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后小说网 www.qlh04.com,礼记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吗?”孔子答道:“天子、诸侯的丧祭,不是穿斩衰丧服的人还没有资格参与。大夫的丧祭,不是穿齐衰丧服的人不能参与石士的丧祭,因为士无臣下,所以才让兄弟大功以下者参与。”曾子又问道:“对于相识的人,自己身上正有丧服,可以参加他的吉祭吗?”孔子答道:“如果自身有丧服,那怕是最轻的练麻,连自家的吉祭都不可参与,哪里还谈得上参加他人的吉祭呢?”曾子又问道:“脱掉了丧服,可以参加他人的馈奠吗?”孔子说:“刚脱掉丧服就参加他人的馈奠,显得忘掉哀痛太快了,这不符合礼的规定。如果做他人馈奠时的侯相,还差不多。”
曾子问道:“婚礼已经进行到订婚之后,连亲迎的吉日都择定了,如果忽然女方的父亲或母亲死了,那该怎么办呢?”孔子答道:“婿家应该派人去吊丧、如果是婿的父亲或母亲死,女方也应该派人到婿家吊丧。如果一方是丧父,另一方就以父亲的名义吊丧;如果一方是丧母,另一方就以母亲的名义吊丧;如果父母不在,就得以伯父、伯母的名义。从男方来说,在料理完葬事之后,由婿的伯父出面向女方致意说:‘某之子不幸遇到父或母之丧,居丧期间,不能和府上结为婚姻,特派我来致意。’女方答应了,但并不敢把女儿改嫁他人,这是正礼。婿除丧之后,女方父母派人到婿家敦请联姻,这时候如果婿还不迎娶,女方就可以把女儿改嫁他人,这也是正礼。如果女方的父或母死,男方也要这样。”
曾子问道:“亲迎的那天,新娘已经上路,如果突然新郎的父亲或母亲去世,该怎么办?”孔子答道:“新娘要立即改换服装,穿上布做的深衣,用白绢束发,赶往夫家参加丧礼。如果是新娘已经上路,而新娘的父亲或母亲突然去世,新娘就应立即折回娘家奔丧。”曾子又问道:“如果新郎亲迎的那天,新娘还没来到,而新郎突然有齐衰、大功亲属去世,该怎么办?”孔子答道:“新郎不进大门,在外次改换服装。新娘则进入大门,在内次改换服装。然后各就其位而哭。”
曾子问道:“除丧之后不再补行婚礼了吗?”孔子答道:“拿祭礼来说,过了日期就不再补祭,这才合乎礼的规定。婚礼还没有祭礼重要,又有什么理由再补办一次呢!”孔子说:“嫁女的人家,一连三夜不熄火把,是因为念及骨肉就要分离了。娶媳妇的人家,一连三天不奏乐,是因为念及传宗接代、双亲日趋衰老。新娘进门三月,要备礼祭祀公婆的亡灵,祝词中称之为‘来做媳妇’。这样做了以后,才算是正式成为此家的媳妇。”
曾子问道:“新娘没有庙见而死,?该怎么力俘”孔子答道:“她的灵枢,出殡时不须朝见祖庙,她的神主也不附在祖姑神主之后,做丈夫的不须持丧棒,不须穿孝鞋,不须居丧次,归葬于她娘家的墓地,以表示她尚未成为男家的媳妇。”曾子又问道:“迎娶新娘的吉日已经商定而新娘突然去世,该怎么办?”孔子答道:“婿应该穿着齐衰孝服前去吊丧,新娘下葬后即可除去孝服。如果是丈夫突然死去,新娘也照此办理。”
曾子问道:“丧事有两个主人,庙里有两个神主,这是合礼的吗?”孔子答道:“天无二日,国无二王。宗庙天地之祭,最尊贵的神也只有一个。由此看来,恐怕难说是合理的。从前齐桓公屡次起兵南征北伐,做了个假神主随军同行。等到胜利归来,把假神主藏到祖庙。一个庙里同时有两个神主,就是从齐桓公开始的。一宗丧事而有两个丧主,起因于从前卫灵公来鲁国访何,碰上了执政大臣季桓子之丧,卫君请求吊唁,鲁哀公推辞不掉。于是哀公自为丧主。卫君入吊时”桓子的儿子康子站在门的右边,面朝北。哀公揖请卫君上堂,自己从东阶升堂,面西而立;卫君则从西阶升堂吊唁,哀公拜谢卫君之吊,起立,哭泣;与此同时,康子在丧主的位置上也向卫君拜谢并向灵枢叩头。当时的司仪也没加纠正,就好像这宗丧事是有两个丧主似的。现在丧事有两个丧主,是从季康子的违礼开始的。”
曾子间道:“古时候出兵,必定要带着迁庙主同行吗?”孔子答道:“天子巡守,带着迁庙主同行,将迁庙主载于斋车,表示天子也有所尊敬。现在倒好,天子巡守,带着太祖以下七庙的神主同行,这就搞错了。在正常情况下,天子七庙、诸侯五庙都不会空着而没有神主。庙空着而没有神主,只有在天子驾崩、诸侯去世和出奔、在太祖庙里合祭群庙的所有神主的时候,才会庙空而无主。我听老耽说过:‘天子驾崩,国君去世,则由太祝把群庙的神主统统取来藏到太祖的庙里,这是礼当如此。等到下葬并且举行了卒哭之祭以后,再把群庙之主送回各自的庙里。国君逃难出奔,太宰就将群庙的神主取来同行,这也是礼当如此。诸侯在太祖庙里合祭群庙的神主,就让太祝把其余四庙的神主迎来。凡是迎送神主出庙入庙,一定要清道戒严。’这是老腆说的。”曾子又问道:“古时候出兵,如果没有迁庙之主可以同行,那将用什么神主呢?”孔子回答说:“用神主的命令。”曾子不懂,就又问道:“什么叫做神主的命令?”孔子答道:“天子、诸侯在出行之前,一定要以币帛皮圭作供品向祖庙父庙举行告祭,祭毕,就恭敬地将这些币圭捧出,装到斋车上带着同行。每到一个休息的地方,先祭奠这些币圭,然后才敢休息。回来以后,要在祖庙举行告至之祭。祭过之后,把这些作为‘主命’的币圭收集起来,藏到堂下的两阶之间,然后走出。这样做就是表示尊敬神主的命令。”
子游问道:“为慈母挂孝,其规格就同为生母挂孝一样,礼是这样规定的吗?”孔子答道:“这不符合礼的规定。古时候,男孩子的教育,在外边有师傅,在家内有慈母,他们是奉君命教育孩子的,没有理由为他们挂孝。从前,鲁昭公幼年丧母,有个慈母待他很好,等到这个慈母死了,昭公于心不忍,要为地挂孝。有关的人就向昭公报告说:‘按照古时的礼节,对慈母不须挂孝妥现在您要为之挂孝,那是违背古礼和扰乱国法。如果您坚持这样办,那么,我们将把此事记入史册以传之后世,这样一来损失可就大了,恐怕还是不要这样办为好。’昭公辩解说:‘古时候天子也有平常戴着练冠表示为其生母挂孝的。’昭公不忍心不挂孝,于是就头戴练冠为慈母挂孝。为慈母挂孝,是从鲁昭公开始的。”
曾子问道:“众多诸侯一同朝见天子,已经进入太庙的门,但未能把朝见之礼进行到底,不得不中途而废,这样的情况有几种?”孔子答道:“四种。”曾子说:“请问是哪四种?”孔子答道:“太庙失火,日蚀,王后去世,大雨琳湿衣服而有失仪容,在这四种情况下就停止行礼。如果所有诸侯都在场而发生日蚀,那就要跟随天子去救日,救的时候,哪一方的诸侯就穿哪一方颜色的衣服和拿着当方的武器;如果是太庙失火,也要跟随天子去救火,但在诸侯的穿衣和武器方面没有要求。”曾子又问道:“诸侯互相访问,主人已把客人礼让进门,但未能按程序行礼到底,不得不中途而废,这样的情况有几种?”孔子答道:“六种。”曾子说:“请问哪六种?”孔子答道:“天子驾崩,太庙失火,日蚀,王后去世,国君夫人去世,大雨淋湿衣服而造成仪容不整,遇到这六种情况,就得中止行礼。”曾子又问道:“天子宗庙之祭,天地之祭,七祀之祭,各项准备工作都已作好,这时如果天子突然驾崩,或者王后去世,该怎么办?”孔子答道:“祭祀停止进行。”曾子又问道:“如果正在祭祀的时候而发生了日蚀,或太庙失火,祭礼还要不要继续进行呢?”孔子答道:“在这种情况下,要简化程序,赶快进行。如果栖牲已被牵来但尚未杀,祭礼就应停止。天子驾崩,灵枢未入殡宫之前,不举行五祀之祭,等到灵枢已迁入殡宫,然后举行祭祀。但祭祀的程序要简化,尸入席之后,吃了三口饭,此后就不再劝吃;主人酌酒请尸漱口,尸在漱过之后也不再回敬主人,程序到此就算结束。自启殡到葬后反哭期间,不可举行五祀之祭。葬后虽然可以进行,但也要简化程序,进行到主人向祝献酒就算结束。”
曾子问道:“诸侯的祭祀社稠,所有的礼器已经摆设停当,这时忽然听到天子驾崩、王后去世、国君去世、国君夫人去世的噩耗,该怎么办?”孔子答道:“祭祀立刻停止。从初死到入殡,从启殡到反哭,这期间”祭与不祭,如何祭,都遵循天子在这种情况下的作法。”
曾子间道:“大夫的宗庙之祭,各种祭品都已准备妥当,但却不能进行到底,以至中途而废,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有哪些?”孔子答道:“原因有九。”曾子又问:“请问哪九种原因?”孔子答道:“禾子驾崩,王后去世,国君去世,国君夫人去世,国君的太庙失火,日蚀,父母去世,祖父母、伯父母去世,堂兄弟去世,遇到这九种情况发生,祭祀就要停止。至于外族亲属去世,凡齐衰以下者,祭祀都可继续进行,但也应简化程序。具体地说,外丧属于齐衰亲属者,在祭祀时,尸入室内,吃了三口饭,便不再劝他继续吃,食毕,主人酌酒请尸漱口,尸漱过后便不再回敬,进行到这节目就应结束;外丧属于大功之亲的,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加上尸回敬主人酒的节目;外丧属于小功、绍麻之亲的,祭祀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到主人、主妇、宾长向尸献酒为止。在这个问题上,士和大夫所不同的是,即使有绍麻之亲在祭祀时去世,祭祀也应停止。但是,如果所祭的祖先与死者已经没有丧服关系,那么祭祀可以照常进行。”
曾子问道:“在居父母之丧期间,可以到别人家去吊丧吗?”孔子答道:“居父母之丧,到了小祥的时候,还不和众人立在一起,不和众人一道走路。君子是通过礼来表达感情的,现在你自己正处在丧失父母的极大沉痛之中而到别人家去吊丧哭泣,这种哭泣岂不成为虚假的了吗?”
曾子问道:“大夫、士正在为私亲挂孝,到了可以除孝的时候了,而国君忽然去世,又须要为国君穿斩衰的孝服,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孝服还除去不除去?”孔子答道:“如果是正在为国君穿孝服,就不敢再为自己的亲人穿孝服,因为为国君的孝服重于为私亲的孝服。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原有的孝服是没有理由除掉的。于是乎就出现了大夫、士过了丧期还不能除去孝服的现象。等到为国君服丧期满,才可以为私亲举行小祥、大祥之祭,这是合乎礼的。”曾子又问道:“为父母所穿的孝服,永远不除可以吗?”孔子答道:“先王制定礼仪,错过了时间就不再举行,这是正理。先王并不是不能作出永远不除的规定,问题是人们是否都能做到。既然不能做到,那么还是规定个时限为好。所以君子错过了祭祀的时间就不再补行,这是合乎礼的。”
曾子问道:“国君死,灵枢已经停在殡宫,这时候臣子的父母突然去世,该怎么办?”孔子答道:“臣子应该回家料理父母的丧事,但每逢初一、十五举行殷奠时,要赶回国君的殡宫,至于朝夕之奠,可以不回去。”曾子又问:“国君的灵枢已经启殡,这时候臣子的父母突然去世,该怎么办?”孔子答道:“应该穿着为国君的孝服回家哭泣致哀,然后赶快折回为国君送葬。”曾子又问:“国君死,尚未停枢殡宫,这时候臣子的父母突然去世,该怎么办?”孔子答道:“臣子可以回家料理丧事,直到父母入殡,?然后再回到国君的殡宫。家中初一、十五的殷奠,可以回去,至于朝夕奠,就不再回去。大夫家的朝夕奠,由室老代行;士家的朝夕奠,由子孙代行。大夫的正妻,每逢初一、十五的殷奠,也要到国君的殡宫去参加;至于朝夕奠,可以不去。”
卑贱者不能为尊贵者作诛,晚辈不能为长辈作诛,这是礼的规定。虽然贵为天子,也要以天的名义为他作诛。诸侯互相作诛,不合礼的规定。
曾子问道:”国君出国要为自己的万一不幸去世作准备,所以带着紧贴尸身的棺材同行。如果国君真的死了,应当如何把概运回来呢?”孔子答道:“给执事人等提供殡服,孝子头戴麻弃续,身穿齐衰,脚穿草鞋,手扶丧棒。灵枢从打坏庙墙的阀口进入,从西阶抬上堂。如果死者是小敛后运回来的,孝子就头戴着免跟在灵枢后面,从大门进来,从东阶抬上堂,其礼数和生前一样。大夫、士死于境外者,其运概回国的礼数和国君是一样的。”
曾子问道:“国君的灵枢已经出殡发引,这时候臣子突然得到父母去世的噩耗,该怎么办?”孔子回答:“那就要先把国君的灵枢送到墓地,下了棺就可以回自己家料理丧事,不必再等孝子封土、谢宾、谢乡人了。”曾子又问:“父母的灵枢已经出殡上路,这时候突然听到国君去世的噩耗,该怎么办?”孔子答道:‘万先把父母的灵枢送到墓地,下棺之后,就连忙改换服装去奔国君之丧。”
曾子问道:“宗子的爵位是士,而庶子却是大夫,其祭礼该如何进行呢?”孔子答道:“用大夫的礼,备少牢祭于宗子之家,祝辞要说”孝子某代替介子进献供品祭祀。’如果宗子有罪,住在别的国家,而庶子爵为大夫,祭祀的时候,祝辞就要说:‘孝子某让介子某代行祭祀。’凡代替宗子主持的祭祀,就要简化程序,不厌祭,不旅酬,不祝福,不绥祭,祝词中不讲以某妃配食的话。主人向宾劝酒,宾取过酒杯放下,不举杯进行旅酬、祭的末了,也不向来宾分赠祭肉。庶子对来宾致辞说:‘宗兄(或宗弟、或宗子)现在他国,派我代行祭祀,并让我向诸位致意。
曾子间道:“宗子有罪逃到他国,没有爵位的庶子还留在国内,可以祭祀祖先吗?”孔子答道:“可以祭的。”曾子又问:“请问该怎样祭呢?”孔子答道:“庶子可以在朝着祖先墓地的方向上筑坛,一年四季按时祭祀。如果宗子己死,则可以先到祖先墓地把情况享告一番,然后在自己家中进行祭祀。因为宗子已经不在,所以祭祀就以自己的名义进行,但不得自称‘孝子’,直到身死为止。子游的那帮学生中,有以庶子身份祭祖的,就是照此道理办事。如今庶子的祭祀,根本就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就成了胡闹乱来。”
曾子问道:竺祭祀时非得有尸不可吗?像厌祭那样也可以吗?”孔子答道:“祭祀成年的死者,一定要有尸。尸必须以同昭或同穆的孙辈充当。亲孙子如果幼小,充当尸时可以使人抱着。如果没有亲孙子,可以从同姓的孙子辈中挑选一个。祭未成年而死者,一定要采用厌祭,因为他们还没有成人。祭成年死者而无尸,那等于把他们当作荡来看待了。”孔子又说:“厌祭有两种,一是阴厌,一是阳厌。”曾子间道:“祭荡的礼数简单,什么叫阴厌、阳厌?”孔子答道;“宗子没有成年而死,其他庶子是不能作他的后嗣的。在为其衬庙而举行的吉祭时,用一条牛作牺牲。但因为他是未成年而死,所以不举肺脊,没有所姐,没有玄酒,最后也不报告养尸之礼完成。这就叫阴厌。凡其他未成年而死者,以及死而无后者,都祭于宗子之家,把祭品摆设在室内的西北角,把酒蹲设在东房。这就叫阳厌。”
曾子问道:“出葬已经发引”柩车已经上路,这时忽然日蚀,礼数有什么变化吗?或者没有任何变化呢?”孔子答道:“从前,我跟着老耽在巷党助人送葬,柩车也已上路,突然发生日食。老耽喊道:‘丘!把灵枢停下,靠着路的右边停放,都不要哭,静以待变。’等日蚀过后,柩车又继续前进。老耽说:‘按礼就应这样做。’葬毕返回,我就请教老耽:‘柩车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日蚀这种现象,谁也不知道要持续多久”与其在路旁等候,还不如继续前进呢。,老耽说:‘诸侯去朝见天子,每天日出而行,傍晚太阳尚未落山就找个地方休息,并且祭奠随行的迁庙主。大夫出使,也是每天日出而行,太阳未落就找个地方休息。灵枢不可在天亮之前就出殡,也不可到天黑下来才止宿。披星戴月而赶路的,大概只有罪人和奔父母之丧的人吧。刚才日蚀,天空一片黑暗,我们怎么会知道天空不定在什么时候会出现星星呢,那样岂不成了披星而行了吗?再说,君子行事依礼,总不能使别人的亲属有遇上灾祸的危险呀。’我听老聘讲的这番话。”
曾子问道:“奉国君之命出使他国,不幸而死于主国馆舍,礼书上说:‘死在公家的招待所可以招魂,死在私人的招待所就不招魂。,可是九使者所到之国,该国的接待部门总是要为使者安排住处的,这可以看作就是公家招待所了,那么,所谓‘死在私人的招待所就不招魂’怎么解释呢?”孔子答道:“这个问题提得好!住在卿、大夫、士之家叫做私人招待所。诸侯建的宾馆和国君指定的下榻处叫做公家招待所。所谓‘死在公家的招待所可以招魂”指的就是这些地方。”
曾子问道:“八岁到十一岁的孩子死后,在园子里挖个坑,坑的四周用砖砌上,然后用‘机’把尸体抬去下葬,这是由于路近的缘故。如果墓地较远,其葬法该怎样办呢?”孔子答道:“我听老耽讲过:‘从前史佚有个儿子死了,年龄也是八到十一岁,墓地较远。、召公对史佚说:“你干嘛不先在家里将尸体成硷入棺呢?”史佚说:“这是违礼的事,我怎么敢呢?”召公就在周公面前讲了此事,周公表态说:“这有什么不可以呢?”于是史佚就照召公说的做了。’埋葬下荡而在家成硷入棺,是从史佚开始的。”
曾子问道:“卿大夫将在国君的祭祀中作尸,已经接受邀请并斋戒了,这时突然有家门内齐衰之亲去世,该怎么办?”孔子答道:“要从家里出来,住在国君的公馆里等待祭祀,这才合礼。”孔子又说:“尸出门时,或戴弃,或戴冕,这要看他这个尸所代表的祖先是何身份而定;卿大夫士在路上遇到尸,都要下车致敬,而为尸者也须凭轼答礼。尸出行,一定有在前开道的人。”
子夏问道:“居父母之丧,卒哭之后,就不可拒绝战争的征召,这是礼当如此呢?还是当初有关部门的权宜之计呢?”孔子答道:“居父母之丧,在夏代是在入殡之后就不再上班,在殷代是在下葬之后就不再上班,在周代是在卒哭之后就不再上班,目的就是为了要让孝子专心致志地守孝三年。古记上说:‘作为国君,不可强迫臣子抛开丧亲的哀痛;而孝子本人,也不可自己忘掉丧亲的哀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子夏又问道:“如此说来,战争的征召不可拒绝这件事是不合礼的吧?”孔子答道:“我听老腆讲过:‘从前鲁公伯禽在卒哭之后就兴兵征伐,那是在特殊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现在的人,在居父母之丧期间为了私利而从事战争,我就不知其原因何在了。”
吗?”孔子答道:“天子、诸侯的丧祭,不是穿斩衰丧服的人还没有资格参与。大夫的丧祭,不是穿齐衰丧服的人不能参与石士的丧祭,因为士无臣下,所以才让兄弟大功以下者参与。”曾子又问道:“对于相识的人,自己身上正有丧服,可以参加他的吉祭吗?”孔子答道:“如果自身有丧服,那怕是最轻的练麻,连自家的吉祭都不可参与,哪里还谈得上参加他人的吉祭呢?”曾子又问道:“脱掉了丧服,可以参加他人的馈奠吗?”孔子说:“刚脱掉丧服就参加他人的馈奠,显得忘掉哀痛太快了,这不符合礼的规定。如果做他人馈奠时的侯相,还差不多。”
曾子问道:“婚礼已经进行到订婚之后,连亲迎的吉日都择定了,如果忽然女方的父亲或母亲死了,那该怎么办呢?”孔子答道:“婿家应该派人去吊丧、如果是婿的父亲或母亲死,女方也应该派人到婿家吊丧。如果一方是丧父,另一方就以父亲的名义吊丧;如果一方是丧母,另一方就以母亲的名义吊丧;如果父母不在,就得以伯父、伯母的名义。从男方来说,在料理完葬事之后,由婿的伯父出面向女方致意说:‘某之子不幸遇到父或母之丧,居丧期间,不能和府上结为婚姻,特派我来致意。’女方答应了,但并不敢把女儿改嫁他人,这是正礼。婿除丧之后,女方父母派人到婿家敦请联姻,这时候如果婿还不迎娶,女方就可以把女儿改嫁他人,这也是正礼。如果女方的父或母死,男方也要这样。”
曾子问道:“亲迎的那天,新娘已经上路,如果突然新郎的父亲或母亲去世,该怎么办?”孔子答道:“新娘要立即改换服装,穿上布做的深衣,用白绢束发,赶往夫家参加丧礼。如果是新娘已经上路,而新娘的父亲或母亲突然去世,新娘就应立即折回娘家奔丧。”曾子又问道:“如果新郎亲迎的那天,新娘还没来到,而新郎突然有齐衰、大功亲属去世,该怎么办?”孔子答道:“新郎不进大门,在外次改换服装。新娘则进入大门,在内次改换服装。然后各就其位而哭。”
曾子问道:“除丧之后不再补行婚礼了吗?”孔子答道:“拿祭礼来说,过了日期就不再补祭,这才合乎礼的规定。婚礼还没有祭礼重要,又有什么理由再补办一次呢!”孔子说:“嫁女的人家,一连三夜不熄火把,是因为念及骨肉就要分离了。娶媳妇的人家,一连三天不奏乐,是因为念及传宗接代、双亲日趋衰老。新娘进门三月,要备礼祭祀公婆的亡灵,祝词中称之为‘来做媳妇’。这样做了以后,才算是正式成为此家的媳妇。”
曾子问道:“新娘没有庙见而死,?该怎么力俘”孔子答道:“她的灵枢,出殡时不须朝见祖庙,她的神主也不附在祖姑神主之后,做丈夫的不须持丧棒,不须穿孝鞋,不须居丧次,归葬于她娘家的墓地,以表示她尚未成为男家的媳妇。”曾子又问道:“迎娶新娘的吉日已经商定而新娘突然去世,该怎么办?”孔子答道:“婿应该穿着齐衰孝服前去吊丧,新娘下葬后即可除去孝服。如果是丈夫突然死去,新娘也照此办理。”
曾子问道:“丧事有两个主人,庙里有两个神主,这是合礼的吗?”孔子答道:“天无二日,国无二王。宗庙天地之祭,最尊贵的神也只有一个。由此看来,恐怕难说是合理的。从前齐桓公屡次起兵南征北伐,做了个假神主随军同行。等到胜利归来,把假神主藏到祖庙。一个庙里同时有两个神主,就是从齐桓公开始的。一宗丧事而有两个丧主,起因于从前卫灵公来鲁国访何,碰上了执政大臣季桓子之丧,卫君请求吊唁,鲁哀公推辞不掉。于是哀公自为丧主。卫君入吊时”桓子的儿子康子站在门的右边,面朝北。哀公揖请卫君上堂,自己从东阶升堂,面西而立;卫君则从西阶升堂吊唁,哀公拜谢卫君之吊,起立,哭泣;与此同时,康子在丧主的位置上也向卫君拜谢并向灵枢叩头。当时的司仪也没加纠正,就好像这宗丧事是有两个丧主似的。现在丧事有两个丧主,是从季康子的违礼开始的。”
曾子间道:“古时候出兵,必定要带着迁庙主同行吗?”孔子答道:“天子巡守,带着迁庙主同行,将迁庙主载于斋车,表示天子也有所尊敬。现在倒好,天子巡守,带着太祖以下七庙的神主同行,这就搞错了。在正常情况下,天子七庙、诸侯五庙都不会空着而没有神主。庙空着而没有神主,只有在天子驾崩、诸侯去世和出奔、在太祖庙里合祭群庙的所有神主的时候,才会庙空而无主。我听老耽说过:‘天子驾崩,国君去世,则由太祝把群庙的神主统统取来藏到太祖的庙里,这是礼当如此。等到下葬并且举行了卒哭之祭以后,再把群庙之主送回各自的庙里。国君逃难出奔,太宰就将群庙的神主取来同行,这也是礼当如此。诸侯在太祖庙里合祭群庙的神主,就让太祝把其余四庙的神主迎来。凡是迎送神主出庙入庙,一定要清道戒严。’这是老腆说的。”曾子又问道:“古时候出兵,如果没有迁庙之主可以同行,那将用什么神主呢?”孔子回答说:“用神主的命令。”曾子不懂,就又问道:“什么叫做神主的命令?”孔子答道:“天子、诸侯在出行之前,一定要以币帛皮圭作供品向祖庙父庙举行告祭,祭毕,就恭敬地将这些币圭捧出,装到斋车上带着同行。每到一个休息的地方,先祭奠这些币圭,然后才敢休息。回来以后,要在祖庙举行告至之祭。祭过之后,把这些作为‘主命’的币圭收集起来,藏到堂下的两阶之间,然后走出。这样做就是表示尊敬神主的命令。”
子游问道:“为慈母挂孝,其规格就同为生母挂孝一样,礼是这样规定的吗?”孔子答道:“这不符合礼的规定。古时候,男孩子的教育,在外边有师傅,在家内有慈母,他们是奉君命教育孩子的,没有理由为他们挂孝。从前,鲁昭公幼年丧母,有个慈母待他很好,等到这个慈母死了,昭公于心不忍,要为地挂孝。有关的人就向昭公报告说:‘按照古时的礼节,对慈母不须挂孝妥现在您要为之挂孝,那是违背古礼和扰乱国法。如果您坚持这样办,那么,我们将把此事记入史册以传之后世,这样一来损失可就大了,恐怕还是不要这样办为好。’昭公辩解说:‘古时候天子也有平常戴着练冠表示为其生母挂孝的。’昭公不忍心不挂孝,于是就头戴练冠为慈母挂孝。为慈母挂孝,是从鲁昭公开始的。”
曾子问道:“众多诸侯一同朝见天子,已经进入太庙的门,但未能把朝见之礼进行到底,不得不中途而废,这样的情况有几种?”孔子答道:“四种。”曾子说:“请问是哪四种?”孔子答道:“太庙失火,日蚀,王后去世,大雨琳湿衣服而有失仪容,在这四种情况下就停止行礼。如果所有诸侯都在场而发生日蚀,那就要跟随天子去救日,救的时候,哪一方的诸侯就穿哪一方颜色的衣服和拿着当方的武器;如果是太庙失火,也要跟随天子去救火,但在诸侯的穿衣和武器方面没有要求。”曾子又问道:“诸侯互相访问,主人已把客人礼让进门,但未能按程序行礼到底,不得不中途而废,这样的情况有几种?”孔子答道:“六种。”曾子说:“请问哪六种?”孔子答道:“天子驾崩,太庙失火,日蚀,王后去世,国君夫人去世,大雨淋湿衣服而造成仪容不整,遇到这六种情况,就得中止行礼。”曾子又问道:“天子宗庙之祭,天地之祭,七祀之祭,各项准备工作都已作好,这时如果天子突然驾崩,或者王后去世,该怎么办?”孔子答道:“祭祀停止进行。”曾子又问道:“如果正在祭祀的时候而发生了日蚀,或太庙失火,祭礼还要不要继续进行呢?”孔子答道:“在这种情况下,要简化程序,赶快进行。如果栖牲已被牵来但尚未杀,祭礼就应停止。天子驾崩,灵枢未入殡宫之前,不举行五祀之祭,等到灵枢已迁入殡宫,然后举行祭祀。但祭祀的程序要简化,尸入席之后,吃了三口饭,此后就不再劝吃;主人酌酒请尸漱口,尸在漱过之后也不再回敬主人,程序到此就算结束。自启殡到葬后反哭期间,不可举行五祀之祭。葬后虽然可以进行,但也要简化程序,进行到主人向祝献酒就算结束。”
曾子问道:“诸侯的祭祀社稠,所有的礼器已经摆设停当,这时忽然听到天子驾崩、王后去世、国君去世、国君夫人去世的噩耗,该怎么办?”孔子答道:“祭祀立刻停止。从初死到入殡,从启殡到反哭,这期间”祭与不祭,如何祭,都遵循天子在这种情况下的作法。”
曾子间道:“大夫的宗庙之祭,各种祭品都已准备妥当,但却不能进行到底,以至中途而废,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有哪些?”孔子答道:“原因有九。”曾子又问:“请问哪九种原因?”孔子答道:“禾子驾崩,王后去世,国君去世,国君夫人去世,国君的太庙失火,日蚀,父母去世,祖父母、伯父母去世,堂兄弟去世,遇到这九种情况发生,祭祀就要停止。至于外族亲属去世,凡齐衰以下者,祭祀都可继续进行,但也应简化程序。具体地说,外丧属于齐衰亲属者,在祭祀时,尸入室内,吃了三口饭,便不再劝他继续吃,食毕,主人酌酒请尸漱口,尸漱过后便不再回敬,进行到这节目就应结束;外丧属于大功之亲的,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加上尸回敬主人酒的节目;外丧属于小功、绍麻之亲的,祭祀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到主人、主妇、宾长向尸献酒为止。在这个问题上,士和大夫所不同的是,即使有绍麻之亲在祭祀时去世,祭祀也应停止。但是,如果所祭的祖先与死者已经没有丧服关系,那么祭祀可以照常进行。”
曾子问道:“在居父母之丧期间,可以到别人家去吊丧吗?”孔子答道:“居父母之丧,到了小祥的时候,还不和众人立在一起,不和众人一道走路。君子是通过礼来表达感情的,现在你自己正处在丧失父母的极大沉痛之中而到别人家去吊丧哭泣,这种哭泣岂不成为虚假的了吗?”
曾子问道:“大夫、士正在为私亲挂孝,到了可以除孝的时候了,而国君忽然去世,又须要为国君穿斩衰的孝服,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孝服还除去不除去?”孔子答道:“如果是正在为国君穿孝服,就不敢再为自己的亲人穿孝服,因为为国君的孝服重于为私亲的孝服。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原有的孝服是没有理由除掉的。于是乎就出现了大夫、士过了丧期还不能除去孝服的现象。等到为国君服丧期满,才可以为私亲举行小祥、大祥之祭,这是合乎礼的。”曾子又问道:“为父母所穿的孝服,永远不除可以吗?”孔子答道:“先王制定礼仪,错过了时间就不再举行,这是正理。先王并不是不能作出永远不除的规定,问题是人们是否都能做到。既然不能做到,那么还是规定个时限为好。所以君子错过了祭祀的时间就不再补行,这是合乎礼的。”
曾子问道:“国君死,灵枢已经停在殡宫,这时候臣子的父母突然去世,该怎么办?”孔子答道:“臣子应该回家料理父母的丧事,但每逢初一、十五举行殷奠时,要赶回国君的殡宫,至于朝夕之奠,可以不回去。”曾子又问:“国君的灵枢已经启殡,这时候臣子的父母突然去世,该怎么办?”孔子答道:“应该穿着为国君的孝服回家哭泣致哀,然后赶快折回为国君送葬。”曾子又问:“国君死,尚未停枢殡宫,这时候臣子的父母突然去世,该怎么办?”孔子答道:“臣子可以回家料理丧事,直到父母入殡,?然后再回到国君的殡宫。家中初一、十五的殷奠,可以回去,至于朝夕奠,就不再回去。大夫家的朝夕奠,由室老代行;士家的朝夕奠,由子孙代行。大夫的正妻,每逢初一、十五的殷奠,也要到国君的殡宫去参加;至于朝夕奠,可以不去。”
卑贱者不能为尊贵者作诛,晚辈不能为长辈作诛,这是礼的规定。虽然贵为天子,也要以天的名义为他作诛。诸侯互相作诛,不合礼的规定。
曾子问道:”国君出国要为自己的万一不幸去世作准备,所以带着紧贴尸身的棺材同行。如果国君真的死了,应当如何把概运回来呢?”孔子答道:“给执事人等提供殡服,孝子头戴麻弃续,身穿齐衰,脚穿草鞋,手扶丧棒。灵枢从打坏庙墙的阀口进入,从西阶抬上堂。如果死者是小敛后运回来的,孝子就头戴着免跟在灵枢后面,从大门进来,从东阶抬上堂,其礼数和生前一样。大夫、士死于境外者,其运概回国的礼数和国君是一样的。”
曾子问道:“国君的灵枢已经出殡发引,这时候臣子突然得到父母去世的噩耗,该怎么办?”孔子回答:“那就要先把国君的灵枢送到墓地,下了棺就可以回自己家料理丧事,不必再等孝子封土、谢宾、谢乡人了。”曾子又问:“父母的灵枢已经出殡上路,这时候突然听到国君去世的噩耗,该怎么办?”孔子答道:‘万先把父母的灵枢送到墓地,下棺之后,就连忙改换服装去奔国君之丧。”
曾子问道:“宗子的爵位是士,而庶子却是大夫,其祭礼该如何进行呢?”孔子答道:“用大夫的礼,备少牢祭于宗子之家,祝辞要说”孝子某代替介子进献供品祭祀。’如果宗子有罪,住在别的国家,而庶子爵为大夫,祭祀的时候,祝辞就要说:‘孝子某让介子某代行祭祀。’凡代替宗子主持的祭祀,就要简化程序,不厌祭,不旅酬,不祝福,不绥祭,祝词中不讲以某妃配食的话。主人向宾劝酒,宾取过酒杯放下,不举杯进行旅酬、祭的末了,也不向来宾分赠祭肉。庶子对来宾致辞说:‘宗兄(或宗弟、或宗子)现在他国,派我代行祭祀,并让我向诸位致意。
曾子间道:“宗子有罪逃到他国,没有爵位的庶子还留在国内,可以祭祀祖先吗?”孔子答道:“可以祭的。”曾子又问:“请问该怎样祭呢?”孔子答道:“庶子可以在朝着祖先墓地的方向上筑坛,一年四季按时祭祀。如果宗子己死,则可以先到祖先墓地把情况享告一番,然后在自己家中进行祭祀。因为宗子已经不在,所以祭祀就以自己的名义进行,但不得自称‘孝子’,直到身死为止。子游的那帮学生中,有以庶子身份祭祖的,就是照此道理办事。如今庶子的祭祀,根本就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就成了胡闹乱来。”
曾子问道:竺祭祀时非得有尸不可吗?像厌祭那样也可以吗?”孔子答道:“祭祀成年的死者,一定要有尸。尸必须以同昭或同穆的孙辈充当。亲孙子如果幼小,充当尸时可以使人抱着。如果没有亲孙子,可以从同姓的孙子辈中挑选一个。祭未成年而死者,一定要采用厌祭,因为他们还没有成人。祭成年死者而无尸,那等于把他们当作荡来看待了。”孔子又说:“厌祭有两种,一是阴厌,一是阳厌。”曾子间道:“祭荡的礼数简单,什么叫阴厌、阳厌?”孔子答道;“宗子没有成年而死,其他庶子是不能作他的后嗣的。在为其衬庙而举行的吉祭时,用一条牛作牺牲。但因为他是未成年而死,所以不举肺脊,没有所姐,没有玄酒,最后也不报告养尸之礼完成。这就叫阴厌。凡其他未成年而死者,以及死而无后者,都祭于宗子之家,把祭品摆设在室内的西北角,把酒蹲设在东房。这就叫阳厌。”
曾子问道:“出葬已经发引”柩车已经上路,这时忽然日蚀,礼数有什么变化吗?或者没有任何变化呢?”孔子答道:“从前,我跟着老耽在巷党助人送葬,柩车也已上路,突然发生日食。老耽喊道:‘丘!把灵枢停下,靠着路的右边停放,都不要哭,静以待变。’等日蚀过后,柩车又继续前进。老耽说:‘按礼就应这样做。’葬毕返回,我就请教老耽:‘柩车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日蚀这种现象,谁也不知道要持续多久”与其在路旁等候,还不如继续前进呢。,老耽说:‘诸侯去朝见天子,每天日出而行,傍晚太阳尚未落山就找个地方休息,并且祭奠随行的迁庙主。大夫出使,也是每天日出而行,太阳未落就找个地方休息。灵枢不可在天亮之前就出殡,也不可到天黑下来才止宿。披星戴月而赶路的,大概只有罪人和奔父母之丧的人吧。刚才日蚀,天空一片黑暗,我们怎么会知道天空不定在什么时候会出现星星呢,那样岂不成了披星而行了吗?再说,君子行事依礼,总不能使别人的亲属有遇上灾祸的危险呀。’我听老聘讲的这番话。”
曾子问道:“奉国君之命出使他国,不幸而死于主国馆舍,礼书上说:‘死在公家的招待所可以招魂,死在私人的招待所就不招魂。,可是九使者所到之国,该国的接待部门总是要为使者安排住处的,这可以看作就是公家招待所了,那么,所谓‘死在私人的招待所就不招魂’怎么解释呢?”孔子答道:“这个问题提得好!住在卿、大夫、士之家叫做私人招待所。诸侯建的宾馆和国君指定的下榻处叫做公家招待所。所谓‘死在公家的招待所可以招魂”指的就是这些地方。”
曾子问道:“八岁到十一岁的孩子死后,在园子里挖个坑,坑的四周用砖砌上,然后用‘机’把尸体抬去下葬,这是由于路近的缘故。如果墓地较远,其葬法该怎样办呢?”孔子答道:“我听老耽讲过:‘从前史佚有个儿子死了,年龄也是八到十一岁,墓地较远。、召公对史佚说:“你干嘛不先在家里将尸体成硷入棺呢?”史佚说:“这是违礼的事,我怎么敢呢?”召公就在周公面前讲了此事,周公表态说:“这有什么不可以呢?”于是史佚就照召公说的做了。’埋葬下荡而在家成硷入棺,是从史佚开始的。”
曾子问道:“卿大夫将在国君的祭祀中作尸,已经接受邀请并斋戒了,这时突然有家门内齐衰之亲去世,该怎么办?”孔子答道:“要从家里出来,住在国君的公馆里等待祭祀,这才合礼。”孔子又说:“尸出门时,或戴弃,或戴冕,这要看他这个尸所代表的祖先是何身份而定;卿大夫士在路上遇到尸,都要下车致敬,而为尸者也须凭轼答礼。尸出行,一定有在前开道的人。”
子夏问道:“居父母之丧,卒哭之后,就不可拒绝战争的征召,这是礼当如此呢?还是当初有关部门的权宜之计呢?”孔子答道:“居父母之丧,在夏代是在入殡之后就不再上班,在殷代是在下葬之后就不再上班,在周代是在卒哭之后就不再上班,目的就是为了要让孝子专心致志地守孝三年。古记上说:‘作为国君,不可强迫臣子抛开丧亲的哀痛;而孝子本人,也不可自己忘掉丧亲的哀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子夏又问道:“如此说来,战争的征召不可拒绝这件事是不合礼的吧?”孔子答道:“我听老腆讲过:‘从前鲁公伯禽在卒哭之后就兴兵征伐,那是在特殊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现在的人,在居父母之丧期间为了私利而从事战争,我就不知其原因何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