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qlh04.com,袁阀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太宗宣武帝袁熙雄才伟略,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他的俘虏政策却很值得商榷——优待俘虏也应该有限度,即使天下都是你的子民,那也要分个远近亲疏呀。
阵亡将士的遗孤还没有得到妥善安置,太宗宣武帝袁熙却开始,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优待匈奴和乌桓了。在如何处置匈奴俘虏和乌桓投降者的问题上,大晋第一诤臣的后继者陈群,两次质问,宣武帝每次都被怼得哑口无言。
陈群其人:上怼天下怼地,中间怼皇帝,深得尚书田丰的欣赏,并着力培养,太宗宣武帝袁熙和颖川侯郭嘉被整的提心吊胆。
作为晋朝最有骨气的九卿大臣之一,陈群的心里从来就没有畏惧二字,眼里也从来就没有他不敢怼的人。
司徒高柔斗败了司农糜竺,权倾朝野炙手可热,但是有陈群不惯着他:“中二千石来拜谒,高柔不为礼。然陈群见未尝拜,常揖之。”
司马懿是太宗宣武帝袁熙驾前头等红人,陈群在朝堂上一言不合就开怼,而且怼得十分难听:“公以此无种矣。”“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以为公卿,果然。”
不过是不是袁熙授意的,那就不得而知了,毕竟隋文帝杨坚也曾经做过,暗讽朝臣弹劾权臣杨素的案例在。
大司马袁买既是太宗宣武帝袁熙的五弟,也是宣武帝最倚重的人,陈群也不拿自己当外人:“大司马买既益尊,兄为皇帝,然群与亢礼(分庭抗礼,也就是平等行礼)。”
袁买是个厚道人,他知道陈群这是为他好,所以“愈贤群,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群过于平生。”大司马袁买是个聪明人。
就像司马炎的弟弟司马攸一样,识大体,知进退,起码在太宗宣武帝袁熙手下时,是这样的,但后来晋高宗袁治因为自身能力不如父兄,所以才对大司马袁买产生了疑心。。。
不管是君子还是小人,陈群胡子眉毛一把抓,逮住谁怼谁,好像没挨过陈群的骂,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朝廷重臣,就像明朝没有被海瑞骂过的大臣,都不能算名流。
比如那个极其圆滑的宰辅高柔,也曾被陈群指着鼻子揭老底,弄得灰头土脸,而宣武帝袁熙坐在上面微笑不语:“这长文得谁骂谁,爱骂人,我们还是别惹他了!”
太宗宣武帝袁熙,这里其实是替陈群打掩护了,不然陈群起好多次了。
太宗宣武帝袁熙这个人不太讲礼貌,这可能是跟太祖武皇帝袁绍学的,他的弟弟大司马袁买,对此也只能不怒不言(不敢怒)。
袁熙“踞厕而视之”,也就是坐在马桶上听袁买的军情汇报,不过侧面反应了,袁熙和袁买兄弟间的感情还是不错的。
可以不尊敬自己的弟弟,但是却不可以不尊敬陈群:“上尝坐武帐中,陈群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陈群,避帐中,使人可其奏。其见敬惮如此。”我记得光武帝刘秀也玩过这一出。
太宗宣武帝袁熙之所以敬畏陈群,除了成全陈群的直臣之气,另一个原因是这家伙啥话都敢说,一言不合就怼的皇帝大人下不来台。
有一次晋太宗宣武帝袁熙,招来陈琳、杨修一帮笔杆子,准备研究一下上古治国安邦的道理,那意思是想在大臣面前,把自己与尧舜禹汤相提并论,李世民不就这样玩过吗。
太宗宣武帝袁熙刚一开口,还没能进入正题,陈群就挺直了身子(晋朝君臣议事,都是席地跪坐,直立起来表示庄重、愤怒和尊敬,这叫长跪,也叫长跽):“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正准备发表长篇大论的太宗宣武帝袁熙,一下子憋住了,把脸都憋成了紫茄子,最后一言不发爬起来就走。跑回后宫的宣武帝袁熙怒气未消,但也知道不能处罚陈群,毕竟陈群和田丰是他一手提拔上来的柬臣。
再加上贵妃甄宓的劝解,太宗宣武帝袁熙只好为自己解嘲:“甚矣,陈群之戆心!”这个戆字有两种读音,读作“杠”的时候意思是傻、笨、鲁莽,读作“撞”的时候,意思是憨厚而刚直。能把宣武帝气出倒装句,在晋朝除了陈群和田丰这两个人,至于其他人,还真没有能做得到的。
太宗宣武帝袁熙派遣大司马袁买北征,把匈奴打得分崩离析——匈奴人虽然残暴,但并不全是夯货,也知道打不过就投降,于是他们拖家带口来到晋匈边境,要求“内附”。
所谓“内附”,就是想要一张大晋子民的绿卡,享受中原百姓的待遇。太宗宣武帝袁熙是比较喜欢摆谱的,于是在匈奴王前来归降的时候,准备派两万辆马车前去接运。
读者诸君都知道,三国乱世打了一二十年,晋朝初期也是比较缺马的,太宗宣武帝袁熙要征调两万辆车,自己又没有那么多马,就只好跟老百姓借:“县官无钱,从民贳马。”
所谓县官,在晋时常用来称呼朝廷和皇帝,不是县令也不是县长,至于“贳”,就是租赁和赊欠。>
太宗宣武帝袁熙雄才伟略,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他的俘虏政策却很值得商榷——优待俘虏也应该有限度,即使天下都是你的子民,那也要分个远近亲疏呀。
阵亡将士的遗孤还没有得到妥善安置,太宗宣武帝袁熙却开始,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优待匈奴和乌桓了。在如何处置匈奴俘虏和乌桓投降者的问题上,大晋第一诤臣的后继者陈群,两次质问,宣武帝每次都被怼得哑口无言。
陈群其人:上怼天下怼地,中间怼皇帝,深得尚书田丰的欣赏,并着力培养,太宗宣武帝袁熙和颖川侯郭嘉被整的提心吊胆。
作为晋朝最有骨气的九卿大臣之一,陈群的心里从来就没有畏惧二字,眼里也从来就没有他不敢怼的人。
司徒高柔斗败了司农糜竺,权倾朝野炙手可热,但是有陈群不惯着他:“中二千石来拜谒,高柔不为礼。然陈群见未尝拜,常揖之。”
司马懿是太宗宣武帝袁熙驾前头等红人,陈群在朝堂上一言不合就开怼,而且怼得十分难听:“公以此无种矣。”“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以为公卿,果然。”
不过是不是袁熙授意的,那就不得而知了,毕竟隋文帝杨坚也曾经做过,暗讽朝臣弹劾权臣杨素的案例在。
大司马袁买既是太宗宣武帝袁熙的五弟,也是宣武帝最倚重的人,陈群也不拿自己当外人:“大司马买既益尊,兄为皇帝,然群与亢礼(分庭抗礼,也就是平等行礼)。”
袁买是个厚道人,他知道陈群这是为他好,所以“愈贤群,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群过于平生。”大司马袁买是个聪明人。
就像司马炎的弟弟司马攸一样,识大体,知进退,起码在太宗宣武帝袁熙手下时,是这样的,但后来晋高宗袁治因为自身能力不如父兄,所以才对大司马袁买产生了疑心。。。
不管是君子还是小人,陈群胡子眉毛一把抓,逮住谁怼谁,好像没挨过陈群的骂,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朝廷重臣,就像明朝没有被海瑞骂过的大臣,都不能算名流。
比如那个极其圆滑的宰辅高柔,也曾被陈群指着鼻子揭老底,弄得灰头土脸,而宣武帝袁熙坐在上面微笑不语:“这长文得谁骂谁,爱骂人,我们还是别惹他了!”
太宗宣武帝袁熙,这里其实是替陈群打掩护了,不然陈群起好多次了。
太宗宣武帝袁熙这个人不太讲礼貌,这可能是跟太祖武皇帝袁绍学的,他的弟弟大司马袁买,对此也只能不怒不言(不敢怒)。
袁熙“踞厕而视之”,也就是坐在马桶上听袁买的军情汇报,不过侧面反应了,袁熙和袁买兄弟间的感情还是不错的。
可以不尊敬自己的弟弟,但是却不可以不尊敬陈群:“上尝坐武帐中,陈群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陈群,避帐中,使人可其奏。其见敬惮如此。”我记得光武帝刘秀也玩过这一出。
太宗宣武帝袁熙之所以敬畏陈群,除了成全陈群的直臣之气,另一个原因是这家伙啥话都敢说,一言不合就怼的皇帝大人下不来台。
有一次晋太宗宣武帝袁熙,招来陈琳、杨修一帮笔杆子,准备研究一下上古治国安邦的道理,那意思是想在大臣面前,把自己与尧舜禹汤相提并论,李世民不就这样玩过吗。
太宗宣武帝袁熙刚一开口,还没能进入正题,陈群就挺直了身子(晋朝君臣议事,都是席地跪坐,直立起来表示庄重、愤怒和尊敬,这叫长跪,也叫长跽):“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正准备发表长篇大论的太宗宣武帝袁熙,一下子憋住了,把脸都憋成了紫茄子,最后一言不发爬起来就走。跑回后宫的宣武帝袁熙怒气未消,但也知道不能处罚陈群,毕竟陈群和田丰是他一手提拔上来的柬臣。
再加上贵妃甄宓的劝解,太宗宣武帝袁熙只好为自己解嘲:“甚矣,陈群之戆心!”这个戆字有两种读音,读作“杠”的时候意思是傻、笨、鲁莽,读作“撞”的时候,意思是憨厚而刚直。能把宣武帝气出倒装句,在晋朝除了陈群和田丰这两个人,至于其他人,还真没有能做得到的。
太宗宣武帝袁熙派遣大司马袁买北征,把匈奴打得分崩离析——匈奴人虽然残暴,但并不全是夯货,也知道打不过就投降,于是他们拖家带口来到晋匈边境,要求“内附”。
所谓“内附”,就是想要一张大晋子民的绿卡,享受中原百姓的待遇。太宗宣武帝袁熙是比较喜欢摆谱的,于是在匈奴王前来归降的时候,准备派两万辆马车前去接运。
读者诸君都知道,三国乱世打了一二十年,晋朝初期也是比较缺马的,太宗宣武帝袁熙要征调两万辆车,自己又没有那么多马,就只好跟老百姓借:“县官无钱,从民贳马。”
所谓县官,在晋时常用来称呼朝廷和皇帝,不是县令也不是县长,至于“贳”,就是租赁和赊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