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后小说网 www.qlh04.com,程雪羽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房间里见不得一点灰尘。如今不同了,有一次女儿消化不良,吃药后拉了粑粑,她用小棍挑着看是不是病愈了。她看还要拉着他看,他说恶心。她就说他不喜欢女儿。她说自己房间里洋溢着母亲的辉煌,却渐渐的疏远了自己的母亲,回娘家的次数越来越少。女儿见不得陌生环境,到姥姥家就哭,她哄着:“莞儿不哭,咱们回家,离开姥姥家呵!”
她成了娘家的客了。
她苛刻的过日子,尤其是对自己。她对他说:“咱受点屈没啥,不能让我的莞尔受一点委屈。”女儿是她的太阳,他成了她的月亮。谁要说女儿一点好,她会十二分的对人好,像对待恩人一样。
女儿长到了三岁,他们又有了儿子。她就愈发只有孩子了。他有些嫉妒,说孩子不能娇惯的,这样难成材。她振振有辞的说:“咱们苦一点,也让孩子幸福一点。今天的苦,明天会有回报的。”
家里有孩子总是闹的,有时他心烦出去玩,夜深了还没回家,她会出去找,怕他出事。他开始在村建筑队做小工,比较累,她心疼。晚上回来给他跟孩子做点好吃的,自己却总是对付性的吃一点。晚上儿女睡了,她给他垂肩揉背,烧水泡脚。
她与他一对平凡夫妻,免不了勺头碰到锅沿叮当几句,但也不红脸,只是说说就算了。她觉得夫妻吵架只是让外人看笑话,她才不让别人看笑话——说他怕老婆。当然也有那么一次例外,是因为他工作事情,她固执的让他换活,不让他做建筑队的小工。
那一次他所在的建筑队在临村盖房,上楼板时一小工人被吊起的楼板砸死了。声讯传到村里,村人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慌忙告诉她了。她正在灶上刷锅洗碗,当即堆萎在地上站不起来。腿能站了,抬腿便向工地上跑,一路上腿抽了几次筋,摔了数个跟头。跌跌撞撞跑到工地,看到他跟在人后忙着善后,泪水决堤般的涌出。
他问她:“咋了?我没事。”
她看着他说:“没怎么。”泪水不停地扑簌簌落。
他把搭在肩上的毛巾给她擦脸,说:“回去吧。别哭,人会笑话的。”
晚上回家后,她坚决的让他换工作,他倔强说不换。其实,乡下除了建筑队那年月那有什么活可干,孩子还在读书需要钱。那次她又哭又闹。从此,她不敢听哪里出事,心惊肉跳的害怕,他每天出门上工时都要数次叮嘱。后来,她托娘家的一个亲戚在乡镇工厂给他找了一个轻巧、没甚危险的活,才放心心来。
孩子慢慢长大了,都很出息,考上大学吃了“国粮”他们也老了。
他喜欢喝两盅,年轻时有点酒量。她不让他喝说对身体不好。孩子们回来时对她说喝一二两也可以,可以促使血液循环。酒瓶她把持着,只给他倒两小杯,一两半左右,多一点都不给。她有时对他说:“孩子们都有出息了,咱们要好好保重自己。这个世上只有你想着我了,也只有我想着你。咱们要好好的,多活几年,补补年轻时受的苦!”
她总是不嫌麻烦、精神头十足的给他做一些稀罕饭吃着顺心。在没有事的时候,她总喜欢絮絮叨叨说些年轻时的事,他们的第一次相亲,第二次见面,讲讲儿女。他躺在躺椅上,泡上一壶茶,静静地听,不时啜饮一口,时不时插上一言半语。
他们过的平淡而知足。
他在六十一岁的时候因病去世。出殡前一天晚上,她让儿女都睡去独自守在他的陵前,儿女都劝她,她平静地说:“今天我还能隔着一层板看到他,明天看到的就是一堆黄土,让我再守你爹一夜。”
出完殡,儿女们都劝她跟他们去都市,她非常坚决的拒绝了。她说:“哪儿也不去,那里都是别人的家,只有这里是我的家,你爹伴着我呢。我这一辈子没离开过他,他也没离开过我。若我走远了,他孤零零的一个人,没人陪他说话儿。过节过日我要给他送钱花。”
儿女只好两头跑,给她寄钱让她买吃的,但她却愈来愈消瘦。儿女们觉得她是怕花钱,寄更多的钱,依然如故,吃饭也没有一个时晌,什么时候想起来了什么时候吃。
儿女还是劝她走。她坚持如故。
她说:“我这也不知道怎么了?你爹死后我是什么精神也提不起来了,感觉空空的。有你爹时我很带劲。年轻的时候对他也没什么,到老了没有他觉得整个人没有奔头了。”又说:“我哪儿也不去,这一辈子没离开过这方圆一百里,如果走了就再也回不来了——”
儿女潸然而下。
她如交代后事一样:“如果我有一天去了,你们别伤心,给我们过个三周年、十周年就行。过多了没意思,也费钱。你爹喜欢听唢呐,到时候请人吹吹。房子别卖,房子卖了就没有这一户人了,不卖人家会说起这是谁家谁家。如果有来生,我还希望伺候你爹,有你们两个儿女。”
在他过世两年后,她也撒手人寰。
去世前的夜里,儿女守在她身旁。她梦呓似的说:“别哭,别哭,我去见他了”嘴角浮现一丝微笑。
他们相继去世,如生时两个人走路总是一前一后。他永远唱着主角走在前面,她永远在配合他走在后面;他们这一生没经历过大悲大欢,没经历过分分合合,像每一对农村夫妻一样平淡如水;他们一生连一个“爱”字都不曾说过,或许是不会说,或许是不希说。
房间里一片寂静,只有炉子上那壶水咕嘟嘟的在沸腾。
,房间里见不得一点灰尘。如今不同了,有一次女儿消化不良,吃药后拉了粑粑,她用小棍挑着看是不是病愈了。她看还要拉着他看,他说恶心。她就说他不喜欢女儿。她说自己房间里洋溢着母亲的辉煌,却渐渐的疏远了自己的母亲,回娘家的次数越来越少。女儿见不得陌生环境,到姥姥家就哭,她哄着:“莞儿不哭,咱们回家,离开姥姥家呵!”
她成了娘家的客了。
她苛刻的过日子,尤其是对自己。她对他说:“咱受点屈没啥,不能让我的莞尔受一点委屈。”女儿是她的太阳,他成了她的月亮。谁要说女儿一点好,她会十二分的对人好,像对待恩人一样。
女儿长到了三岁,他们又有了儿子。她就愈发只有孩子了。他有些嫉妒,说孩子不能娇惯的,这样难成材。她振振有辞的说:“咱们苦一点,也让孩子幸福一点。今天的苦,明天会有回报的。”
家里有孩子总是闹的,有时他心烦出去玩,夜深了还没回家,她会出去找,怕他出事。他开始在村建筑队做小工,比较累,她心疼。晚上回来给他跟孩子做点好吃的,自己却总是对付性的吃一点。晚上儿女睡了,她给他垂肩揉背,烧水泡脚。
她与他一对平凡夫妻,免不了勺头碰到锅沿叮当几句,但也不红脸,只是说说就算了。她觉得夫妻吵架只是让外人看笑话,她才不让别人看笑话——说他怕老婆。当然也有那么一次例外,是因为他工作事情,她固执的让他换活,不让他做建筑队的小工。
那一次他所在的建筑队在临村盖房,上楼板时一小工人被吊起的楼板砸死了。声讯传到村里,村人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慌忙告诉她了。她正在灶上刷锅洗碗,当即堆萎在地上站不起来。腿能站了,抬腿便向工地上跑,一路上腿抽了几次筋,摔了数个跟头。跌跌撞撞跑到工地,看到他跟在人后忙着善后,泪水决堤般的涌出。
他问她:“咋了?我没事。”
她看着他说:“没怎么。”泪水不停地扑簌簌落。
他把搭在肩上的毛巾给她擦脸,说:“回去吧。别哭,人会笑话的。”
晚上回家后,她坚决的让他换工作,他倔强说不换。其实,乡下除了建筑队那年月那有什么活可干,孩子还在读书需要钱。那次她又哭又闹。从此,她不敢听哪里出事,心惊肉跳的害怕,他每天出门上工时都要数次叮嘱。后来,她托娘家的一个亲戚在乡镇工厂给他找了一个轻巧、没甚危险的活,才放心心来。
孩子慢慢长大了,都很出息,考上大学吃了“国粮”他们也老了。
他喜欢喝两盅,年轻时有点酒量。她不让他喝说对身体不好。孩子们回来时对她说喝一二两也可以,可以促使血液循环。酒瓶她把持着,只给他倒两小杯,一两半左右,多一点都不给。她有时对他说:“孩子们都有出息了,咱们要好好保重自己。这个世上只有你想着我了,也只有我想着你。咱们要好好的,多活几年,补补年轻时受的苦!”
她总是不嫌麻烦、精神头十足的给他做一些稀罕饭吃着顺心。在没有事的时候,她总喜欢絮絮叨叨说些年轻时的事,他们的第一次相亲,第二次见面,讲讲儿女。他躺在躺椅上,泡上一壶茶,静静地听,不时啜饮一口,时不时插上一言半语。
他们过的平淡而知足。
他在六十一岁的时候因病去世。出殡前一天晚上,她让儿女都睡去独自守在他的陵前,儿女都劝她,她平静地说:“今天我还能隔着一层板看到他,明天看到的就是一堆黄土,让我再守你爹一夜。”
出完殡,儿女们都劝她跟他们去都市,她非常坚决的拒绝了。她说:“哪儿也不去,那里都是别人的家,只有这里是我的家,你爹伴着我呢。我这一辈子没离开过他,他也没离开过我。若我走远了,他孤零零的一个人,没人陪他说话儿。过节过日我要给他送钱花。”
儿女只好两头跑,给她寄钱让她买吃的,但她却愈来愈消瘦。儿女们觉得她是怕花钱,寄更多的钱,依然如故,吃饭也没有一个时晌,什么时候想起来了什么时候吃。
儿女还是劝她走。她坚持如故。
她说:“我这也不知道怎么了?你爹死后我是什么精神也提不起来了,感觉空空的。有你爹时我很带劲。年轻的时候对他也没什么,到老了没有他觉得整个人没有奔头了。”又说:“我哪儿也不去,这一辈子没离开过这方圆一百里,如果走了就再也回不来了——”
儿女潸然而下。
她如交代后事一样:“如果我有一天去了,你们别伤心,给我们过个三周年、十周年就行。过多了没意思,也费钱。你爹喜欢听唢呐,到时候请人吹吹。房子别卖,房子卖了就没有这一户人了,不卖人家会说起这是谁家谁家。如果有来生,我还希望伺候你爹,有你们两个儿女。”
在他过世两年后,她也撒手人寰。
去世前的夜里,儿女守在她身旁。她梦呓似的说:“别哭,别哭,我去见他了”嘴角浮现一丝微笑。
他们相继去世,如生时两个人走路总是一前一后。他永远唱着主角走在前面,她永远在配合他走在后面;他们这一生没经历过大悲大欢,没经历过分分合合,像每一对农村夫妻一样平淡如水;他们一生连一个“爱”字都不曾说过,或许是不会说,或许是不希说。
房间里一片寂静,只有炉子上那壶水咕嘟嘟的在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