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后小说网 www.qlh04.com,唐朝那些事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这不是狄仁杰所言,而是武皇自己所为!何谓大道?劝农桑、薄赋徭、省工费力役是大道;禁浮巧、广言路、杜谗口是大道;开科取士,放手招贤,
不计门第,不拘资格,一律量才使用是大道;制朝律、颁臣规、设大典是大道;扫叛逆、平贼寇、除佞臣是大道;重社稷、申大义、灭故亲更是大道!然而,大道治国,大道无常法啊。想当年,当自己立志图治,
破门阀、举庶族,革陈规、创朝纲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理解、能够鼎力相助!武皇坚信,天下为能者所为、智者所谋。她相信自己的智慧,
然而,更渴望有更多的举大道,无成见,能除旧布新的天下豪杰;曾记得,在辅佐先皇的前前后后,身边缺乏的就是真心实意为自己出谋献策的智者、贤者,
那些同样以辅佐身份出现在先皇身边的遗老遗少们,他们有的是冠冕堂皇的亘古常规,有的是士族门阀的上流傲气;他们抱残守缺,排斥庶几,
以至于自己不得不改弦易辙,把光明正大的治国大道,变为隐性的私家行为,
变为叛逆的叛逆,用非常的手段、虚张的铺垫掩饰自己的无奈和无助。并由此诱发非议和攻击。而这些只有狄仁杰能够认识和理解。
面对眼前的狄仁杰,武皇一方面要抚慰这位朝廷功臣,另一方面是要听取狄仁杰对朝廷选人用人的意见和见解。
因此。寒暄过后,武皇就对狄仁杰赞扬道:“狄国老以天下为己任。辅国安邦、勤政慧民,得天下信誉,可谓劳苦功高啊!”狄仁杰回答道:“陛下言重了。能为国尽力、为君分忧实乃臣之福份,也是臣之本分!”联想到武皇对自
己的赏赐,进而谢恩道,“臣尽菲薄之力,愧受陛下重赏;为报陛下之恩泽,
报百姓之厚爱。臣当鞠躬尽瘁!”武皇感叹道:“我武周有狄国老等诸多大臣鼎力辅佐,安邦国、定边疆,哪有不强盛之理啊!”谈到治国安邦的话题,
狄仁杰对武皇称帝后更加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由衷地敬佩:“陛下广开入仕之门,做到‘进用不疑,求访不倦’,大开制科,还要求臣下举荐人才,又可以毛遂自荐,使大批贤才得以重用。此乃我朝固本强基之源。”
武皇道:“是啊,天下之广,庶事至繁。非一人所能周啊!”狄仁杰深有同感,接言道:“为政之本,必先人事。治天下者须得人才,
得人才者得天下!”武皇对狄仁杰的见解大为赞同:“古人言,‘国有贤士而不用,非士之过,有国者之耻’。
朕自执政以来,就把广招贤才看成治国之本,天子之责。力求除旧布新,创殿试。设武举,拟试用。举天下之贤,得股肱之才。然有大臣言朕用人过宽过滥,不知狄国老有何见解?”
多年的从政经历和以他对武皇秉性的熟悉,狄仁杰清楚认识到,武皇执政,既没有太宗李世民时代“太原元从功臣”,
又不能名正言顺地放心使用朝廷旧臣,武皇所使用的只能是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微贱之士。自恃为一个有作为的皇帝,武皇当然清楚,治国之道,首在用人。
武周王朝毕竟是武皇毕生为之奋斗的心血所在,她不仅需要君王的权力和名分,更希望武周王朝能够繁荣强盛,万世永昌,因而她必须打破常规,广选天下人才,形成与武周王朝巩固和发展相适应的强大的人才队伍。
正因为如此,才有载初元年,上万考生云集神都的壮举;才有制科取士,武皇亲自下诏,亲自主持,亲发策问,直接选拔贤才,开帝王亲试举人的先河。
狄仁杰稍作考虑后回答道:“陛下广开选才之门,广纳天下之才,以人才举国,行天子大道,天下为之振奋。”考虑到现在朝廷内外确有冗官,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进而言道,“然朝廷应以事设人,不可以人浮于事,多余官员应予裁汰,以利于激励官员勤政,提高执事效率,进而减轻国家负担。”
武皇道:“狄国老言之有理,减员裁冗之事朕已着手办理。朕历来认为,治国安邦,
务求真才实学,也容不得滥竽充数。”为了表明自己选才用才的意向,武皇进而说道,“九域之广,岂一人之强化,必伫才能,共成羽翼。
而我朝一些大臣对选人、用人始终抱有世俗的偏见,他们以豪门士族自居,对寒门庶几动辄以非难,这是朕最不能容忍的!”狄仁杰虽出身官宦之家,但对于唯门阀是举、排斥庶几的做法历来反对,故对武皇之言颇有同感。
但他知道,经过武皇历年的清肃和矫正,这种现象和行为几乎不复存在,
武皇在这里只是发泄一下对过去的不满而已。同时在选才用人标准上,狄仁杰看重的是德。早在调露元年,左司郎王本立仗恃受到高宗的宠爱,
横行霸道,朝廷官员都对他畏惧。时任侍御史的狄仁杰,揭发他作奸犯法的罪行,请求交付司法处理。皇帝李治却特别对他原谅,
狄仁杰毫不退让,对皇帝道:“国家虽然缺乏英才,难道会没有王本立这种人!陛下为什么如此爱惜一个罪犯,宁愿破坏法律?
陛下一定要扭曲事实赦免王本立,请把我流放到没有人迹的蛮荒,作为忠贞人士警惕。”
皇帝李治让步,王本立由此被判刑,于是政治一片肃穆。与狄仁杰不同的是,武皇更看重才,甚至不分良莠,也不考虑实际需要,以至于选材之门一经洞开,
一些投机钻营者乘隙而入,他们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扰乱了朝政、败坏了朝纲,
大臣们的意见主要集中于此。看来武皇对问题的严重性并没有完全看清,还一味地沉浸和陶醉在自己选才用才的壮举上,
作为朝中重臣,自己有责任表明自己的态度,于是进言道:“陛下用人不计门第,不欺无名,不避仇怨,大批有用之才脱颖而出,实为我朝之大幸。
然而,无德不贵,无能不官;君子不以言举人。对于那些投陛下所好、沽名钓誉者不可迁就,更不可委以重用!”武皇不以为然:“行则用之,不行则废,乃朕之一贯做法。狄国老大可不必为此忧虑。”
为避免现在已经出现的事后滥杀悲剧的重演,狄仁杰进而规劝道:“与其事后纠正,不如事前严格筛选。”武皇不想就此再费更多口舌,现实之中,有些事情言之容易,做之则难,举国选才,难免鱼目混珠。事前筛选固然是好,事后清理也不足为过。
选人用人一直是武皇的重大策略,有着比狄仁杰更为深远的考虑。
她之所以不怕用人过滥,是她认为,只有广泛选才,才能挑选更多有用之才。
同时,更重要的是,她还需要有数量上的优势,也就是为朝廷为自己贮备更多的人才,用以壮大自己的势力。那样,作为有效的补充,她还可以随时清除和淘汰那些无用或与己作对的官员。
强势是她的立足之本,立国之基,也是她的性格使然。这种强势不仅仅表现为她自己的精明强干,还在于自己身边有一大批为己所用的精明强干之人。
归根到底,除了智慧和谋略,强势必须有实力做支撑;立国之基,她需要更多的可以由自己来扶持并为自己所利用的新生力量。
尽管泛选难免鱼目混珠,使那些滥竽充数的不屑之徒混迹于朝野,但也只是一时的现象,与她所要实现的宏图大业相比,实不为大过。狄仁杰见武皇自有主见,便不再多言。
狄仁杰知道,像武皇这样的强势君主,有些话点到为此则好,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狄仁杰的明智之处就在于审时度势,遵循的是“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世而制”,在“能为”与“不能为”之间做出明智的选择,量力而行,有所为,
有所不为,并因此成就了他的“大为”。即使是对待自己的宿敌,他也可以避其锋芒,巧妙应对,甚至反击,在特定的环境下,他不能打倒宿敌,
但可以做到不被宿敌打倒。想到此次出任宰相的任务是要竭诚帮助武皇治理国家大事,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取得武皇的信赖。狄仁杰明白,离开同武皇的真情合作,自己将会一事无成,那样于国于己均为不利,
因而狄仁杰放缓口气道:“为江山社稷,臣愿为陛下举贤荐能。”武皇听后,甚为欣慰,
然意欲未尽,又同狄仁杰探讨朝廷用人之道,说古论今,旁征博引,好像是在说服别人,又好像是在愉悦自己。狄仁杰深明治国与用人之道,
也不时地发表自己的主见,但他说得很有分寸,很为得体,与其说是个人智慧的发挥,不如说是在尽一个做大臣职责。(未完待续)
这不是狄仁杰所言,而是武皇自己所为!何谓大道?劝农桑、薄赋徭、省工费力役是大道;禁浮巧、广言路、杜谗口是大道;开科取士,放手招贤,
不计门第,不拘资格,一律量才使用是大道;制朝律、颁臣规、设大典是大道;扫叛逆、平贼寇、除佞臣是大道;重社稷、申大义、灭故亲更是大道!然而,大道治国,大道无常法啊。想当年,当自己立志图治,
破门阀、举庶族,革陈规、创朝纲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理解、能够鼎力相助!武皇坚信,天下为能者所为、智者所谋。她相信自己的智慧,
然而,更渴望有更多的举大道,无成见,能除旧布新的天下豪杰;曾记得,在辅佐先皇的前前后后,身边缺乏的就是真心实意为自己出谋献策的智者、贤者,
那些同样以辅佐身份出现在先皇身边的遗老遗少们,他们有的是冠冕堂皇的亘古常规,有的是士族门阀的上流傲气;他们抱残守缺,排斥庶几,
以至于自己不得不改弦易辙,把光明正大的治国大道,变为隐性的私家行为,
变为叛逆的叛逆,用非常的手段、虚张的铺垫掩饰自己的无奈和无助。并由此诱发非议和攻击。而这些只有狄仁杰能够认识和理解。
面对眼前的狄仁杰,武皇一方面要抚慰这位朝廷功臣,另一方面是要听取狄仁杰对朝廷选人用人的意见和见解。
因此。寒暄过后,武皇就对狄仁杰赞扬道:“狄国老以天下为己任。辅国安邦、勤政慧民,得天下信誉,可谓劳苦功高啊!”狄仁杰回答道:“陛下言重了。能为国尽力、为君分忧实乃臣之福份,也是臣之本分!”联想到武皇对自
己的赏赐,进而谢恩道,“臣尽菲薄之力,愧受陛下重赏;为报陛下之恩泽,
报百姓之厚爱。臣当鞠躬尽瘁!”武皇感叹道:“我武周有狄国老等诸多大臣鼎力辅佐,安邦国、定边疆,哪有不强盛之理啊!”谈到治国安邦的话题,
狄仁杰对武皇称帝后更加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由衷地敬佩:“陛下广开入仕之门,做到‘进用不疑,求访不倦’,大开制科,还要求臣下举荐人才,又可以毛遂自荐,使大批贤才得以重用。此乃我朝固本强基之源。”
武皇道:“是啊,天下之广,庶事至繁。非一人所能周啊!”狄仁杰深有同感,接言道:“为政之本,必先人事。治天下者须得人才,
得人才者得天下!”武皇对狄仁杰的见解大为赞同:“古人言,‘国有贤士而不用,非士之过,有国者之耻’。
朕自执政以来,就把广招贤才看成治国之本,天子之责。力求除旧布新,创殿试。设武举,拟试用。举天下之贤,得股肱之才。然有大臣言朕用人过宽过滥,不知狄国老有何见解?”
多年的从政经历和以他对武皇秉性的熟悉,狄仁杰清楚认识到,武皇执政,既没有太宗李世民时代“太原元从功臣”,
又不能名正言顺地放心使用朝廷旧臣,武皇所使用的只能是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微贱之士。自恃为一个有作为的皇帝,武皇当然清楚,治国之道,首在用人。
武周王朝毕竟是武皇毕生为之奋斗的心血所在,她不仅需要君王的权力和名分,更希望武周王朝能够繁荣强盛,万世永昌,因而她必须打破常规,广选天下人才,形成与武周王朝巩固和发展相适应的强大的人才队伍。
正因为如此,才有载初元年,上万考生云集神都的壮举;才有制科取士,武皇亲自下诏,亲自主持,亲发策问,直接选拔贤才,开帝王亲试举人的先河。
狄仁杰稍作考虑后回答道:“陛下广开选才之门,广纳天下之才,以人才举国,行天子大道,天下为之振奋。”考虑到现在朝廷内外确有冗官,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进而言道,“然朝廷应以事设人,不可以人浮于事,多余官员应予裁汰,以利于激励官员勤政,提高执事效率,进而减轻国家负担。”
武皇道:“狄国老言之有理,减员裁冗之事朕已着手办理。朕历来认为,治国安邦,
务求真才实学,也容不得滥竽充数。”为了表明自己选才用才的意向,武皇进而说道,“九域之广,岂一人之强化,必伫才能,共成羽翼。
而我朝一些大臣对选人、用人始终抱有世俗的偏见,他们以豪门士族自居,对寒门庶几动辄以非难,这是朕最不能容忍的!”狄仁杰虽出身官宦之家,但对于唯门阀是举、排斥庶几的做法历来反对,故对武皇之言颇有同感。
但他知道,经过武皇历年的清肃和矫正,这种现象和行为几乎不复存在,
武皇在这里只是发泄一下对过去的不满而已。同时在选才用人标准上,狄仁杰看重的是德。早在调露元年,左司郎王本立仗恃受到高宗的宠爱,
横行霸道,朝廷官员都对他畏惧。时任侍御史的狄仁杰,揭发他作奸犯法的罪行,请求交付司法处理。皇帝李治却特别对他原谅,
狄仁杰毫不退让,对皇帝道:“国家虽然缺乏英才,难道会没有王本立这种人!陛下为什么如此爱惜一个罪犯,宁愿破坏法律?
陛下一定要扭曲事实赦免王本立,请把我流放到没有人迹的蛮荒,作为忠贞人士警惕。”
皇帝李治让步,王本立由此被判刑,于是政治一片肃穆。与狄仁杰不同的是,武皇更看重才,甚至不分良莠,也不考虑实际需要,以至于选材之门一经洞开,
一些投机钻营者乘隙而入,他们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扰乱了朝政、败坏了朝纲,
大臣们的意见主要集中于此。看来武皇对问题的严重性并没有完全看清,还一味地沉浸和陶醉在自己选才用才的壮举上,
作为朝中重臣,自己有责任表明自己的态度,于是进言道:“陛下用人不计门第,不欺无名,不避仇怨,大批有用之才脱颖而出,实为我朝之大幸。
然而,无德不贵,无能不官;君子不以言举人。对于那些投陛下所好、沽名钓誉者不可迁就,更不可委以重用!”武皇不以为然:“行则用之,不行则废,乃朕之一贯做法。狄国老大可不必为此忧虑。”
为避免现在已经出现的事后滥杀悲剧的重演,狄仁杰进而规劝道:“与其事后纠正,不如事前严格筛选。”武皇不想就此再费更多口舌,现实之中,有些事情言之容易,做之则难,举国选才,难免鱼目混珠。事前筛选固然是好,事后清理也不足为过。
选人用人一直是武皇的重大策略,有着比狄仁杰更为深远的考虑。
她之所以不怕用人过滥,是她认为,只有广泛选才,才能挑选更多有用之才。
同时,更重要的是,她还需要有数量上的优势,也就是为朝廷为自己贮备更多的人才,用以壮大自己的势力。那样,作为有效的补充,她还可以随时清除和淘汰那些无用或与己作对的官员。
强势是她的立足之本,立国之基,也是她的性格使然。这种强势不仅仅表现为她自己的精明强干,还在于自己身边有一大批为己所用的精明强干之人。
归根到底,除了智慧和谋略,强势必须有实力做支撑;立国之基,她需要更多的可以由自己来扶持并为自己所利用的新生力量。
尽管泛选难免鱼目混珠,使那些滥竽充数的不屑之徒混迹于朝野,但也只是一时的现象,与她所要实现的宏图大业相比,实不为大过。狄仁杰见武皇自有主见,便不再多言。
狄仁杰知道,像武皇这样的强势君主,有些话点到为此则好,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狄仁杰的明智之处就在于审时度势,遵循的是“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世而制”,在“能为”与“不能为”之间做出明智的选择,量力而行,有所为,
有所不为,并因此成就了他的“大为”。即使是对待自己的宿敌,他也可以避其锋芒,巧妙应对,甚至反击,在特定的环境下,他不能打倒宿敌,
但可以做到不被宿敌打倒。想到此次出任宰相的任务是要竭诚帮助武皇治理国家大事,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取得武皇的信赖。狄仁杰明白,离开同武皇的真情合作,自己将会一事无成,那样于国于己均为不利,
因而狄仁杰放缓口气道:“为江山社稷,臣愿为陛下举贤荐能。”武皇听后,甚为欣慰,
然意欲未尽,又同狄仁杰探讨朝廷用人之道,说古论今,旁征博引,好像是在说服别人,又好像是在愉悦自己。狄仁杰深明治国与用人之道,
也不时地发表自己的主见,但他说得很有分寸,很为得体,与其说是个人智慧的发挥,不如说是在尽一个做大臣职责。(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