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qlh04.com,重生1881之崛起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第一次坐了7个小时的飞机,在慕尼黑着陆。之后,又乘坐3个小时的火车。来到德国的斯加登拜见希特勒。
希特勒喜出望外,他正为侵略捷克的事大伤脑筋。因为当时德国实力有限,准备攻打捷克的只有12个师,而捷克却有35个装备精良的师;德国的国防军参谋部反对侵略捷克的军事冒险;如果英法坚决站在捷克一边,希特勒的如意算盘就落空了。如今张伯伦登门求和,这不是现成的敲诈机会吗?希特勒和张伯伦的谈判在一间密室秘密进行。据战后查获的当时翻译官的笔记透露,当时希特勒大谈他对德国人民、对国际和平、对德英亲善的“功劳”最后,他杀气腾腾地威胁道:
“无论用什么办法,这次都要解决捷克境内300万日耳曼人的问题,就是为此打一场世界大战,也在所不惜。”深怕战火烧身的张伯伦连忙反驳:“如果元首决定动武,那我们还有什么谈判的必要?”
希特勒猛然提问:“英国是否同意割让苏台德区?”这时的希特勒已不是谈苏台德日耳曼人自治的问题,而是赤luoluo地要求把这一地区割让给德国了。
这一问题并没使张伯伦大为吃惊,来谈判之前,他已同法国商定,两国绝不会帮助捷克作战,而且决定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以求和希特勒妥协了。张伯伦慢条斯理得说:“苏台德区的日耳曼人,在德国之内还是之外,原则上对我来说是无所谓的。”这暗示他同意把苏台德割让给德国了。
9月16日,张伯伦回到伦敦,当晚召开内阁会议,鼓吹只有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才能组织希特勒进犯整个捷克。第也愁眉苦脸地赶到伦敦。经过一番秘密的策划,英、法炮制了一项出卖捷克的计划:“凡是苏台德区日耳曼居民占50%以上的全部领土,都直接转让给德意志帝国”
第二天,英、法两国向捷政fu提出割让苏台德区给德国的“建议”在人民的压力下,捷克政fu起初拒绝这一“建议”英、法以解除盟约要挟,还警告如果因此发动战争,威胁到欧洲的利益,捷克要付全部责任。在百般无奈之下,捷克政fu只好屈从英、法两国的利益,同意割让领土。
1938年9月29日,希特勒、墨索里尼、张伯伦和达拉第等在慕尼黑的“元首宫”里进行会谈。其实这次会谈没有新的内容,只是对已达成的交易补办个手续。
第二天凌晨1时半,四国便签订了慕尼黑协定,根据协定,捷克必须从10月1日开始的10天内,把苏台德区及其附属的一切设备无偿的交给德国。捷克的两名代表在会谈前已经到来,但不许参加会谈,只能在会议室外的隔壁房间里等待着四大国的判决。
希特勒在慕尼黑会议上说,占领苏台德区是他对西方的最后一次领土要求。张伯伦对此毫不怀疑,回到伦敦下飞机的时,还兴高采烈地声称,他带回来“一代人的和平”他对英国人说:“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我建议你们安心的睡去吧!”
希特勒没有履行他的诺言,在占领了苏台德区后,他的眼光又转向了整个捷克和波兰。
另外一边,中华帝国也在默默扩张着他们在亚洲的势力。在北边,由于十月革命之后,俄国成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以西方列强为了把其虐杀于摇篮当中,所以联合对其发动了进攻。苏联人民经过几年的艰苦抵抗之后终于赶跑了侵略者,在这期间,中华帝国以战争相威胁,几乎要回了1800年以后割让给俄国的全部土地。
在东边,日本帝国沦为了半殖民半封建国家,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受到中华帝国的干涉。朝鲜和菲律宾更是完全沦为了中华帝国的殖民地,中华帝国可以在其土地上予取予求。
1936年,德意秘密签订协定,加强对外侵略战争中的合作,形成了“柏林罗马轴心”“
柏林罗马轴心形成不久,德中签署了中德同盟条约形成了公开的军事联盟,以联合起来实现其重新瓜分世界、称霸全球的野心。
发动侵略战争,重新瓜分世界,这是德国早已确定好了的方针。1933年1月份,希特勒上台后就着手于侵略战争的准备,在“大炮代替黄油”的口号下,疯狂进行扩军备战,把经济迅速推上了军事化的轨道。
至于新兴的中华帝国忽然加入协约国一方就令列强极为不解了。不过接下来中德同盟内容的公开使得英法美等国豁然明白了中华帝国的目的。
中德同盟规定,在各自的利益在受到侵害时,将采取必要的措施。中德双方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而和第三国开战的时候,另一国将保持中立。在上述情况下,如果交战中的第三国和其他一国或数国结成同盟进行参战的话,中德将协同作战,媾和也将根据同盟国相互间的协议进行。中德两国不缔结有害于两国利益的其他条约。在危及两国利益的时候,要相互通报。两国海军平时要加强协作,在入坞修船、补给煤炭等方面相互提供方便,并且明确表示,双方要努力保持优于第三国的陆军和海军力量。
随着德、意、中三国轴心形成,世界局势陡然紧张起来。各国开始重新恢复海军建设计划。原来,中华帝国并没有加入华盛顿海军条约。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海军强国都设计了规模和火力更强大的战列舰,主炮口径上升到405毫米至450毫米。由于战列舰的建造和维护费用极其高昂,这种耗费高昂的军备竞赛在战争结束后显然成为沉重的财政负担。
1922年华盛顿会议期间,美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四个海军强国签订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也就是华盛顿海军条约,限制主力舰的吨位为35,000吨和主炮口径不得超过405毫米,并规定美、英、、法、意五国海军的主力舰即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总吨位比例为10:10:6:3。5。此外还规定了缔约国航空母舰总吨位、标准排水量、火炮口径。
该条约的规定造成各国海军大量裁军,大量战列舰和航空母舰建造计划被取消。但实际上,虽然限制海军军备条约是为了防止军备竞赛,但在海军假日时期看似平静的表面下暗涛汹涌。各国都在该时期酝酿扩建海军,尤其是提升海军舰船的技术含量和武器的威力。
中华帝国和苏联一样并没有加入到华盛顿海军条约中去。不过从1922年华盛顿海军条约生效其,直到1930年,中华帝国并没有制造35000级别吨以上的战列舰。
实际上,中华帝国从1930年起,就开始大量的制造航空母舰和潜艇,把其当作海军作战的主要舰种。至于战列舰,二战时期的战列舰大多采用15或16英寸甚至18英寸口径主炮,航速达27节以上,甚至30节以上。
考虑到各海军强国重新开始超级战列舰的建造工作。英国建造了五艘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和一艘前卫号战列舰。美国海军建造了两艘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四艘南达科它级战列舰、四艘依阿华级战列舰。德国海军建造了两艘俾斯麦级战列舰,日本海军建造了两艘大和级战列舰。法国、意大利也建造了新型的战列舰。罗凯决定也制造两艘超级战列舰,用来当作舰队的旗舰。
到了1936年华盛顿海军条约到期,中华帝国的海军力量已经不比美国弱,位列世界第二,引得列强深感不安,不过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已经武力展开像一战前英、德两国那般规模的海军军备竞赛。
在陆军方面,美国早在二十世纪初就已经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1940年美国gdp达到2000多亿美圆,但美国这时依然享受着大西洋天然壁垒的优越,陆军只有可怜的10万人,遍为4个步兵师和1个坦克师和1个后备预师,坦克的数量只有300多量,排在波兰后面,勉强做个世界第八。
苏联是军事实力强盛的国家,1940年其gdp达300亿美圆,军队人数任何时期一直维持在500万人以上,二战末期达到了鼎盛的1200万人,这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最庞大的军队了。不过由于轻工业不行,苏联一直被贫穷所困扰,所以在二战前期他们的陆军在装备上比美国好不了多少。
德国在希特勒的严抓下,1940经济总量达到561亿美圆,基本度过了经济危机,军火工业生产开始全面的运转,其军火产量在1939年就已经超过英法之和,,1940年生产坦克第二。
中华帝国厚积薄发,1940年中华帝国gdp达到1000多亿美圆,坦克和自行火炮的数量到第一。
无疑的,在列强当中,就战前准备而言,深知战争即将爆发的中华帝国是准备得最充分的。
十月革命及苏联建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等原因,以英国、法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苏联的矛盾ji化。到20世纪30年代末,英、法的主要战略对手是苏联,而在东欧地区的问题上又与纳粹德国发生冲突。而纳粹德国向来仇视**,要向苏联采取军事行动,也必须经过东欧。对苏联而言,英、法是“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冲突显而易见,而纳粹德国的崛起更是直接威胁到苏联的国防安全。故此,西方、德国与苏联三方之间的博奕与斗争便开始了。
阿道夫?希特勒一面声称要消灭社会主义苏联,一面又加紧准备向西方侵略扩张。面对德国咄咄逼人之势,英、法一味退让,推行绥靖政策。企图“祸水东流”1938年9月29日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英、法绥靖政策的顶峰。
而斯大林为了保护苏联的安全及利益,决定放弃与英、法共同对抗纳粹德国,反而与之保持表面上的友好关系,以争取时间及空间应对纳粹德国在日后可能进行的军事行动。另一方面,希特勒为了执行1939年4月3日制定的闪击波兰的“白色方案”避免过早地与苏联发生冲突,陷入两线作战的困难境地,所以也愿意与苏联签订非战条约
苏联出于对英法等国的不信任和自己安全的考虑,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个条约相当于给了德国一颗定心丸。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署,使得希特勒得以放手入侵波兰。在这份条约的秘密备忘录中,双方约定沿维斯瓦河、纳列夫河和桑河一线瓜分波兰。除此之外,芬兰、波罗的海沿岸的几个共和国以及罗马尼亚也进入了苏联的势力范围。
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1939年,德国控制捷克斯洛伐克全境。接着,德国就开始打起了波兰的主意。
德国和波兰政治上的交锋在1939年春天就开始了,德国要求波兰将分割东普鲁士与德国其余领土的丹齐克走廊拱手相让。
为了侵略波兰,为了保障自己东部战略地的安全,德国专门制定了名为“白色方案”的攻击战计划。这个计划制定周密,布局细致,从陆、海、空三方面对波兰实施进攻。
为制造借口挑起战端,德国特种部门组织特工乔装波兰军,对西里西亚地区戈列维茨市的电台发动了进攻,在毫无抵抗的情况下,这支化装了的军队很快的占领了电台,并用波兰语广播了向德国“挑战”的声明。
当天,希特勒向全德国发表广播演说,他声嘶力竭的叫嚷道:“无数的波兰人侵入德国境内,在这些人中,有许多波兰的正规军攻击戈列维茨市的电台。现在采取和平方式处理的可能性已经不复存在,我们只能用武力来解决一切。
1939年9月1日凌晨4时45分,德军轰炸机群呼啸著向波兰境内飞去,目标是波兰的部队、军火库、机场、铁路、公路和桥梁。约1小时后,德军地面部队从北、西、西南三面发起了全线进攻。同时,停泊在但泽港外伪装友好访问的德国战舰“荷尔斯泰因”号也突然向波军基地开炮。波军猝不及防,第一线飞机没来得及起飞就被炸毁在机场,无数火炮、汽车及其他辎重来不及撤退即被摧毁,交通枢纽和指挥中心遭到破坏,部队陷入一片混乱。德军趁势以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为前导,很快从几个主要地段突破了波军防线。
德军突破波军防线后,以每天50-60公里的速度向波兰境腹地突进。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规模的机械化部队大进军。在这场大进军中,德国装甲兵创始人古德里安成功地实践了他的装甲兵理论,率领第19装甲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开战后,古德里安率部迅速突破波兰边境防线,9月1日晚渡过布拉希河,9月3日推进至维斯瓦河一线,完成了对“波兰走廊”地区波军“波莫瑞”集团军的合围。
由于英国和法国承诺保证维护波兰的主权完整,9月3两国对德宣战。
德军闪电式的进攻使波军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这是波兰人,也是全世界第一次领教“闪击战”的滋味。波军统率部原以为战争会像以往那样缓慢地展开,德军会先以轻骑兵进行前卫活动,然后以重骑兵进行冲击,对德军大量使用坦克和航空兵的“闪击战”毫无准备。
而波军统帅部又对自己的军事力量过于自信,并指望英法的援助,因此便把部队全部部署在德波边境,以为只要实施坚决的反击,就可以取得胜利。这种毫无进退伸缩弹性的部署,使波军在德军高速度大纵深的推进下不是被歼灭就是被分割包围,成为留在德军后面的孤军,抵抗迅速土崩瓦解。英法虽然在西线陈兵百万,却按兵不动,宣而不战。
9月6日,波军总司令爱德华?雷兹-希米格维元帅下令所有部队撤至维斯瓦河以东,组成维斯瓦河——桑河线。波兰政fu当日仓惶撤离华沙迁往卢布林。大局已基本决定,从军事角度看,战争已经结束。
>
第一次坐了7个小时的飞机,在慕尼黑着陆。之后,又乘坐3个小时的火车。来到德国的斯加登拜见希特勒。
希特勒喜出望外,他正为侵略捷克的事大伤脑筋。因为当时德国实力有限,准备攻打捷克的只有12个师,而捷克却有35个装备精良的师;德国的国防军参谋部反对侵略捷克的军事冒险;如果英法坚决站在捷克一边,希特勒的如意算盘就落空了。如今张伯伦登门求和,这不是现成的敲诈机会吗?希特勒和张伯伦的谈判在一间密室秘密进行。据战后查获的当时翻译官的笔记透露,当时希特勒大谈他对德国人民、对国际和平、对德英亲善的“功劳”最后,他杀气腾腾地威胁道:
“无论用什么办法,这次都要解决捷克境内300万日耳曼人的问题,就是为此打一场世界大战,也在所不惜。”深怕战火烧身的张伯伦连忙反驳:“如果元首决定动武,那我们还有什么谈判的必要?”
希特勒猛然提问:“英国是否同意割让苏台德区?”这时的希特勒已不是谈苏台德日耳曼人自治的问题,而是赤luoluo地要求把这一地区割让给德国了。
这一问题并没使张伯伦大为吃惊,来谈判之前,他已同法国商定,两国绝不会帮助捷克作战,而且决定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以求和希特勒妥协了。张伯伦慢条斯理得说:“苏台德区的日耳曼人,在德国之内还是之外,原则上对我来说是无所谓的。”这暗示他同意把苏台德割让给德国了。
9月16日,张伯伦回到伦敦,当晚召开内阁会议,鼓吹只有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才能组织希特勒进犯整个捷克。第也愁眉苦脸地赶到伦敦。经过一番秘密的策划,英、法炮制了一项出卖捷克的计划:“凡是苏台德区日耳曼居民占50%以上的全部领土,都直接转让给德意志帝国”
第二天,英、法两国向捷政fu提出割让苏台德区给德国的“建议”在人民的压力下,捷克政fu起初拒绝这一“建议”英、法以解除盟约要挟,还警告如果因此发动战争,威胁到欧洲的利益,捷克要付全部责任。在百般无奈之下,捷克政fu只好屈从英、法两国的利益,同意割让领土。
1938年9月29日,希特勒、墨索里尼、张伯伦和达拉第等在慕尼黑的“元首宫”里进行会谈。其实这次会谈没有新的内容,只是对已达成的交易补办个手续。
第二天凌晨1时半,四国便签订了慕尼黑协定,根据协定,捷克必须从10月1日开始的10天内,把苏台德区及其附属的一切设备无偿的交给德国。捷克的两名代表在会谈前已经到来,但不许参加会谈,只能在会议室外的隔壁房间里等待着四大国的判决。
希特勒在慕尼黑会议上说,占领苏台德区是他对西方的最后一次领土要求。张伯伦对此毫不怀疑,回到伦敦下飞机的时,还兴高采烈地声称,他带回来“一代人的和平”他对英国人说:“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我建议你们安心的睡去吧!”
希特勒没有履行他的诺言,在占领了苏台德区后,他的眼光又转向了整个捷克和波兰。
另外一边,中华帝国也在默默扩张着他们在亚洲的势力。在北边,由于十月革命之后,俄国成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以西方列强为了把其虐杀于摇篮当中,所以联合对其发动了进攻。苏联人民经过几年的艰苦抵抗之后终于赶跑了侵略者,在这期间,中华帝国以战争相威胁,几乎要回了1800年以后割让给俄国的全部土地。
在东边,日本帝国沦为了半殖民半封建国家,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受到中华帝国的干涉。朝鲜和菲律宾更是完全沦为了中华帝国的殖民地,中华帝国可以在其土地上予取予求。
1936年,德意秘密签订协定,加强对外侵略战争中的合作,形成了“柏林罗马轴心”“
柏林罗马轴心形成不久,德中签署了中德同盟条约形成了公开的军事联盟,以联合起来实现其重新瓜分世界、称霸全球的野心。
发动侵略战争,重新瓜分世界,这是德国早已确定好了的方针。1933年1月份,希特勒上台后就着手于侵略战争的准备,在“大炮代替黄油”的口号下,疯狂进行扩军备战,把经济迅速推上了军事化的轨道。
至于新兴的中华帝国忽然加入协约国一方就令列强极为不解了。不过接下来中德同盟内容的公开使得英法美等国豁然明白了中华帝国的目的。
中德同盟规定,在各自的利益在受到侵害时,将采取必要的措施。中德双方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而和第三国开战的时候,另一国将保持中立。在上述情况下,如果交战中的第三国和其他一国或数国结成同盟进行参战的话,中德将协同作战,媾和也将根据同盟国相互间的协议进行。中德两国不缔结有害于两国利益的其他条约。在危及两国利益的时候,要相互通报。两国海军平时要加强协作,在入坞修船、补给煤炭等方面相互提供方便,并且明确表示,双方要努力保持优于第三国的陆军和海军力量。
随着德、意、中三国轴心形成,世界局势陡然紧张起来。各国开始重新恢复海军建设计划。原来,中华帝国并没有加入华盛顿海军条约。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海军强国都设计了规模和火力更强大的战列舰,主炮口径上升到405毫米至450毫米。由于战列舰的建造和维护费用极其高昂,这种耗费高昂的军备竞赛在战争结束后显然成为沉重的财政负担。
1922年华盛顿会议期间,美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四个海军强国签订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也就是华盛顿海军条约,限制主力舰的吨位为35,000吨和主炮口径不得超过405毫米,并规定美、英、、法、意五国海军的主力舰即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总吨位比例为10:10:6:3。5。此外还规定了缔约国航空母舰总吨位、标准排水量、火炮口径。
该条约的规定造成各国海军大量裁军,大量战列舰和航空母舰建造计划被取消。但实际上,虽然限制海军军备条约是为了防止军备竞赛,但在海军假日时期看似平静的表面下暗涛汹涌。各国都在该时期酝酿扩建海军,尤其是提升海军舰船的技术含量和武器的威力。
中华帝国和苏联一样并没有加入到华盛顿海军条约中去。不过从1922年华盛顿海军条约生效其,直到1930年,中华帝国并没有制造35000级别吨以上的战列舰。
实际上,中华帝国从1930年起,就开始大量的制造航空母舰和潜艇,把其当作海军作战的主要舰种。至于战列舰,二战时期的战列舰大多采用15或16英寸甚至18英寸口径主炮,航速达27节以上,甚至30节以上。
考虑到各海军强国重新开始超级战列舰的建造工作。英国建造了五艘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和一艘前卫号战列舰。美国海军建造了两艘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四艘南达科它级战列舰、四艘依阿华级战列舰。德国海军建造了两艘俾斯麦级战列舰,日本海军建造了两艘大和级战列舰。法国、意大利也建造了新型的战列舰。罗凯决定也制造两艘超级战列舰,用来当作舰队的旗舰。
到了1936年华盛顿海军条约到期,中华帝国的海军力量已经不比美国弱,位列世界第二,引得列强深感不安,不过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已经武力展开像一战前英、德两国那般规模的海军军备竞赛。
在陆军方面,美国早在二十世纪初就已经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1940年美国gdp达到2000多亿美圆,但美国这时依然享受着大西洋天然壁垒的优越,陆军只有可怜的10万人,遍为4个步兵师和1个坦克师和1个后备预师,坦克的数量只有300多量,排在波兰后面,勉强做个世界第八。
苏联是军事实力强盛的国家,1940年其gdp达300亿美圆,军队人数任何时期一直维持在500万人以上,二战末期达到了鼎盛的1200万人,这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最庞大的军队了。不过由于轻工业不行,苏联一直被贫穷所困扰,所以在二战前期他们的陆军在装备上比美国好不了多少。
德国在希特勒的严抓下,1940经济总量达到561亿美圆,基本度过了经济危机,军火工业生产开始全面的运转,其军火产量在1939年就已经超过英法之和,,1940年生产坦克第二。
中华帝国厚积薄发,1940年中华帝国gdp达到1000多亿美圆,坦克和自行火炮的数量到第一。
无疑的,在列强当中,就战前准备而言,深知战争即将爆发的中华帝国是准备得最充分的。
十月革命及苏联建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等原因,以英国、法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苏联的矛盾ji化。到20世纪30年代末,英、法的主要战略对手是苏联,而在东欧地区的问题上又与纳粹德国发生冲突。而纳粹德国向来仇视**,要向苏联采取军事行动,也必须经过东欧。对苏联而言,英、法是“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冲突显而易见,而纳粹德国的崛起更是直接威胁到苏联的国防安全。故此,西方、德国与苏联三方之间的博奕与斗争便开始了。
阿道夫?希特勒一面声称要消灭社会主义苏联,一面又加紧准备向西方侵略扩张。面对德国咄咄逼人之势,英、法一味退让,推行绥靖政策。企图“祸水东流”1938年9月29日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英、法绥靖政策的顶峰。
而斯大林为了保护苏联的安全及利益,决定放弃与英、法共同对抗纳粹德国,反而与之保持表面上的友好关系,以争取时间及空间应对纳粹德国在日后可能进行的军事行动。另一方面,希特勒为了执行1939年4月3日制定的闪击波兰的“白色方案”避免过早地与苏联发生冲突,陷入两线作战的困难境地,所以也愿意与苏联签订非战条约
苏联出于对英法等国的不信任和自己安全的考虑,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个条约相当于给了德国一颗定心丸。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署,使得希特勒得以放手入侵波兰。在这份条约的秘密备忘录中,双方约定沿维斯瓦河、纳列夫河和桑河一线瓜分波兰。除此之外,芬兰、波罗的海沿岸的几个共和国以及罗马尼亚也进入了苏联的势力范围。
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1939年,德国控制捷克斯洛伐克全境。接着,德国就开始打起了波兰的主意。
德国和波兰政治上的交锋在1939年春天就开始了,德国要求波兰将分割东普鲁士与德国其余领土的丹齐克走廊拱手相让。
为了侵略波兰,为了保障自己东部战略地的安全,德国专门制定了名为“白色方案”的攻击战计划。这个计划制定周密,布局细致,从陆、海、空三方面对波兰实施进攻。
为制造借口挑起战端,德国特种部门组织特工乔装波兰军,对西里西亚地区戈列维茨市的电台发动了进攻,在毫无抵抗的情况下,这支化装了的军队很快的占领了电台,并用波兰语广播了向德国“挑战”的声明。
当天,希特勒向全德国发表广播演说,他声嘶力竭的叫嚷道:“无数的波兰人侵入德国境内,在这些人中,有许多波兰的正规军攻击戈列维茨市的电台。现在采取和平方式处理的可能性已经不复存在,我们只能用武力来解决一切。
1939年9月1日凌晨4时45分,德军轰炸机群呼啸著向波兰境内飞去,目标是波兰的部队、军火库、机场、铁路、公路和桥梁。约1小时后,德军地面部队从北、西、西南三面发起了全线进攻。同时,停泊在但泽港外伪装友好访问的德国战舰“荷尔斯泰因”号也突然向波军基地开炮。波军猝不及防,第一线飞机没来得及起飞就被炸毁在机场,无数火炮、汽车及其他辎重来不及撤退即被摧毁,交通枢纽和指挥中心遭到破坏,部队陷入一片混乱。德军趁势以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为前导,很快从几个主要地段突破了波军防线。
德军突破波军防线后,以每天50-60公里的速度向波兰境腹地突进。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规模的机械化部队大进军。在这场大进军中,德国装甲兵创始人古德里安成功地实践了他的装甲兵理论,率领第19装甲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开战后,古德里安率部迅速突破波兰边境防线,9月1日晚渡过布拉希河,9月3日推进至维斯瓦河一线,完成了对“波兰走廊”地区波军“波莫瑞”集团军的合围。
由于英国和法国承诺保证维护波兰的主权完整,9月3两国对德宣战。
德军闪电式的进攻使波军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这是波兰人,也是全世界第一次领教“闪击战”的滋味。波军统率部原以为战争会像以往那样缓慢地展开,德军会先以轻骑兵进行前卫活动,然后以重骑兵进行冲击,对德军大量使用坦克和航空兵的“闪击战”毫无准备。
而波军统帅部又对自己的军事力量过于自信,并指望英法的援助,因此便把部队全部部署在德波边境,以为只要实施坚决的反击,就可以取得胜利。这种毫无进退伸缩弹性的部署,使波军在德军高速度大纵深的推进下不是被歼灭就是被分割包围,成为留在德军后面的孤军,抵抗迅速土崩瓦解。英法虽然在西线陈兵百万,却按兵不动,宣而不战。
9月6日,波军总司令爱德华?雷兹-希米格维元帅下令所有部队撤至维斯瓦河以东,组成维斯瓦河——桑河线。波兰政fu当日仓惶撤离华沙迁往卢布林。大局已基本决定,从军事角度看,战争已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