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qlh04.com,重生爬坑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几天之后的中午,第一批携家带口的上千灾民在一些官兵的护送下来到了溧阳,他们的家园已经被洪水毁掉,而且身无分文,很多人甚至衣不遮体,在寒风冷雨中瑟瑟发抖。更冷的是他们的心情,大大堤修复、潮水退去之前,他们已经无家可归,只能任由官府驱赶,在官兵的监视下被运到四面八方安置。一路上官兵们的粗暴对待,到现在不给饭吃,让他们饥肠辘辘、满心凄凉,对即将开始的流民生活,充满了恐惧和怨气
“凭什么城里人都不走,就让咱们乡下人背井离乡!”一路上都是这样的牢骚之声。
“粮食不够吃的呗,又不想让咱们这些乡巴佬塞满城里。”有老人冷笑道:“自然把咱们往各县里送,现在倒好居然还是跨州的送了,说出去指不定让别人笑话咱们浙江呢。”
“人家县里就愿意接收?受灾的又不是他们。”灾民们忧心忡忡地说道:“要是浙江别的地方还能说是乡里乡亲的,可是现在,唉”
“咱们就是些讨人嫌的累赘。”老人愤懑道:“哪有喜欢灾民的官府?”
“这么说,咱们肯定不受待见了。”灾民们的情绪愈发低落。
“有口粥吃的就不错了。”老人幽幽道:“就怕稀得没几粒米,那非得饿死人不可””
“嚎丧什么!”官兵持着鞭子,大声呵斥道:“溧阳到了,都赶紧打起精神来!”
灾民们不由向远处望去。就见溧阳矮小的城墙上郝然挂着一幅布条,写着十六个红色的大字。浙江识字的人多。不少人眼前一亮,大声念出来道:“人饥己饥、人寒己寒。患难与共,赈灾恤邻!”
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就是这个意思,就算是做做样子,也让灾民们感到舒服多了。等所有人都抵达溧阳城下的时候,却见城门口已经聚集了很多人,为首的是个穿着七品官服的年轻人,年轻得有些不像话,想来自然是溧阳的知县无疑。
不待衙役们引荐。这些来的百姓便呼啦啦跪倒,给知县老爷磕头。
“诸位快快请起。”杨凌赶忙扶住一位老者道:“折杀本县了!”
“求大老爷可怜!”白发苍苍的老人,却坚持给他磕头道:“给我们一条活路!”
“求大老爷可怜,给条活路吧”灾民们七嘴八舌附和着,不分男女老幼,都使劲地磕头。
杨凌的眼眶湿润了,这些都是挣扎求生的生命啊,当他看到灾民们如此卑微的乞求,只是为了一条活路时。深深震撼了,当年看冯导的温故1942的时候,杨凌也掉了几滴泪,可是那毕竟是电影。拍得再好,也不如这现实来得震撼。感到沉甸甸的责任压在肩头,杨凌亲手扶起几位乡老。“诸位乡亲快快起来,且听我一言。”杨凌忽然爬上了一张桌子。指着背后墙上的十六个字大声疾呼道:“诸位看到那些字了吗?”
灾民们点头。
“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灾民们又点头。
“人饥己饥、人寒己寒,患难与共。赈灾恤邻!”杨凌高声道:“这就是溧阳县给你们的承诺!”
听着这位知县老爷的承诺,灾民们那冰冷凄凉的心,一下子热乎起来,又纷纷“青天”、“菩萨”得叫个不停。
杨凌摆摆手,灾民们便安静下来,听他接着说道:“请你们记住,你们来溧阳不是来逃难的,而是来生活的,你们双脚踏上溧阳县的一刻,你们的身份就不再是灾民,而是和溧阳百姓一样,有房住有饭吃、有官府保护的百姓!”
顿了一顿,杨凌继续朗声说道:“为此,本县十万百姓,为你们空出了七千间余住房,待会儿登记后,便可各自领取三天口粮,跟着你们的房东回去歇息了!”
灾民们本以为来了有个窝棚、有口稀粥就不错了,想不到竟然有房住有饭吃,都感动的眼泪哗哗的,不过却也有老成的问道:“那三天口粮吃完了怎么办?”
“一般来说应该是赈贷,”杨凌说道:“但你们短则三两月,长则半载要回乡的,所以普通的赈贷是行不通的。所以采取以工代赈。”
“以工代赈?”灾民们面面相觑,有人问道:“我们还要干活?”
“难道诸位在乡里时,不是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杨凌淡淡道。
灾民里没有富人,稍有点财力的都在家里守着自己小金库和小粮仓呢,哪会出来逃难啊,这是逃难,又不是旅游,所以这些灾民自然无言以对。
“本县不将你们当灾民,你们自然也要像溧阳百姓一样,衣食住行皆需用劳动换取。”杨凌沉声道:“之前有税赋在身,你们不一样可以养家糊口?如今朝廷减免了你们的钱粮和差役,自然更不在话下!”
人在屋檐下,哪有不低头,更何况杨凌的话也是正理,凭什么你在老家时靠劳动吃饭,来溧阳却想袖手高坐?你是逃难还是度假来了?
灾民们便在官差的组织下,井然有序地来到城门口。城门口早围起了栅栏,一次只放行十家,而且必须是十家互保才行。
这放在后世是不可想象的,还不立马就乱套了。但是成朝百姓本来就是十户一甲的,无需临时搭配。
十户被放过栅门的灾民,便在一排桌前登记,桌后坐着户房的一众书吏,他们详细记录每一户的籍贯、里甲,户等、每个人的姓名、年龄、人口、健康状况最后还要让他们签订互保书。
签了这份文书,任何一个人犯了罪,十户人家都要连坐的。杨凌虽然比较有法制精神,但是乱世用重典。这个时候就得这么干,不这样的话。杨凌可不放心让三万外乡人涌进县里。
登完记签了字,灾民们便被领到下一道栅门外,他们身后,另外十户灾民开始登记。进了第二道栅门,便有书办问灾民,要住什么档次的房子。
灾民们愣了,都有啥档次?
“三个档次,上等独门独院,每月一贯钱;中等两家一院。每月八十文;下等四家一院,每月五十文。”书办耐心地解释道。
“啥,住宿还要钱?”灾民们瞪大眼道。
“住宿啥时候不要钱了?”那书办眼睛瞪得更大:“你们住的房子,可是溧阳百姓尽最大努力空出来,怎么可能白住!”
“咳咳!”一个穿青衫、戴吏巾的年轻人咳嗽两声道:“没钱可也以住”不过还没等灾民们高兴起来,又听他道:“先记着账,日后以工付租即可。”
“哈!”灾民们不乐意道:“怎么什么都要钱,从没听说,安置灾民还收钱的?”
面对这样的情况。所以对手下的这些人做足了思想工作,只见这些书办依然面带微笑地解释道:“别的县都是搭窝棚,本县也在河边搭了窝棚,诸位不愿住房。可以去住窝棚,同样是不要钱的。”
尽管不情愿,但已经到了这一步。何况房租真便宜,还可... -->>
几天之后的中午,第一批携家带口的上千灾民在一些官兵的护送下来到了溧阳,他们的家园已经被洪水毁掉,而且身无分文,很多人甚至衣不遮体,在寒风冷雨中瑟瑟发抖。更冷的是他们的心情,大大堤修复、潮水退去之前,他们已经无家可归,只能任由官府驱赶,在官兵的监视下被运到四面八方安置。一路上官兵们的粗暴对待,到现在不给饭吃,让他们饥肠辘辘、满心凄凉,对即将开始的流民生活,充满了恐惧和怨气
“凭什么城里人都不走,就让咱们乡下人背井离乡!”一路上都是这样的牢骚之声。
“粮食不够吃的呗,又不想让咱们这些乡巴佬塞满城里。”有老人冷笑道:“自然把咱们往各县里送,现在倒好居然还是跨州的送了,说出去指不定让别人笑话咱们浙江呢。”
“人家县里就愿意接收?受灾的又不是他们。”灾民们忧心忡忡地说道:“要是浙江别的地方还能说是乡里乡亲的,可是现在,唉”
“咱们就是些讨人嫌的累赘。”老人愤懑道:“哪有喜欢灾民的官府?”
“这么说,咱们肯定不受待见了。”灾民们的情绪愈发低落。
“有口粥吃的就不错了。”老人幽幽道:“就怕稀得没几粒米,那非得饿死人不可””
“嚎丧什么!”官兵持着鞭子,大声呵斥道:“溧阳到了,都赶紧打起精神来!”
灾民们不由向远处望去。就见溧阳矮小的城墙上郝然挂着一幅布条,写着十六个红色的大字。浙江识字的人多。不少人眼前一亮,大声念出来道:“人饥己饥、人寒己寒。患难与共,赈灾恤邻!”
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就是这个意思,就算是做做样子,也让灾民们感到舒服多了。等所有人都抵达溧阳城下的时候,却见城门口已经聚集了很多人,为首的是个穿着七品官服的年轻人,年轻得有些不像话,想来自然是溧阳的知县无疑。
不待衙役们引荐。这些来的百姓便呼啦啦跪倒,给知县老爷磕头。
“诸位快快请起。”杨凌赶忙扶住一位老者道:“折杀本县了!”
“求大老爷可怜!”白发苍苍的老人,却坚持给他磕头道:“给我们一条活路!”
“求大老爷可怜,给条活路吧”灾民们七嘴八舌附和着,不分男女老幼,都使劲地磕头。
杨凌的眼眶湿润了,这些都是挣扎求生的生命啊,当他看到灾民们如此卑微的乞求,只是为了一条活路时。深深震撼了,当年看冯导的温故1942的时候,杨凌也掉了几滴泪,可是那毕竟是电影。拍得再好,也不如这现实来得震撼。感到沉甸甸的责任压在肩头,杨凌亲手扶起几位乡老。“诸位乡亲快快起来,且听我一言。”杨凌忽然爬上了一张桌子。指着背后墙上的十六个字大声疾呼道:“诸位看到那些字了吗?”
灾民们点头。
“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灾民们又点头。
“人饥己饥、人寒己寒,患难与共。赈灾恤邻!”杨凌高声道:“这就是溧阳县给你们的承诺!”
听着这位知县老爷的承诺,灾民们那冰冷凄凉的心,一下子热乎起来,又纷纷“青天”、“菩萨”得叫个不停。
杨凌摆摆手,灾民们便安静下来,听他接着说道:“请你们记住,你们来溧阳不是来逃难的,而是来生活的,你们双脚踏上溧阳县的一刻,你们的身份就不再是灾民,而是和溧阳百姓一样,有房住有饭吃、有官府保护的百姓!”
顿了一顿,杨凌继续朗声说道:“为此,本县十万百姓,为你们空出了七千间余住房,待会儿登记后,便可各自领取三天口粮,跟着你们的房东回去歇息了!”
灾民们本以为来了有个窝棚、有口稀粥就不错了,想不到竟然有房住有饭吃,都感动的眼泪哗哗的,不过却也有老成的问道:“那三天口粮吃完了怎么办?”
“一般来说应该是赈贷,”杨凌说道:“但你们短则三两月,长则半载要回乡的,所以普通的赈贷是行不通的。所以采取以工代赈。”
“以工代赈?”灾民们面面相觑,有人问道:“我们还要干活?”
“难道诸位在乡里时,不是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杨凌淡淡道。
灾民里没有富人,稍有点财力的都在家里守着自己小金库和小粮仓呢,哪会出来逃难啊,这是逃难,又不是旅游,所以这些灾民自然无言以对。
“本县不将你们当灾民,你们自然也要像溧阳百姓一样,衣食住行皆需用劳动换取。”杨凌沉声道:“之前有税赋在身,你们不一样可以养家糊口?如今朝廷减免了你们的钱粮和差役,自然更不在话下!”
人在屋檐下,哪有不低头,更何况杨凌的话也是正理,凭什么你在老家时靠劳动吃饭,来溧阳却想袖手高坐?你是逃难还是度假来了?
灾民们便在官差的组织下,井然有序地来到城门口。城门口早围起了栅栏,一次只放行十家,而且必须是十家互保才行。
这放在后世是不可想象的,还不立马就乱套了。但是成朝百姓本来就是十户一甲的,无需临时搭配。
十户被放过栅门的灾民,便在一排桌前登记,桌后坐着户房的一众书吏,他们详细记录每一户的籍贯、里甲,户等、每个人的姓名、年龄、人口、健康状况最后还要让他们签订互保书。
签了这份文书,任何一个人犯了罪,十户人家都要连坐的。杨凌虽然比较有法制精神,但是乱世用重典。这个时候就得这么干,不这样的话。杨凌可不放心让三万外乡人涌进县里。
登完记签了字,灾民们便被领到下一道栅门外,他们身后,另外十户灾民开始登记。进了第二道栅门,便有书办问灾民,要住什么档次的房子。
灾民们愣了,都有啥档次?
“三个档次,上等独门独院,每月一贯钱;中等两家一院。每月八十文;下等四家一院,每月五十文。”书办耐心地解释道。
“啥,住宿还要钱?”灾民们瞪大眼道。
“住宿啥时候不要钱了?”那书办眼睛瞪得更大:“你们住的房子,可是溧阳百姓尽最大努力空出来,怎么可能白住!”
“咳咳!”一个穿青衫、戴吏巾的年轻人咳嗽两声道:“没钱可也以住”不过还没等灾民们高兴起来,又听他道:“先记着账,日后以工付租即可。”
“哈!”灾民们不乐意道:“怎么什么都要钱,从没听说,安置灾民还收钱的?”
面对这样的情况。所以对手下的这些人做足了思想工作,只见这些书办依然面带微笑地解释道:“别的县都是搭窝棚,本县也在河边搭了窝棚,诸位不愿住房。可以去住窝棚,同样是不要钱的。”
尽管不情愿,但已经到了这一步。何况房租真便宜,还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