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后小说网 www.qlh04.com,大明国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老官僚夏原吉滑不留手,说了一圈车轱辘废话。
好像说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
“既如此……”朱高炽也不好强逼户部尚书表态,转而看向了旁边的道衍,说道:“道衍大师怎么看?”
道衍笑着说道:“姜圣既然提及此事,显然已经胸有成竹,定然是不同于什么《商君书》《资治通鉴》之类的道理,殿下何必多此一问呢?且慢慢听下去便是了,倒也不必如此心急。”
朱高炽只觉得道衍和夏原吉这两人今日的态度有些奇怪,倒也没有继续细想下去。
不再思考身旁两人的事情,朱高炽却是顺着姜星火的那句话,继续想了下去。
什么是封建国家管理?道衍给出的答案是,姜星火讲的内容一定是跟《商君书》《资治通鉴》不一样。
什么是管理封建国家的人?谁在管理封建国家?
对于这个问题,朱高炽却很容易就得出了结论。
——官吏。
文官和小吏,在实际上管理着这个封建国家。
而姜星火作为引子的小故事,也无疑印证了朱高炽所猜度的答案。
姜星火想说的一定是,正是因为官员作为管理封建国家的人,在一开始踏入科举的目的动机就不纯,就是奔着升官发财耍威风滥用权力去的,所以才会让封建国家难以管理。
嗯,一定是这样,朱高炽心里默默想道。
——————
光秃秃的新歪脖子树下。
姜星火看着几人,面带笑意的说道:“在讲解第二个问题,‘谁是管理封建国家的人’的时候,我先要讲清楚第一个问题,也就是‘什么是封建国家管理’。”
“——什么是封建国家管理?自上古时代有封建国家这个概念以来,封建国家管理的本质是什么?”
朱高煦今天的表现欲望非常强烈。
这种在父皇面前强烈的表现欲,大致跟姜星火前世当大学讲师的时候,看到年轻的大学生们在球场里打球,而旁边站个黑丝妹妹时的表现欲差不多。
“俺也听了姜先生这么多节课了。”朱高煦连声道:“俺觉得封建国家管理,首先第一个便是,封建国家才是统治、率领、管理全国各种封建势力的最大势力。”
姜星火皱了皱眉头,很想纠正一下,‘首先’和‘第一个’并不能一起用,但最后还是忍住了,朱高煦正在兴头上,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朱高煦继续吐沫星子横飞:“俺还觉得,其次便是封建国家管理,应该还包括对封建国家经济、文化的控制。封建国家管理不仅是统治者对老百姓和其他势力的管理,也是对方方面面,有形的、无形的事情的管理。”
此言一出,朱棣倒是真的有点对二儿子刮目相看。
这才被姜先生调教了几个月,便跟变了个人似地,不仅脾气肉眼可见地没那么暴躁了,而且竟然还能在短时间思考问题后,给出一个听起来还挺完整的答案。
最起码,有首先有其次,条理清晰,内容靠谱。
想到这里,朱棣竟是颇有些老怀大慰的感觉,他看向姜星火的眼神里,也带了一丝感激。
朱棣心中想道:“朕本来以为这傻小子没救了,没想到经过姜先生的教导,竟然真的产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姜先生的能力,真是让人觉得神秘莫测,不仅能预知未来、学识渊博,而且教书育人也不差,让朕联想到了那因材施教的孔夫子。”
朱棣的心思略微有些复杂,孔圣人,姜圣人,姜星火若是出狱后,恐怕以他的能耐,光靠一张嘴、一根笔,就能把大明的思维界搅得天翻地覆罢。
不过这样对朱棣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毕竟,论刀把子,这个世界上还没有人比朱棣的刀把子更硬。
但是论笔杆子,朱棣的笔杆子恐怕跟他的刀把子比起来就差的太多了.就连学识最渊博,最能蛊惑人心的道衍,都不敢跟儒家正面说道说道,以前只能写点驳斥程朱这样死人的文章来聊以自慰。
真正的勇士,需要直面儒家这个庞然大物,需要顶住万人唾弃,需要承受无与伦比的心理压力。
与儒家开战,攻讦、诋毁、谩骂.除非一个人能够完全没有任何社会关系,不在意任何人的看法,方能抗住这种恐怖的压力。
而朱棣觉得,姜星火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心怀苍生之志,能做挽天之举。
且不说朱棣心思如何转动,朱高煦这边却是滔滔不绝了起来。
“所以俺觉得封建国家管理,就得需要封建国家拥有绝对权威,而且必须具有严格的管理法律和明确的规范。”
“如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那这封建国家管理将很难长久维持下去,俺觉得应该施加严刑峻法,任何官吏想违反封建国家管理的法律都将受到严厉惩罚.这样,就不会出现三儿子那样的贪官污吏了。”
“扒皮萱草哪够?要俺说,得恢复商纣王的炮烙(即在铜柱上涂油,下加炭使热,令有罪之人行其上,辄坠炭中烧死)、虿盆(指将人剥干净,涂上引诱毒蛇的草药,扔下坑中,喂毒蛇)!”
姜星火:“……”
郑和:“……”
朱棣:“……”
朱棣看了一眼自家老二,不由地心头感叹,真狠啊,比自己诛十族玩得都花。
“你说的这些也不是没有道理。”姜星火开口道:“好了,言归正传,封建国家管理,从字面上来理解确实可以理解封建国家对各种事情的管理,但是,在讲课的情况下,其实我们并不需要去深切关注这些,而是要对其进行本质分析。”
姜星火郑重问道:“想要探究封建国家管理,先要探究封建国家,请问,封建国家建立的过程是什么?直接说出你们的第一反应,不要思考,不要犹豫。”
“兵强马壮者欲王之!”
朱棣和朱高煦几乎同时说出了这句话。
>
老官僚夏原吉滑不留手,说了一圈车轱辘废话。
好像说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
“既如此……”朱高炽也不好强逼户部尚书表态,转而看向了旁边的道衍,说道:“道衍大师怎么看?”
道衍笑着说道:“姜圣既然提及此事,显然已经胸有成竹,定然是不同于什么《商君书》《资治通鉴》之类的道理,殿下何必多此一问呢?且慢慢听下去便是了,倒也不必如此心急。”
朱高炽只觉得道衍和夏原吉这两人今日的态度有些奇怪,倒也没有继续细想下去。
不再思考身旁两人的事情,朱高炽却是顺着姜星火的那句话,继续想了下去。
什么是封建国家管理?道衍给出的答案是,姜星火讲的内容一定是跟《商君书》《资治通鉴》不一样。
什么是管理封建国家的人?谁在管理封建国家?
对于这个问题,朱高炽却很容易就得出了结论。
——官吏。
文官和小吏,在实际上管理着这个封建国家。
而姜星火作为引子的小故事,也无疑印证了朱高炽所猜度的答案。
姜星火想说的一定是,正是因为官员作为管理封建国家的人,在一开始踏入科举的目的动机就不纯,就是奔着升官发财耍威风滥用权力去的,所以才会让封建国家难以管理。
嗯,一定是这样,朱高炽心里默默想道。
——————
光秃秃的新歪脖子树下。
姜星火看着几人,面带笑意的说道:“在讲解第二个问题,‘谁是管理封建国家的人’的时候,我先要讲清楚第一个问题,也就是‘什么是封建国家管理’。”
“——什么是封建国家管理?自上古时代有封建国家这个概念以来,封建国家管理的本质是什么?”
朱高煦今天的表现欲望非常强烈。
这种在父皇面前强烈的表现欲,大致跟姜星火前世当大学讲师的时候,看到年轻的大学生们在球场里打球,而旁边站个黑丝妹妹时的表现欲差不多。
“俺也听了姜先生这么多节课了。”朱高煦连声道:“俺觉得封建国家管理,首先第一个便是,封建国家才是统治、率领、管理全国各种封建势力的最大势力。”
姜星火皱了皱眉头,很想纠正一下,‘首先’和‘第一个’并不能一起用,但最后还是忍住了,朱高煦正在兴头上,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朱高煦继续吐沫星子横飞:“俺还觉得,其次便是封建国家管理,应该还包括对封建国家经济、文化的控制。封建国家管理不仅是统治者对老百姓和其他势力的管理,也是对方方面面,有形的、无形的事情的管理。”
此言一出,朱棣倒是真的有点对二儿子刮目相看。
这才被姜先生调教了几个月,便跟变了个人似地,不仅脾气肉眼可见地没那么暴躁了,而且竟然还能在短时间思考问题后,给出一个听起来还挺完整的答案。
最起码,有首先有其次,条理清晰,内容靠谱。
想到这里,朱棣竟是颇有些老怀大慰的感觉,他看向姜星火的眼神里,也带了一丝感激。
朱棣心中想道:“朕本来以为这傻小子没救了,没想到经过姜先生的教导,竟然真的产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姜先生的能力,真是让人觉得神秘莫测,不仅能预知未来、学识渊博,而且教书育人也不差,让朕联想到了那因材施教的孔夫子。”
朱棣的心思略微有些复杂,孔圣人,姜圣人,姜星火若是出狱后,恐怕以他的能耐,光靠一张嘴、一根笔,就能把大明的思维界搅得天翻地覆罢。
不过这样对朱棣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毕竟,论刀把子,这个世界上还没有人比朱棣的刀把子更硬。
但是论笔杆子,朱棣的笔杆子恐怕跟他的刀把子比起来就差的太多了.就连学识最渊博,最能蛊惑人心的道衍,都不敢跟儒家正面说道说道,以前只能写点驳斥程朱这样死人的文章来聊以自慰。
真正的勇士,需要直面儒家这个庞然大物,需要顶住万人唾弃,需要承受无与伦比的心理压力。
与儒家开战,攻讦、诋毁、谩骂.除非一个人能够完全没有任何社会关系,不在意任何人的看法,方能抗住这种恐怖的压力。
而朱棣觉得,姜星火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心怀苍生之志,能做挽天之举。
且不说朱棣心思如何转动,朱高煦这边却是滔滔不绝了起来。
“所以俺觉得封建国家管理,就得需要封建国家拥有绝对权威,而且必须具有严格的管理法律和明确的规范。”
“如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那这封建国家管理将很难长久维持下去,俺觉得应该施加严刑峻法,任何官吏想违反封建国家管理的法律都将受到严厉惩罚.这样,就不会出现三儿子那样的贪官污吏了。”
“扒皮萱草哪够?要俺说,得恢复商纣王的炮烙(即在铜柱上涂油,下加炭使热,令有罪之人行其上,辄坠炭中烧死)、虿盆(指将人剥干净,涂上引诱毒蛇的草药,扔下坑中,喂毒蛇)!”
姜星火:“……”
郑和:“……”
朱棣:“……”
朱棣看了一眼自家老二,不由地心头感叹,真狠啊,比自己诛十族玩得都花。
“你说的这些也不是没有道理。”姜星火开口道:“好了,言归正传,封建国家管理,从字面上来理解确实可以理解封建国家对各种事情的管理,但是,在讲课的情况下,其实我们并不需要去深切关注这些,而是要对其进行本质分析。”
姜星火郑重问道:“想要探究封建国家管理,先要探究封建国家,请问,封建国家建立的过程是什么?直接说出你们的第一反应,不要思考,不要犹豫。”
“兵强马壮者欲王之!”
朱棣和朱高煦几乎同时说出了这句话。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