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qlh04.com,水煮清王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于中不用去找别人聊天,别人就已经找上门来了。
突然被超过万人的大军“攻入”了自己的领土,莫卧儿帝国的奥朗则布皇帝又岂能允许?他虽然不知道什么叫“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可他却知道,如果任由这只不明来历的军队在自己的国土之内肆虐,他本就不稳的统治恐怕用不了多久就会分崩离析。所以,他必须将这支军队赶出国境。然而,不幸的是,奥朗则布刚刚打了一场败仗。
这一场败仗当然不是跟敦多打的,前文说过,因为奥朗则布本身的某些原因,再加上一个王朝统治过久之后,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莫卧儿帝国正在走下坡路。在十数年前,位于印度南部的马拉特人于在一个叫罗者拉姆的人的领导下起义反抗,奥朗则布亲自率军进剿。本来,奥朗则布实力雄厚,一路凯歌高奏。可是,马拉特人的坚韧却是出乎意料之外。十几年中,一位君主被俘,一位君主病死,可是,马拉塔人却是依然不住的反抗。并且,由弱势的一方渐渐开始了反攻。奥朗则布年纪大了,自己也被迁延不决的马拉塔战争拖得得了重病。敦多刚刚出现的时候,也正是他正意图率军撤退,摆脱马拉塔那个战争泥潭的时候。这也是为什么他一下子就能派出一万人去“消灭”敦多的原因。
可是,奥朗则布万万没有想到,一万人居然一次就被敦多宰了八千多。这一下,可是让本就重病在身的他变得愈加焦躁,病情也更加的严重。不过,这还只是开始。就在他想着带领自己的大军直接去围剿敦多的时候,于中又来了。身为印度本地的老大,奥朗则布自然是很快就得知了于中这支军队的“来意”,同时也知道了这支新来的军队的规模。
这一下。他可就更加着急了。
敦多地军队虽然不多,却也足够强劲了,可是,于中却能打得敦多四处乱跑的,这岂不是表明……这支新来的军队更加难以对付?
于是,奥朗则布这一急上加急,病情立时大糟,还没有率军回到首都德里。就一命呜呼了。(奥朗则布应当是死于康熙四十六年,这里让他晚一年死。)
这一下,莫卧儿王朝没救了。
因为奥朗则镇压马拉塔人的所作所为,以及他留在南部的德干地区长达十几年,再加上年纪太大,对印度官员完全无法控制,行政工作逐渐松驰而**,期间又发生了许多次群众骚乱,而且,十几年的战争使得国库空虚……这一切的一切。已经在暗中严重地伤害了“莫卧儿帝国的和平”基础。在印度北部和中部,许多地方都早已经变得无法无天。
再加上奥朗则布地大军在南方屡屡失利,整个帝国的离心力正在顺利地发展。如今。又有了敦多这四处抢掠的“贼军”和于中这强大的外力介入,莫卧儿帝国终于不可避免的进入了分裂的过程。
于中从尼泊尔进入印度,所处的地方是印度的北方邦。该邦土地肥沃,是印度主要农业区之一。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甘蔗和棉花。而且,这里还是印度两大圣河恒河和朱木拿河所流经的地方。
人口在整个印度来说也是十分密集的地区之一。完全适合作为一个根据地。而于中也确实这么做了。
他先是拿下了毗邻尼泊尔地戈勒克布尔,然后,以此为基地,对军队进行休整,同时,派人前往北方邦地首府勒克瑙。并且“解释”了来意,声明绝不会“侵犯”印度,只是来追剿蒙古叛军,只要将敦多所部剿的“一干二净”,他自然会从原路返回。
印度官员当然不会傻到相信于中的话,可是,奥朗则布死后,他地三个儿子,阿拉姆、阿柴姆和巴克什三人之间也开始了激烈的皇位争夺战。首都德里根本就没有人在意北方邦的死活。哪怕北方邦是印度第三大邦。这些人也没有办法。因为,就算他们想在意,也抽不出精神来。而且,南方马拉塔人的反抗也因为奥朗则布的死亡而越发的如火如荼,相对于本土的反抗势力,于中这一万多人马虽然显得更加强悍,但在莫卧儿王朝的高层们看来,却只是无根之木,顶多也就是打打秋风就走了,杀伤力恐怕还跟不上敦多的那三千准葛尔兵,所以,德里的高官们要求北方邦自己“解决”于中。
这一下,北方邦地贵族,比如那些婆罗门、刹帝利之类的家伙,对德里的不满程度立时大为上升。不过,不满归不满,感到有威胁之后,这些人还是不得不以北方邦总督为首,立即开始组织兵马,准备抵抗于中随时都有可能的攻击。本来,因为敦多事先在北方邦进行过多次抢掠,其来去如风的作战方式让印度人十分头疼,毫不留情的屠戳更是让这些人无比的恐惧。所以,受过他“教育”的那些贵族在组织起军队之后,并没有选择进攻,而是选择了防守,因为这些人害怕于中也是同样的货色。就这样,于中承敦多地情,居然和北方邦的贵族们“和平相处”起来。
不过,这种状态并没能持续多久。因为看到于中只是在戈勒克布尔徘徊不前,再加上又已经探得于中只是一万多步军,骑兵只有少数,那些人又开始抖了起来。讨论了一段时间,相互打了打气,这些人东拼西凑,又从邻邦借来了一部分,组成了一支五万人的大军,朝着于中“反扑”了过去。
结果自然是不出意料的。
于中是处于防守的地位!而且,又是占据了多项优势,轻易就打散了这支临时拼凑起来的所谓“大军”。而战后,于中称北方邦“无故挑衅”,遂带领大军主力朝其首府勒克瑙发动了进攻。而此时,于中的兵马已经再次向上涨了一截。人心是贪婪的。不管这些人是出自哪里。……尼泊尔的那些诸候在看到跟着于中做事有利可图之后,又咬牙拼凑了一支三千人的骑兵交到了于中手里,同时,班禅也派出弟子。带领各地土司派来的总共四千兵马翻过聂拉木山口过来“支援”于中。(1757年,英国将领罗伯特·克莱武仅以三千人就打败了五万印度兵马,开始了英国对印度统治的序幕,相比之下,于中还算差劲的了。)
将近两万大军,又具有火器方面地优势,勒克瑙被于中一股而下,北方邦首脑也大多被抓拿。印度第三大邦很快就落入了于中的手里。
之后。于中扶持了原北方邦的一名婆罗门出身的贵族做为傀儡总督,开始在北方邦竖立统治权。同时,于中还割让了北方邦部分领土给尼泊尔贵族,使尼泊尔牢牢与这场侵略战捆在了一起。
而就在于中对北方邦大动干戈的时候,奥朗则布之子阿柴姆也终于说服各方,放回了南方马拉塔被俘君主桑布吉之子沙胡,使之与马拉塔的新君主塔拉巴伊之间展开了一场派系内战,缓解了南方对北方的威胁。不过,正当德里想重新派兵夺回北方邦的时候,位于北方邦西部地旁庶普邦的锡克人在一个叫班达的人的领导下。也开始了对莫卧儿王朝的抗争。印度最为富庶的农业大邦陷入动乱之中。而更加不幸的是。
班达等人还得到了一个人的帮助。那个人就是……敦多!虽然同样的孤军在外,可是,敦多却十分明白。于中背靠尼泊尔,身后又有西藏和整个大清帝国,面临的是进可攻,退可守地局面。而他就不同了。虽然他想绕道回去准葛尔,可是,那样地话,他必须穿越阿富汗。而这个阿富汗正处于战乱之期。如果要从那里过去,就代表着他必须要随时应付那个地区各种势力有可能的袭击。而且,阿富汗地形多山,不利于他施展拿着的战术。容易受困。何况,相对于印度地富庶,阿富汗也太穷了一些。再加上不知道准葛尔现在的情形是什么样的,回去之后也不知道是不是会直接面对清廷的大军,敦多终于还是决定留在印度发展。不过,既然要发展,光凭着手上的不到三千人马自然是不可能的。他不像于中那样有来自一个国家的支持,所以,他就只有选择暂时“帮助”锡克人了。至少。这样能让他摆脱外来人的身份。
不过,锡克人的叛乱和于中的侵略,对莫卧儿王朝来说还不算是最大地不幸。所谓“屋漏偏适连阴雨”,就在莫卧儿王朝急需振作的时候,他们迎来了新一任的皇帝:巴哈都尔沙。这位皇帝有一个外号,叫做“无头脑者”。而在这位新皇帝巴哈都尔沙的领导下,德里的统治者们暂时“放过”了正陷入内乱的南方的马拉塔人。可是,他们又将手中可以撑握的大军分成了两股,一支派去平定造反的锡克人;另一支,派去驱逐侵略者于中。
结果自然是很不幸。两支大军全都败了!
去锡克人地那支军队死伤比较惨重,打于中的那支虽然没有死太多的人,却被俘了两万多。
而这两场战斗之后,所有可能阻止印度陷入动乱的契机都消失了。
曾经辉煌一时的莫卧儿帝国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就四分五裂,各地总督先后独立割据,就算没有自立的,也大多不再听从来自德里的命令。莫卧儿王室的统治区由一个庞大的帝国立时缩小为仅有首都德里及邻近的一些地区,虽然这片地区依旧不小,比印度最大的一个邦还要大上一些,可是,国家终究还是分裂了。并且,就在他们还能统治的这片土地的旁边,还有锡克人和于中在随时威胁着他们。
恐惧与不甘蒙上了莫卧儿王室的脑袋。
而在经过紧张的讨论和争辩之后,一个由巴哈都尔沙的亲信组成的团队开始朝北方邦前进。虽然于中也是侵略者,可是,相对于不死不休的锡克人和虽然同根同祖却十分凶恶残忍的准葛尔人,莫卧儿的新皇帝觉得,还是于中可能比较好说话。而且,于中和锡克人之间谁更加难惹,谁更加有实力,谁的后台更硬,德里的人们也还是能够看得出来的。
“厉害。厉害,不得了哇!”
印度发生了那么多的事情,不过,这些事情发生的都很紧凑。
等到巴哈都尔沙派人去找于中谈判地时候,也才不过是过了四个多月。
这段时间,于中的南侵在北京所引起了风浪因为康熙不置可否的态度已经消逝了不少。除了少数的一些人,大部分人都把于中和他的一万多大军都当成了死人。虽然还是和原先一样持反对态度,却已经不再怎么提起。不过。于中又岂能让这些人长久的忘却自己?由尼泊尔、哲孟雄、不丹、拉达克、西藏、青海,以及印度北方邦到达北京的进贡使团足以让他的名字再次成为人们口中地常客。
“听说,这些使团都是翻过了西藏的高山雪原才来到京师的,可还真是诚心啊!”
说话的是九阿哥胤禟,和他在一起的依旧还是那几个人,一伙人聚在胤禩的府里吃吃喝喝,聊的却是好像与他们本身并不怎么相关的事情。
“这一仗直接打到了天竺,听说已经有官员要给皇上上尊号了。
卯着劲儿想给皇上歌功颂德呢!”自从明珠死后,揆叙就一直显得十分老成和精明,此时依然也是如此。一边磕着瓜子儿。一边跟诸人谈话。显得倒是十... -->>
于中不用去找别人聊天,别人就已经找上门来了。
突然被超过万人的大军“攻入”了自己的领土,莫卧儿帝国的奥朗则布皇帝又岂能允许?他虽然不知道什么叫“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可他却知道,如果任由这只不明来历的军队在自己的国土之内肆虐,他本就不稳的统治恐怕用不了多久就会分崩离析。所以,他必须将这支军队赶出国境。然而,不幸的是,奥朗则布刚刚打了一场败仗。
这一场败仗当然不是跟敦多打的,前文说过,因为奥朗则布本身的某些原因,再加上一个王朝统治过久之后,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莫卧儿帝国正在走下坡路。在十数年前,位于印度南部的马拉特人于在一个叫罗者拉姆的人的领导下起义反抗,奥朗则布亲自率军进剿。本来,奥朗则布实力雄厚,一路凯歌高奏。可是,马拉特人的坚韧却是出乎意料之外。十几年中,一位君主被俘,一位君主病死,可是,马拉塔人却是依然不住的反抗。并且,由弱势的一方渐渐开始了反攻。奥朗则布年纪大了,自己也被迁延不决的马拉塔战争拖得得了重病。敦多刚刚出现的时候,也正是他正意图率军撤退,摆脱马拉塔那个战争泥潭的时候。这也是为什么他一下子就能派出一万人去“消灭”敦多的原因。
可是,奥朗则布万万没有想到,一万人居然一次就被敦多宰了八千多。这一下,可是让本就重病在身的他变得愈加焦躁,病情也更加的严重。不过,这还只是开始。就在他想着带领自己的大军直接去围剿敦多的时候,于中又来了。身为印度本地的老大,奥朗则布自然是很快就得知了于中这支军队的“来意”,同时也知道了这支新来的军队的规模。
这一下。他可就更加着急了。
敦多地军队虽然不多,却也足够强劲了,可是,于中却能打得敦多四处乱跑的,这岂不是表明……这支新来的军队更加难以对付?
于是,奥朗则布这一急上加急,病情立时大糟,还没有率军回到首都德里。就一命呜呼了。(奥朗则布应当是死于康熙四十六年,这里让他晚一年死。)
这一下,莫卧儿王朝没救了。
因为奥朗则镇压马拉塔人的所作所为,以及他留在南部的德干地区长达十几年,再加上年纪太大,对印度官员完全无法控制,行政工作逐渐松驰而**,期间又发生了许多次群众骚乱,而且,十几年的战争使得国库空虚……这一切的一切。已经在暗中严重地伤害了“莫卧儿帝国的和平”基础。在印度北部和中部,许多地方都早已经变得无法无天。
再加上奥朗则布地大军在南方屡屡失利,整个帝国的离心力正在顺利地发展。如今。又有了敦多这四处抢掠的“贼军”和于中这强大的外力介入,莫卧儿帝国终于不可避免的进入了分裂的过程。
于中从尼泊尔进入印度,所处的地方是印度的北方邦。该邦土地肥沃,是印度主要农业区之一。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甘蔗和棉花。而且,这里还是印度两大圣河恒河和朱木拿河所流经的地方。
人口在整个印度来说也是十分密集的地区之一。完全适合作为一个根据地。而于中也确实这么做了。
他先是拿下了毗邻尼泊尔地戈勒克布尔,然后,以此为基地,对军队进行休整,同时,派人前往北方邦地首府勒克瑙。并且“解释”了来意,声明绝不会“侵犯”印度,只是来追剿蒙古叛军,只要将敦多所部剿的“一干二净”,他自然会从原路返回。
印度官员当然不会傻到相信于中的话,可是,奥朗则布死后,他地三个儿子,阿拉姆、阿柴姆和巴克什三人之间也开始了激烈的皇位争夺战。首都德里根本就没有人在意北方邦的死活。哪怕北方邦是印度第三大邦。这些人也没有办法。因为,就算他们想在意,也抽不出精神来。而且,南方马拉塔人的反抗也因为奥朗则布的死亡而越发的如火如荼,相对于本土的反抗势力,于中这一万多人马虽然显得更加强悍,但在莫卧儿王朝的高层们看来,却只是无根之木,顶多也就是打打秋风就走了,杀伤力恐怕还跟不上敦多的那三千准葛尔兵,所以,德里的高官们要求北方邦自己“解决”于中。
这一下,北方邦地贵族,比如那些婆罗门、刹帝利之类的家伙,对德里的不满程度立时大为上升。不过,不满归不满,感到有威胁之后,这些人还是不得不以北方邦总督为首,立即开始组织兵马,准备抵抗于中随时都有可能的攻击。本来,因为敦多事先在北方邦进行过多次抢掠,其来去如风的作战方式让印度人十分头疼,毫不留情的屠戳更是让这些人无比的恐惧。所以,受过他“教育”的那些贵族在组织起军队之后,并没有选择进攻,而是选择了防守,因为这些人害怕于中也是同样的货色。就这样,于中承敦多地情,居然和北方邦的贵族们“和平相处”起来。
不过,这种状态并没能持续多久。因为看到于中只是在戈勒克布尔徘徊不前,再加上又已经探得于中只是一万多步军,骑兵只有少数,那些人又开始抖了起来。讨论了一段时间,相互打了打气,这些人东拼西凑,又从邻邦借来了一部分,组成了一支五万人的大军,朝着于中“反扑”了过去。
结果自然是不出意料的。
于中是处于防守的地位!而且,又是占据了多项优势,轻易就打散了这支临时拼凑起来的所谓“大军”。而战后,于中称北方邦“无故挑衅”,遂带领大军主力朝其首府勒克瑙发动了进攻。而此时,于中的兵马已经再次向上涨了一截。人心是贪婪的。不管这些人是出自哪里。……尼泊尔的那些诸候在看到跟着于中做事有利可图之后,又咬牙拼凑了一支三千人的骑兵交到了于中手里,同时,班禅也派出弟子。带领各地土司派来的总共四千兵马翻过聂拉木山口过来“支援”于中。(1757年,英国将领罗伯特·克莱武仅以三千人就打败了五万印度兵马,开始了英国对印度统治的序幕,相比之下,于中还算差劲的了。)
将近两万大军,又具有火器方面地优势,勒克瑙被于中一股而下,北方邦首脑也大多被抓拿。印度第三大邦很快就落入了于中的手里。
之后。于中扶持了原北方邦的一名婆罗门出身的贵族做为傀儡总督,开始在北方邦竖立统治权。同时,于中还割让了北方邦部分领土给尼泊尔贵族,使尼泊尔牢牢与这场侵略战捆在了一起。
而就在于中对北方邦大动干戈的时候,奥朗则布之子阿柴姆也终于说服各方,放回了南方马拉塔被俘君主桑布吉之子沙胡,使之与马拉塔的新君主塔拉巴伊之间展开了一场派系内战,缓解了南方对北方的威胁。不过,正当德里想重新派兵夺回北方邦的时候,位于北方邦西部地旁庶普邦的锡克人在一个叫班达的人的领导下。也开始了对莫卧儿王朝的抗争。印度最为富庶的农业大邦陷入动乱之中。而更加不幸的是。
班达等人还得到了一个人的帮助。那个人就是……敦多!虽然同样的孤军在外,可是,敦多却十分明白。于中背靠尼泊尔,身后又有西藏和整个大清帝国,面临的是进可攻,退可守地局面。而他就不同了。虽然他想绕道回去准葛尔,可是,那样地话,他必须穿越阿富汗。而这个阿富汗正处于战乱之期。如果要从那里过去,就代表着他必须要随时应付那个地区各种势力有可能的袭击。而且,阿富汗地形多山,不利于他施展拿着的战术。容易受困。何况,相对于印度地富庶,阿富汗也太穷了一些。再加上不知道准葛尔现在的情形是什么样的,回去之后也不知道是不是会直接面对清廷的大军,敦多终于还是决定留在印度发展。不过,既然要发展,光凭着手上的不到三千人马自然是不可能的。他不像于中那样有来自一个国家的支持,所以,他就只有选择暂时“帮助”锡克人了。至少。这样能让他摆脱外来人的身份。
不过,锡克人的叛乱和于中的侵略,对莫卧儿王朝来说还不算是最大地不幸。所谓“屋漏偏适连阴雨”,就在莫卧儿王朝急需振作的时候,他们迎来了新一任的皇帝:巴哈都尔沙。这位皇帝有一个外号,叫做“无头脑者”。而在这位新皇帝巴哈都尔沙的领导下,德里的统治者们暂时“放过”了正陷入内乱的南方的马拉塔人。可是,他们又将手中可以撑握的大军分成了两股,一支派去平定造反的锡克人;另一支,派去驱逐侵略者于中。
结果自然是很不幸。两支大军全都败了!
去锡克人地那支军队死伤比较惨重,打于中的那支虽然没有死太多的人,却被俘了两万多。
而这两场战斗之后,所有可能阻止印度陷入动乱的契机都消失了。
曾经辉煌一时的莫卧儿帝国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就四分五裂,各地总督先后独立割据,就算没有自立的,也大多不再听从来自德里的命令。莫卧儿王室的统治区由一个庞大的帝国立时缩小为仅有首都德里及邻近的一些地区,虽然这片地区依旧不小,比印度最大的一个邦还要大上一些,可是,国家终究还是分裂了。并且,就在他们还能统治的这片土地的旁边,还有锡克人和于中在随时威胁着他们。
恐惧与不甘蒙上了莫卧儿王室的脑袋。
而在经过紧张的讨论和争辩之后,一个由巴哈都尔沙的亲信组成的团队开始朝北方邦前进。虽然于中也是侵略者,可是,相对于不死不休的锡克人和虽然同根同祖却十分凶恶残忍的准葛尔人,莫卧儿的新皇帝觉得,还是于中可能比较好说话。而且,于中和锡克人之间谁更加难惹,谁更加有实力,谁的后台更硬,德里的人们也还是能够看得出来的。
“厉害。厉害,不得了哇!”
印度发生了那么多的事情,不过,这些事情发生的都很紧凑。
等到巴哈都尔沙派人去找于中谈判地时候,也才不过是过了四个多月。
这段时间,于中的南侵在北京所引起了风浪因为康熙不置可否的态度已经消逝了不少。除了少数的一些人,大部分人都把于中和他的一万多大军都当成了死人。虽然还是和原先一样持反对态度,却已经不再怎么提起。不过。于中又岂能让这些人长久的忘却自己?由尼泊尔、哲孟雄、不丹、拉达克、西藏、青海,以及印度北方邦到达北京的进贡使团足以让他的名字再次成为人们口中地常客。
“听说,这些使团都是翻过了西藏的高山雪原才来到京师的,可还真是诚心啊!”
说话的是九阿哥胤禟,和他在一起的依旧还是那几个人,一伙人聚在胤禩的府里吃吃喝喝,聊的却是好像与他们本身并不怎么相关的事情。
“这一仗直接打到了天竺,听说已经有官员要给皇上上尊号了。
卯着劲儿想给皇上歌功颂德呢!”自从明珠死后,揆叙就一直显得十分老成和精明,此时依然也是如此。一边磕着瓜子儿。一边跟诸人谈话。显得倒是十...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