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后小说网 www.qlh04.com,才子何鹏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内容提要:本文立足于文本,从时代背景、表现方式等方面着力讨论了余华的最新力作兄弟中存在“强度叙说”的悖论,导致反映时代失真,揭示主题的表现手法不当等问题。
关键词:时代背景人性丑陋与残暴强度叙说
自许三观卖血记之后,10年的时间中,除了在报刊杂志上散见的随笔,余华没有新的长篇问世。余华不写小说了吗?还是因为他的标尺树得太高,以致读者对他的期待也太高?
兄弟的出现回答了这个疑问。不是不写,而是没有找到最佳途径。据说,兄弟不仅使他恢复了长篇创作的最佳状态,而且让他发现了自己新的才华。余华说“写作不是一种生活,而是一种发现,它通过一个什么事情,调动过去的生活积累,同时又给它一种新的生活容貌。”[1]
这部号称十年磨一剑的兄弟又让我们看到了怎样“一种新的生活容貌”呢?它又给了我们怎样的阅读感受呢?
看完兄弟后,我觉得它给我带来了阅读的愉悦。老实说,这样的愉悦感很少有哪个当代作家能给我。总体感觉兄弟是成熟的。十年的积淀,固然看出了变化。兄弟不仅在内容上涵盖了以往的作品:活着的叙事规模,许三观卖血记人物的塑造,在苦难的历史背景下人物的精神,分解残酷(现实一种一九八六),孩子的视角(在细雨中呼喊)。在语言风格上,兄弟完全使用了平实的语言,而不是以往那种超越常规的先锋语言。而且,一如既往的感人和震撼都还有。甚至,余华还特别显示了自己的幽默搞笑能力。
然而,兄弟在更大程度上模糊了世界的真相。据说,余华立志要“正面强攻”我们的时代,但结果却是,过去40年中国人百感交集的复杂经验被余华的“强度叙说”分解得支离破碎。
对丑陋与残暴的“强度叙说”
众所周知,余华是以先锋作家的姿态登上文坛的,其早期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丑陋与残暴的描述。余华对此似乎有种变态似的酷爱,一旦写到粪便、蛆虫、鲜血、尸体这类一般人感到恶心讨厌的东西时,他就像换了个人,津津乐道,玩味不息。他不仅善于发觉丑陋和恶心,还善于夸大其词。他自己坦言:“暴力因为其形式充满激情,它的力量源自于人内心的渴望,所以它使我心醉神迷。”[2]余华不是一般意义上描写暴力,而是几近全裸、不加伪饰、充满血腥和残暴地描写。但从在细雨中呼喊开始,余华对人性的表现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他开始了对正常人性的客观描写,使作品增添了人文关怀的色彩。在兄弟中,我们同样看到了温暖的一面:兄弟间同年时美好的回忆,对纯真友谊的令人心碎的描写,对顽强生命力和真诚的爱情的肯定等。然而,无论何时,余华从来不会放弃对丑陋与残暴的描写,这是余华的优势也是他的创作兴奋点。
在描写宋凡平死的那一段,11个红袖章轮番打他。在这个过程中,不外“刺刀一样的锋利的折断的木棍”“又踩又踢又蹬”“呼呼流血”“一动不动”的反复运用,打得惊心动魄,打得人心惊肉跳。他们不像在打人,像在打一只老鼠。一只早该大死的老鼠,但作者就是不让它死,让它一次一次活过来,一次一次讨打,一次一次为它创造机会挨打,才把它打死。宋凡平死后,余华用心良苦地为他精心准备了一口不够长的棺材。于是耸人听闻的情节出现了:因为尸体太长装不进棺材,就必须把小腿砸断,砸断后在弯过去然后就开始砸,先用砖头砸,砸碎了几块砖,不行,再改用菜刀的刀背,砸出了沉闷声,砸出了骨头断裂的响声,砸得那棺材里到处是骨头,砖头的碎片。总算砸开了膝盖,砸断了小腿,于是,将两条断了的小腿搁在大腿上。如果说宋凡平生前被打那幕多少还反映了一些文革的影子,他死后这段则能反映什么呢?我们感受到的只是余华对残暴强烈的个人偏好,以及别出心裁匪夷所思的想像。就连一贯褒奖余华的北大教授张颐武也认为:“早年,余华在现实一种中写到的狗舔主人脚使主人开怀大笑而死的那种爆炸似的想像力已经丧失,在那里,你还可以感觉到余... -->>
内容提要:本文立足于文本,从时代背景、表现方式等方面着力讨论了余华的最新力作兄弟中存在“强度叙说”的悖论,导致反映时代失真,揭示主题的表现手法不当等问题。
关键词:时代背景人性丑陋与残暴强度叙说
自许三观卖血记之后,10年的时间中,除了在报刊杂志上散见的随笔,余华没有新的长篇问世。余华不写小说了吗?还是因为他的标尺树得太高,以致读者对他的期待也太高?
兄弟的出现回答了这个疑问。不是不写,而是没有找到最佳途径。据说,兄弟不仅使他恢复了长篇创作的最佳状态,而且让他发现了自己新的才华。余华说“写作不是一种生活,而是一种发现,它通过一个什么事情,调动过去的生活积累,同时又给它一种新的生活容貌。”[1]
这部号称十年磨一剑的兄弟又让我们看到了怎样“一种新的生活容貌”呢?它又给了我们怎样的阅读感受呢?
看完兄弟后,我觉得它给我带来了阅读的愉悦。老实说,这样的愉悦感很少有哪个当代作家能给我。总体感觉兄弟是成熟的。十年的积淀,固然看出了变化。兄弟不仅在内容上涵盖了以往的作品:活着的叙事规模,许三观卖血记人物的塑造,在苦难的历史背景下人物的精神,分解残酷(现实一种一九八六),孩子的视角(在细雨中呼喊)。在语言风格上,兄弟完全使用了平实的语言,而不是以往那种超越常规的先锋语言。而且,一如既往的感人和震撼都还有。甚至,余华还特别显示了自己的幽默搞笑能力。
然而,兄弟在更大程度上模糊了世界的真相。据说,余华立志要“正面强攻”我们的时代,但结果却是,过去40年中国人百感交集的复杂经验被余华的“强度叙说”分解得支离破碎。
对丑陋与残暴的“强度叙说”
众所周知,余华是以先锋作家的姿态登上文坛的,其早期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丑陋与残暴的描述。余华对此似乎有种变态似的酷爱,一旦写到粪便、蛆虫、鲜血、尸体这类一般人感到恶心讨厌的东西时,他就像换了个人,津津乐道,玩味不息。他不仅善于发觉丑陋和恶心,还善于夸大其词。他自己坦言:“暴力因为其形式充满激情,它的力量源自于人内心的渴望,所以它使我心醉神迷。”[2]余华不是一般意义上描写暴力,而是几近全裸、不加伪饰、充满血腥和残暴地描写。但从在细雨中呼喊开始,余华对人性的表现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他开始了对正常人性的客观描写,使作品增添了人文关怀的色彩。在兄弟中,我们同样看到了温暖的一面:兄弟间同年时美好的回忆,对纯真友谊的令人心碎的描写,对顽强生命力和真诚的爱情的肯定等。然而,无论何时,余华从来不会放弃对丑陋与残暴的描写,这是余华的优势也是他的创作兴奋点。
在描写宋凡平死的那一段,11个红袖章轮番打他。在这个过程中,不外“刺刀一样的锋利的折断的木棍”“又踩又踢又蹬”“呼呼流血”“一动不动”的反复运用,打得惊心动魄,打得人心惊肉跳。他们不像在打人,像在打一只老鼠。一只早该大死的老鼠,但作者就是不让它死,让它一次一次活过来,一次一次讨打,一次一次为它创造机会挨打,才把它打死。宋凡平死后,余华用心良苦地为他精心准备了一口不够长的棺材。于是耸人听闻的情节出现了:因为尸体太长装不进棺材,就必须把小腿砸断,砸断后在弯过去然后就开始砸,先用砖头砸,砸碎了几块砖,不行,再改用菜刀的刀背,砸出了沉闷声,砸出了骨头断裂的响声,砸得那棺材里到处是骨头,砖头的碎片。总算砸开了膝盖,砸断了小腿,于是,将两条断了的小腿搁在大腿上。如果说宋凡平生前被打那幕多少还反映了一些文革的影子,他死后这段则能反映什么呢?我们感受到的只是余华对残暴强烈的个人偏好,以及别出心裁匪夷所思的想像。就连一贯褒奖余华的北大教授张颐武也认为:“早年,余华在现实一种中写到的狗舔主人脚使主人开怀大笑而死的那种爆炸似的想像力已经丧失,在那里,你还可以感觉到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