄弟抛开了依靠多年的马安良,另树一帜。 马安良父子也是马家军阀的一支,但后来这支武装退出了西北。
马麒于1912年8月出任西宁镇总兵后,着手创建完全由自己掌握的军队,又多方罗致汉族官绅知识分子,组成自己的智囊团,开始了家庭割据事业。几年时间,马麒组织了一支有三十六个营的家庭武装,号称“宁海军”。宁海军由马麒及亲属马麟、马宝(堂弟)等指挥,他的儿子马步青(1898年生)和马步芳(1903年生)虽然尚还年青,但已在军中担任营长之职。
至于马福祥,在辛亥革命爆发后,于宁夏、内蒙一带镇压反清义军,后因大势所趋,也宣布“赞成共和”,民国成立后,出任宁夏护军使。这时,马福祥的左右手,是其侄马鸿宾及其子马鸿逵。马鸿宾是马福祥之兄马福禄之子。马福禄在北京阵亡时,马鸿宾年仅十六岁,还在家乡练武习文。马福祥比先兄马福禄整整小二十岁,全由马福禄一手提携而发迹于军政界,为报答先兄之恩情,他一意栽培侄子马鸿宾,而马鸿宾亦少年老成,对叔父马福祥十分孝敬和尊重,马福祥更是喜欢。1905年,马福祥任西宁镇总兵,成立西宁矿务马队,交由马鸿宾率领,这支小队伍以后发展成了马鸿宾的基本武装力量。
后来,经过历次的争伐,西北终于形成马鸿宾、马鸿逵与马步芳、马步青的“西北四马”。
而刚刚过去的几个月内,就是这四马,尤其是马鸿宾所部第三十五师参加堵截和追击北上陕西的红军。
而从一开始起,李剑生就没打算让这四马再存在下去。尽管这四马后来也参加了抗日战争、为民族作出了一定贡献!
(本章是过渡章节,选摘得较多.各位见谅.)
来自后世的李剑生知道,就中国近现代历史而言,有一支武装力量是不得不说的。这支较为特殊的武装力量,基本以家族、血缘和宗教为纽带,起于草莽、兴于乱世,在各种势力间纵横捭阖,一度占据了甘肃、青海、宁夏的全部,新疆的大部,几乎控制了整个西北,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他们的首领崇尚武力,嗜血好杀。战马和军刀,是他们对内对外永远行之有效的法宝。这支武装,就是西北马家军。后世有人称之为“国党十大杂牌军之二西北马家军”。
西北马家军阀,严格地说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派系,而是同出于源、分作数支,人们习惯上合称为马家军。民国时期,在我国西北的甘、宁、青地区,存在着数股强大的回军武装力量,由于其首领皆为甘肃河州(今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回族马姓,故称“马家军”。马家军原为家族武装势力,它们参与了当时中国政坛的纷争,先后依附清政府、北洋军阀、冯玉祥、蒋介石等,统治了西北地区数十年,产生了一批显赫一时的马姓军阀,其中又以西北四马最为出名。四马又分为青马和宁马,马步芳兄弟盘据青海,是为青马;马鸿逵兄弟据有宁夏,是为宁马。
而要谈马家军阀,就应追溯到清朝同治年间。清同治二年即1863年,甘肃河州(今临夏县)人阿訇马占鳌会合马悟真等回民首领,举行了反清的河州暴动,攻破河州,势力在甘肃迅速扩大。河州白藏乡人马海晏也参加了这场暴动。马海晏早年贫穷,靠在河州、兰州之间“驮脚”(畜力运输)为生,尚武,广交游。参加河州起义后,马海晏作战勇敢,不久即成为马占鳌的左右手。1872年,左宗棠率湘军入甘肃镇压,在太子寺战役中,马占鳌先诱敌深入,后以“黑虎掏心”战术,一举打败了清军三十个营。在太子寺战役之后,起义群众要求乘胜攻取清军统帅左宗棠设在安定(今定西县)的大营时,马占鳌却主张投降清军,说:“打了胜仗,比打败了投降好得多。”马海晏亦力赞其议,但很多起义群众表示反对。这时,一个四十来岁的汉子、河州韩家集阳洼山村人马千龄出来说话,支持马占鳌降清。马占鳌是马千龄的同族侄女婿,看到有马海晏及马千龄等支持,便决计降清受抚。结果,左宗棠改编马占鳌部为马队三旗,委任马占鳌为三旗督帮,以马占鳌之子马安良(原名马七五,左宗棠赐名“安良”)为中旗正旗官,马海晏为中旗副旗官。此外,清廷又授马安良、马海晏七品军功顶戴。马千龄因劝降有功,被左宗棠称赞为“良回”,也受到重赏。就这样,马占鳌、马海晏、马千龄等用起义人民的鲜血给自己换取了“红顶子”和清廷的赏赐,从此成为了清廷的鹰犬,这也是“河州三马”的子孙们得以发迹的因由。
马占鳌降清以后,过了十余年即1886年死去,其职务由儿子马安良继任。马海晏则有两个儿子:一名马麒,一名马麟。后来,马安良、马海晏这支马队并入董福祥的甘军。
至于马千龄,亦有两个儿子十分出众:次子马福禄、四子马福祥。1895年,河湟地区(今甘肃临夏及青海东部黄河、湟水流域)的回族、撒拉族人民再次发动反清起义。马海晏父子随清军参与了镇压。而马千龄父子也在家乡组织了民团“安宁军”,对抗起义军。后马千龄避走藏区,其子马福禄、马福祥则率安宁军辗转到兰州,被陕甘总督陶模收编为步骑两营,加入进攻河州之清军,不久,也归入了董福祥的甘军。1897年,清政府整治军队,编建精锐军,分中、前、左、右、后五军,由荣禄、聂士成、马玉昆、袁世凯、董福祥五人分别率领。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津、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离北京,马海晏父子及马安良、马福祥等率众护驾。在马安良、马麒、马福祥等的护卫下,慈禧和光绪总算平安逃到了西安。由于护驾有功,马氏数人毕升。1912年清帝退位,民国成立,这支精锐西军也发生了分化,马安良父子及马麒、马麟兄弟都转而依附北洋军阀袁世凯,马安良出任甘肃提督,而马麒则攫取了西宁镇总兵一职,从此,马麒兄弟抛开了依靠多年的马安良,另树一帜。 马安良父子也是马家军阀的一支,但后来这支武装退出了西北。
马麒于1912年8月出任西宁镇总兵后,着手创建完全由自己掌握的军队,又多方罗致汉族官绅知识分子,组成自己的智囊团,开始了家庭割据事业。几年时间,马麒组织了一支有三十六个营的家庭武装,号称“宁海军”。宁海军由马麒及亲属马麟、马宝(堂弟)等指挥,他的儿子马步青(1898年生)和马步芳(1903年生)虽然尚还年青,但已在军中担任营长之职。
至于马福祥,在辛亥革命爆发后,于宁夏、内蒙一带镇压反清义军,后因大势所趋,也宣布“赞成共和”,民国成立后,出任宁夏护军使。这时,马福祥的左右手,是其侄马鸿宾及其子马鸿逵。马鸿宾是马福祥之兄马福禄之子。马福禄在北京阵亡时,马鸿宾年仅十六岁,还在家乡练武习文。马福祥比先兄马福禄整整小二十岁,全由马福禄一手提携而发迹于军政界,为报答先兄之恩情,他一意栽培侄子马鸿宾,而马鸿宾亦少年老成,对叔父马福祥十分孝敬和尊重,马福祥更是喜欢。1905年,马福祥任西宁镇总兵,成立西宁矿务马队,交由马鸿宾率领,这支小队伍以后发展成了马鸿宾的基本武装力量。
后来,经过历次的争伐,西北终于形成马鸿宾、马鸿逵与马步芳、马步青的“西北四马”。
而刚刚过去的几个月内,就是这四马,尤其是马鸿宾所部第三十五师参加堵截和追击北上陕西的红军。
而从一开始起,李剑生就没打算让这四马再存在下去。尽管这四马后来也参加了抗日战争、为民族作出了一定贡献!
(本章是过渡章节,选摘得较多.各位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