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幸福感
800小说网 qlh04.com,赤粿粿的真理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幸福感是一种不能量化但能触摸到的感觉。通过心灵的尺度,我们能清晰地触摸到幸福的形状。幸福的本质,是清楚自己的需要和知道如何去实现。真正为自己内心需要进行努力的时候,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幸福的过程。幸福不是换来的,不像某些人认为那样,必须辛辛苦苦为了一个目标拼死拼活才能得到。如果是那样,我们会发现,经历了痛苦的过程,得到的往往只是世俗眼光里的需要,而非我们自身的、心灵的需要。
在感情上,有人欣赏“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在幸福上呢?这样的想法近于幼稚,这样的人生缺乏意义。幸福之于过程,才是永恒的幸福;幸福之于目标,只能算暂时的幸福。时间是检验幸福的唯一标准。
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说到,中国的老太太在地府碰到美国的老太太,对她说:“我辛辛苦苦工作30年,赚了钱买了房子,谁知只住了三天就死了。”美国老太太则说:“我花30年分期付款买了一套房子,死前的三天终于还清了欠款。”故事表象告诉我们的是不同文化下的两种生活方式,这在个人选择上、在社会条件下无可厚非。但当中折射出来的本质意义:究竟谁的幸福感强一点,也许明眼人很快就能看出来。
一个人之所以空虚,之所以碌碌无为,之所以痛不欲生,只因为无法抓住幸福的根。现在的我埋怨过去的我,未来的我又埋怨现在的我。缺乏支撑生活的内核,岁月便在这种自责与检讨中蹉跎着。有一则以西方宗教为背景的故事,讨论“人怎样活着才不后悔”故事给我们的答案,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从中赚钱谋生”从这句话中,我们或许能判断出人为什么会觉得不快乐。幸福的根是什么?就是使自己不后悔。这个无悔不是“无知者无畏”那种无悔,而是彻底理解幸福的本质的那种通达。
提到幸福,我们就要说到痛苦。因为幸福与痛苦是对立的,知道如何避免痛苦,则幸福不请自来。佛家说,人生有八苦:除了生,老,病,死等人人必经之苦外,憎相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还有忧、愁、怨、憎、悲伤(五蕴)之苦。痛苦与烦恼是孪生姐妹,同时存在的。如果说痛苦某种程度说是与生俱来的,那么烦恼完全是自寻的、咎由自取的。为什么呢?只缘身在此山中,难以拨开云雾看清天。如何解决呢?论语给出了答案。“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除了“四绝”可供参照外,道德经也给了我们“四不”的启示: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有了这些圣人之言作为参考背景,我们就可以充分认识烦恼的根源,也就容易设法杜绝。有句话叫“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烦恼多是自我为中心所致。按照圣人论断,做到不自以为是、不固执己见、不妄自菲薄,也没有一元论(凡事只有一种可能)、宿命论(凡事皆有必然),更没有看问题像看镜子那样“眼里只有自己”则一切烦恼可迎刃而解。
当别人有车子、票子、房子、妻子、儿子等数子并存,我们发觉自己可能只有寥寥两样。但我们并不觉得输于他们,也不因要赶上他们而多花精力在此,更不用牺牲任何东西试图换取。那么,可以确信,这就是幸福的感觉。当我们不将参照物错当成追逐物,则我们的生活将会少一半的烦恼;当我们的情绪不为外界所动,则幸福已经来临。幸福的感觉是一种心灵的宁静,无压迫感、罪恶感、愧疚感、遗憾感、悲观感,而有轻松感、成就感、自信感、满足感、乐观感。
为什么那么多人,一生中享尽荣华富贵,最后还是选择了淡出众星捧月的圈子,回归平静安详的生活?其实这太正常了,绚烂开放过后就是凋零,融融燃烧过后便是湮灭,这本是自然之理。幸福,当然来自顺应自然。有一个故事说到,一个人拉着许多货物来到一片水泽停下歇凉,旁边一个钓鱼者问他:“你辛辛苦苦在干嘛呢?”那个人回答道:“我要卖掉这些货,赚更多的钱,等以后老了有闲暇下下棋、钓钓鱼。”钓鱼者一听,哈哈大笑道:“你要辛辛苦苦才能达到的生活,我现在已经在享受了。”这也许只是一个笑话,但人生是不是真的要绕很多圈才能找到所谓的幸福?这或许是我们最要深思的地方。幸福也许像海边的贝壳那样俯拾可得,但却很多人假装看不见,很自然与之无缘。
幸福与拥有无关,但与价值观有关。亿万富翁为什么不能比百万富翁感到幸福呢?因为亿万富翁关注的是赚一块钱得花自己多少时间,而百万富翁关注的是一块钱能帮一个人做些什么。于是亿万富翁觉得时间总是不够用,钱却增加不快;百万富翁觉得钱好像越花越多,时间越来越觉得充实。
幸福只是一种自我说服的过程。有幸福感的人通常善于为自己找到不后悔的理由。他懂得处理家庭与事业之间的矛盾,而不因为没时间回家觉得愧对家人;他总能找到廉价的旅游线路,而不因为长期不能升迁而烦恼。总在想着“生活在别处”的人,那么他的幸福往往也会在别处。今天,你说服了自己没有?
幸福感是一种不能量化但能触摸到的感觉。通过心灵的尺度,我们能清晰地触摸到幸福的形状。幸福的本质,是清楚自己的需要和知道如何去实现。真正为自己内心需要进行努力的时候,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幸福的过程。幸福不是换来的,不像某些人认为那样,必须辛辛苦苦为了一个目标拼死拼活才能得到。如果是那样,我们会发现,经历了痛苦的过程,得到的往往只是世俗眼光里的需要,而非我们自身的、心灵的需要。
在感情上,有人欣赏“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在幸福上呢?这样的想法近于幼稚,这样的人生缺乏意义。幸福之于过程,才是永恒的幸福;幸福之于目标,只能算暂时的幸福。时间是检验幸福的唯一标准。
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说到,中国的老太太在地府碰到美国的老太太,对她说:“我辛辛苦苦工作30年,赚了钱买了房子,谁知只住了三天就死了。”美国老太太则说:“我花30年分期付款买了一套房子,死前的三天终于还清了欠款。”故事表象告诉我们的是不同文化下的两种生活方式,这在个人选择上、在社会条件下无可厚非。但当中折射出来的本质意义:究竟谁的幸福感强一点,也许明眼人很快就能看出来。
一个人之所以空虚,之所以碌碌无为,之所以痛不欲生,只因为无法抓住幸福的根。现在的我埋怨过去的我,未来的我又埋怨现在的我。缺乏支撑生活的内核,岁月便在这种自责与检讨中蹉跎着。有一则以西方宗教为背景的故事,讨论“人怎样活着才不后悔”故事给我们的答案,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从中赚钱谋生”从这句话中,我们或许能判断出人为什么会觉得不快乐。幸福的根是什么?就是使自己不后悔。这个无悔不是“无知者无畏”那种无悔,而是彻底理解幸福的本质的那种通达。
提到幸福,我们就要说到痛苦。因为幸福与痛苦是对立的,知道如何避免痛苦,则幸福不请自来。佛家说,人生有八苦:除了生,老,病,死等人人必经之苦外,憎相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还有忧、愁、怨、憎、悲伤(五蕴)之苦。痛苦与烦恼是孪生姐妹,同时存在的。如果说痛苦某种程度说是与生俱来的,那么烦恼完全是自寻的、咎由自取的。为什么呢?只缘身在此山中,难以拨开云雾看清天。如何解决呢?论语给出了答案。“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除了“四绝”可供参照外,道德经也给了我们“四不”的启示: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有了这些圣人之言作为参考背景,我们就可以充分认识烦恼的根源,也就容易设法杜绝。有句话叫“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烦恼多是自我为中心所致。按照圣人论断,做到不自以为是、不固执己见、不妄自菲薄,也没有一元论(凡事只有一种可能)、宿命论(凡事皆有必然),更没有看问题像看镜子那样“眼里只有自己”则一切烦恼可迎刃而解。
当别人有车子、票子、房子、妻子、儿子等数子并存,我们发觉自己可能只有寥寥两样。但我们并不觉得输于他们,也不因要赶上他们而多花精力在此,更不用牺牲任何东西试图换取。那么,可以确信,这就是幸福的感觉。当我们不将参照物错当成追逐物,则我们的生活将会少一半的烦恼;当我们的情绪不为外界所动,则幸福已经来临。幸福的感觉是一种心灵的宁静,无压迫感、罪恶感、愧疚感、遗憾感、悲观感,而有轻松感、成就感、自信感、满足感、乐观感。
为什么那么多人,一生中享尽荣华富贵,最后还是选择了淡出众星捧月的圈子,回归平静安详的生活?其实这太正常了,绚烂开放过后就是凋零,融融燃烧过后便是湮灭,这本是自然之理。幸福,当然来自顺应自然。有一个故事说到,一个人拉着许多货物来到一片水泽停下歇凉,旁边一个钓鱼者问他:“你辛辛苦苦在干嘛呢?”那个人回答道:“我要卖掉这些货,赚更多的钱,等以后老了有闲暇下下棋、钓钓鱼。”钓鱼者一听,哈哈大笑道:“你要辛辛苦苦才能达到的生活,我现在已经在享受了。”这也许只是一个笑话,但人生是不是真的要绕很多圈才能找到所谓的幸福?这或许是我们最要深思的地方。幸福也许像海边的贝壳那样俯拾可得,但却很多人假装看不见,很自然与之无缘。
幸福与拥有无关,但与价值观有关。亿万富翁为什么不能比百万富翁感到幸福呢?因为亿万富翁关注的是赚一块钱得花自己多少时间,而百万富翁关注的是一块钱能帮一个人做些什么。于是亿万富翁觉得时间总是不够用,钱却增加不快;百万富翁觉得钱好像越花越多,时间越来越觉得充实。
幸福只是一种自我说服的过程。有幸福感的人通常善于为自己找到不后悔的理由。他懂得处理家庭与事业之间的矛盾,而不因为没时间回家觉得愧对家人;他总能找到廉价的旅游线路,而不因为长期不能升迁而烦恼。总在想着“生活在别处”的人,那么他的幸福往往也会在别处。今天,你说服了自己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