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致死 (1/2)
800小说网 qlh04.com,赤粿粿的真理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二十世纪初以降,学者名流的自杀事件一度成为舆论界热门话题。无论是王国维、老舍、顾城、海子等学者,阮玲玉、翁美玲等艺人,还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的艺人张国荣和最近的诗人余地、博导余虹,他们的极端弃世方式,都曾在我们叹惜和怀念之余,作过深深思考:是什么令到这些有卓越贡献的名流走上了不归路?
农民工为了讨薪,想到了自杀;少男少女情场失意,想到了自杀;那些满腹经纶、饱读诗书的博士、博士后、博士生导师又有什么样转不过的弯,竟也想到走向自杀的绝境?这些自杀事件,有些是作秀,有些是血的事实。农民工自杀,只是一种曲线表达话语的方式,很多让人劝回了,因为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但那些知识分子呢?没有抗争也没有谈判,生命刹那间就如风消逝了。也许他们内心也曾经做过了很长时间的挣扎,但我们不曾看到。
有人盛赞堂吉诃德大战风车的勇气,我不以为然。一个脑子里面充满着假想敌的人,不是最可悲的吗?我们连敌人在哪里都不知道,却整天想着要战斗,在虚空的环境里自我消耗着精力。自杀者往往陷入这种困境,他要为证明自己的决心,以生命告慰自己的学术和灵魂。一如古人铸剑,往往最后纵身跳入练剑炉中,借血与火之力增加作品的纯度。
自杀是个体对待生命最极端的方式。就个体的语境说,生与死是一切物种最重要的两件事。前者宣布物种的存在,带动了其他非生物性的出现;后者则让存在统统归零。在这个哲学范畴,对生与死展开的发问是唯一的真命题,其他关于尊严、爱情、道德、自由一类形而上学问题的讨论,都是伪命题。离开存在物而论存在的意义,不是很虚幻的吗?所以,一切以那些名义采取的自杀行为,都是廉价的、毫无意义的。生命无法承受如此的轻率。
我们对社会精英的自杀行为感到极大程度的震惊。作为社会财富的一部分,他们的陨落、凋谢,对全人类无疑都是无法估量的损失。他们对待生命的粗暴方式,除了给后人一片唏嘘、遗憾、惋惜之外,似乎没有更大的触动,自杀的人还是前赴后继。这些人都处于上流社会,拥有财富和名誉,并具有相当大的话语权。可以说,他们的活着,比一般的人都更有意义和更有质量。但生命的质量却与对待生命的态度毫不相关,让观者感到彷徨。
古代学者皆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的追求信条,以“立德、立功、立言”为自身价值取向,那些越过某些环节而直达末端的步伐跨越式前进,或者前路崎岖,命途多舛,会不会就是许多悲剧的因缘?对那些曾经给过我们信仰光辉的学者,当他们信仰开始衰竭,生命价值陷入真空时,是不是就是生与死开始迷离的状态?当精神之火熄灭,我们不禁惊呼,还有什么信仰可以永恒?
也许学术没有那么丰富,研究没有那么深入,或者人就不会那么固执。学者用尽毕生精力追求生命中的理想,却往往在事业巅峰时陷入歧途:灵魂找不到出路,思想找不到出路,信仰找不到出路。那不是愧对了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吗?在丰富涵养的学术领地成长起来的学者,又在同一块地方枯萎、倒下。诗人自杀,也许死于思维混乱;学者自杀,引以为傲的学术恰恰就是致命的原因。
>
二十世纪初以降,学者名流的自杀事件一度成为舆论界热门话题。无论是王国维、老舍、顾城、海子等学者,阮玲玉、翁美玲等艺人,还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的艺人张国荣和最近的诗人余地、博导余虹,他们的极端弃世方式,都曾在我们叹惜和怀念之余,作过深深思考:是什么令到这些有卓越贡献的名流走上了不归路?
农民工为了讨薪,想到了自杀;少男少女情场失意,想到了自杀;那些满腹经纶、饱读诗书的博士、博士后、博士生导师又有什么样转不过的弯,竟也想到走向自杀的绝境?这些自杀事件,有些是作秀,有些是血的事实。农民工自杀,只是一种曲线表达话语的方式,很多让人劝回了,因为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但那些知识分子呢?没有抗争也没有谈判,生命刹那间就如风消逝了。也许他们内心也曾经做过了很长时间的挣扎,但我们不曾看到。
有人盛赞堂吉诃德大战风车的勇气,我不以为然。一个脑子里面充满着假想敌的人,不是最可悲的吗?我们连敌人在哪里都不知道,却整天想着要战斗,在虚空的环境里自我消耗着精力。自杀者往往陷入这种困境,他要为证明自己的决心,以生命告慰自己的学术和灵魂。一如古人铸剑,往往最后纵身跳入练剑炉中,借血与火之力增加作品的纯度。
自杀是个体对待生命最极端的方式。就个体的语境说,生与死是一切物种最重要的两件事。前者宣布物种的存在,带动了其他非生物性的出现;后者则让存在统统归零。在这个哲学范畴,对生与死展开的发问是唯一的真命题,其他关于尊严、爱情、道德、自由一类形而上学问题的讨论,都是伪命题。离开存在物而论存在的意义,不是很虚幻的吗?所以,一切以那些名义采取的自杀行为,都是廉价的、毫无意义的。生命无法承受如此的轻率。
我们对社会精英的自杀行为感到极大程度的震惊。作为社会财富的一部分,他们的陨落、凋谢,对全人类无疑都是无法估量的损失。他们对待生命的粗暴方式,除了给后人一片唏嘘、遗憾、惋惜之外,似乎没有更大的触动,自杀的人还是前赴后继。这些人都处于上流社会,拥有财富和名誉,并具有相当大的话语权。可以说,他们的活着,比一般的人都更有意义和更有质量。但生命的质量却与对待生命的态度毫不相关,让观者感到彷徨。
古代学者皆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的追求信条,以“立德、立功、立言”为自身价值取向,那些越过某些环节而直达末端的步伐跨越式前进,或者前路崎岖,命途多舛,会不会就是许多悲剧的因缘?对那些曾经给过我们信仰光辉的学者,当他们信仰开始衰竭,生命价值陷入真空时,是不是就是生与死开始迷离的状态?当精神之火熄灭,我们不禁惊呼,还有什么信仰可以永恒?
也许学术没有那么丰富,研究没有那么深入,或者人就不会那么固执。学者用尽毕生精力追求生命中的理想,却往往在事业巅峰时陷入歧途:灵魂找不到出路,思想找不到出路,信仰找不到出路。那不是愧对了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吗?在丰富涵养的学术领地成长起来的学者,又在同一块地方枯萎、倒下。诗人自杀,也许死于思维混乱;学者自杀,引以为傲的学术恰恰就是致命的原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