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后小说网 www.qlh04.com,重生1881之崛起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造无畏舰时英国以二对一海军政策,即保持自身无畏舰数为德方之两倍以相应付,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后,更联同法俄两国实施三国海军联防,即英国在北海、法国在地中海、俄国在波罗的海分别对付德奥两国海军。
英国长期以来都稳坐海上霸主的位置,德国兴起之后便对海上霸权虎视眈眈。为了能够从英国那里夺取海上霸主的位置,德国开始组建海军,开发新的巨型战舰。
自1805年特拉法尔加海战以来,英国一直保持着海上霸主的地位,它的庞大舰队耀武扬威地游戈于全球的各个海洋上。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尽管德国加强了海军力量,但在舰只数量和排水吨位上仍然落后于英国,火炮口径和数量也不及英方。因此,在战争开始后的两年半时间里,英国海军凭借其优势对德国实行海上封锁。
英国的主力舰队像一条看门狗一样蹲在斯卡帕弗洛港,死死盯住了德国的大洋舰队,使其多半时间困在威廉港和不来梅港,成了名副其实的“存在舰队”
1916年1月,莱因哈德。舍尔海军上将被任命为德国大洋舰队司令。面对实力强大的英主力舰队,舍尔这位“粗暴好斗”的老水兵认为,战争虽说是实力的较量,但摆在他面前的现实选择只有一个,要么困在港内无所作为,要么拼掉英主力舰队。如何以不占优势的德国海军去拼掉强敌呢?
经过一番冥思苦想,一个富有进攻性的大胆计划在舍尔脑海里酝酿成熟:首先以少数战列舰和巡洋舰袭击英国海岸,诱使部分英国舰队前出,然后集中大洋舰队主力聚歼,继而在决战中击败英国主力舰队。为实现这一计划,舍尔用了4个月的时间,派出战列巡洋舰、潜艇和“齐柏林”飞艇,多次袭击英国东海岸。并实施布雷和侦察行动。
1916年5月31日凌晨,希佩尔海军中将按计划率领5艘战列巡洋舰、5艘轻巡洋舰和30艘驱逐舰组成的“诱饵舰队”驶出威廉港。根据舍尔的命令,这支“诱饵舰队将沿丹麦西海岸北驶直趋斯卡格拉克海峡。这样,海峡两边地区的众多英国间谍就会将希佩尔舰队所经过位置报告给伦敦。航行中,希佩尔还让各舰的无线电发报机不停地发报,以诱使英国人上钩。
另外,一支由16艘大型潜艇、6艘小型潜艇以及10艘大型“齐柏林”飞艇组成的侦察保障部队,已预先在英国海域和北海海域展开,严密监视英国海军动向。
“敌留佐号频繁发报,内容正在破译之中。”
“敌留佐号等5艘战列巡洋舰、5艘轻巡洋舰和30艘驱逐舰正沿着日德兰海岸航行,航行途中不断发报,估计有异常军事活动。”
“敌留佐号等已经进入斯卡格拉克海峡,现正向北海航行。”
“敌留佐号等已经进入北海”
1916年5月31日,一份份军事情报被不断的送往英国海军主力舰队司令约翰。杰利科海军上将跟前。
杰利科一度被德国人的计划所蒙骗,不过无独有偶,舍尔的计划看上去似乎无懈可击,然而,他怎么也没想到,此次行动的天机已经泄露。这是因为1914年8月,俄国在芬兰湾口击沉德国“马格德堡”轻巡洋舰后,俄国潜水员在德**舰残骸里,意外发现了一份德国海军的密码本和旗语手册,并将其提供给英国,使英国人轻而易举地破译了德国海军的无线电密码。
于是英国海军主力舰队司令约翰杰利科海军上将接到一份来自伦敦的绝密情报:“德国大洋舰队将于明日出航。”
获悉情报后,杰利科连夜制定出一个与舍尔如出一辙的作战计划:贝蒂海军中将率领前卫舰队从苏格兰的罗赛思港出发,于31日下午到达挪威以东日德兰半岛附近海域,以期与德舰队相遇。杰利科则亲自率主力舰队从斯卡帕弗洛港出发,也于31日下午到达贝蒂舰队西北方向60海里处的海域。
与充当“诱饵”的希佩尔舰队大张旗鼓的航行相反,舍尔所率主力编队的出航保持了严格的无线电静默。同时,威廉港的无线电台仍继续使用舍尔的旗舰――“菲德勒大帝”号的呼号,同外界联络,造成舍尔海军上将及大洋舰队主力仍在港内的假象。
如果此刻贝蒂与德舰队交上火,在主动示弱后,他应将对方引向舰队主力的方向,这样杰利科庞大的舰群就会出现在德舰的侧后。凭借英舰队庞大的火力和速度,杰利科认为完全有把握歼灭出现在预想海域上的德国舰队。
但是事实却是,英国人等来的只是德国的一支诱饵舰队,不过杰利科决定还是按照原计划进行。
杰利科查过了这次大张旗鼓的航行在日德兰海域的德国分舰队的资料,知道留佐号是德国公海舰队所辖的由希佩尔海军上将指挥的一个舰队的旗舰,他的排水量是27000吨,装有三百三十毫米毫米口径的大炮。
“贝蒂的三百八十毫米口径大炮足以对付他。”杰利科思索着。
“就这么定了,让贝蒂的舰队前去迎敌,如果德国人只是派出这么一支舰队,那么贝蒂的舰队足以对付他们,如果后面还有德国舰队的主力,那么就让其迎战后立刻假装败退,让后我就用潜伏起来的皇家海军主力一举歼灭德国公海舰队。”
杰利科命令贝蒂率领由4艘战列舰、6艘战列巡洋舰、14艘轻巡洋舰和27艘驱逐舰组成的前卫舰队立刻迎向希佩尔海军上将指挥的诱饵舰队,自己亲自率领由24艘战列舰、4艘战列巡洋舰、20艘巡洋舰和50艘驱逐舰组成的庞大舰群开出了斯卡帕弗洛港,远远跟在贝蒂舰队的后面。
造无畏舰时英国以二对一海军政策,即保持自身无畏舰数为德方之两倍以相应付,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后,更联同法俄两国实施三国海军联防,即英国在北海、法国在地中海、俄国在波罗的海分别对付德奥两国海军。
英国长期以来都稳坐海上霸主的位置,德国兴起之后便对海上霸权虎视眈眈。为了能够从英国那里夺取海上霸主的位置,德国开始组建海军,开发新的巨型战舰。
自1805年特拉法尔加海战以来,英国一直保持着海上霸主的地位,它的庞大舰队耀武扬威地游戈于全球的各个海洋上。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尽管德国加强了海军力量,但在舰只数量和排水吨位上仍然落后于英国,火炮口径和数量也不及英方。因此,在战争开始后的两年半时间里,英国海军凭借其优势对德国实行海上封锁。
英国的主力舰队像一条看门狗一样蹲在斯卡帕弗洛港,死死盯住了德国的大洋舰队,使其多半时间困在威廉港和不来梅港,成了名副其实的“存在舰队”
1916年1月,莱因哈德。舍尔海军上将被任命为德国大洋舰队司令。面对实力强大的英主力舰队,舍尔这位“粗暴好斗”的老水兵认为,战争虽说是实力的较量,但摆在他面前的现实选择只有一个,要么困在港内无所作为,要么拼掉英主力舰队。如何以不占优势的德国海军去拼掉强敌呢?
经过一番冥思苦想,一个富有进攻性的大胆计划在舍尔脑海里酝酿成熟:首先以少数战列舰和巡洋舰袭击英国海岸,诱使部分英国舰队前出,然后集中大洋舰队主力聚歼,继而在决战中击败英国主力舰队。为实现这一计划,舍尔用了4个月的时间,派出战列巡洋舰、潜艇和“齐柏林”飞艇,多次袭击英国东海岸。并实施布雷和侦察行动。
1916年5月31日凌晨,希佩尔海军中将按计划率领5艘战列巡洋舰、5艘轻巡洋舰和30艘驱逐舰组成的“诱饵舰队”驶出威廉港。根据舍尔的命令,这支“诱饵舰队将沿丹麦西海岸北驶直趋斯卡格拉克海峡。这样,海峡两边地区的众多英国间谍就会将希佩尔舰队所经过位置报告给伦敦。航行中,希佩尔还让各舰的无线电发报机不停地发报,以诱使英国人上钩。
另外,一支由16艘大型潜艇、6艘小型潜艇以及10艘大型“齐柏林”飞艇组成的侦察保障部队,已预先在英国海域和北海海域展开,严密监视英国海军动向。
“敌留佐号频繁发报,内容正在破译之中。”
“敌留佐号等5艘战列巡洋舰、5艘轻巡洋舰和30艘驱逐舰正沿着日德兰海岸航行,航行途中不断发报,估计有异常军事活动。”
“敌留佐号等已经进入斯卡格拉克海峡,现正向北海航行。”
“敌留佐号等已经进入北海”
1916年5月31日,一份份军事情报被不断的送往英国海军主力舰队司令约翰。杰利科海军上将跟前。
杰利科一度被德国人的计划所蒙骗,不过无独有偶,舍尔的计划看上去似乎无懈可击,然而,他怎么也没想到,此次行动的天机已经泄露。这是因为1914年8月,俄国在芬兰湾口击沉德国“马格德堡”轻巡洋舰后,俄国潜水员在德**舰残骸里,意外发现了一份德国海军的密码本和旗语手册,并将其提供给英国,使英国人轻而易举地破译了德国海军的无线电密码。
于是英国海军主力舰队司令约翰杰利科海军上将接到一份来自伦敦的绝密情报:“德国大洋舰队将于明日出航。”
获悉情报后,杰利科连夜制定出一个与舍尔如出一辙的作战计划:贝蒂海军中将率领前卫舰队从苏格兰的罗赛思港出发,于31日下午到达挪威以东日德兰半岛附近海域,以期与德舰队相遇。杰利科则亲自率主力舰队从斯卡帕弗洛港出发,也于31日下午到达贝蒂舰队西北方向60海里处的海域。
与充当“诱饵”的希佩尔舰队大张旗鼓的航行相反,舍尔所率主力编队的出航保持了严格的无线电静默。同时,威廉港的无线电台仍继续使用舍尔的旗舰――“菲德勒大帝”号的呼号,同外界联络,造成舍尔海军上将及大洋舰队主力仍在港内的假象。
如果此刻贝蒂与德舰队交上火,在主动示弱后,他应将对方引向舰队主力的方向,这样杰利科庞大的舰群就会出现在德舰的侧后。凭借英舰队庞大的火力和速度,杰利科认为完全有把握歼灭出现在预想海域上的德国舰队。
但是事实却是,英国人等来的只是德国的一支诱饵舰队,不过杰利科决定还是按照原计划进行。
杰利科查过了这次大张旗鼓的航行在日德兰海域的德国分舰队的资料,知道留佐号是德国公海舰队所辖的由希佩尔海军上将指挥的一个舰队的旗舰,他的排水量是27000吨,装有三百三十毫米毫米口径的大炮。
“贝蒂的三百八十毫米口径大炮足以对付他。”杰利科思索着。
“就这么定了,让贝蒂的舰队前去迎敌,如果德国人只是派出这么一支舰队,那么贝蒂的舰队足以对付他们,如果后面还有德国舰队的主力,那么就让其迎战后立刻假装败退,让后我就用潜伏起来的皇家海军主力一举歼灭德国公海舰队。”
杰利科命令贝蒂率领由4艘战列舰、6艘战列巡洋舰、14艘轻巡洋舰和27艘驱逐舰组成的前卫舰队立刻迎向希佩尔海军上将指挥的诱饵舰队,自己亲自率领由24艘战列舰、4艘战列巡洋舰、20艘巡洋舰和50艘驱逐舰组成的庞大舰群开出了斯卡帕弗洛港,远远跟在贝蒂舰队的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