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qlh04.com,北宋小官人的幸福生活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更新说一下:正常一天是两更,早晚各一更,我是手残党,存稿不多,一章三千字的章节通常要两个小时才能写完,所以速度不会很快,当然偶尔也会爆发一下,当红票给力或者收藏给力的时候,我就会将不多的存稿用上,也算是对书友们的感谢,书进入书院情节,写了些好玩的支线情节,大家看的舒服最好,看的不爽请无视我,发牢骚可以,别问候我家人,他们身体都很好。)
应天府尹亦派了几名官员前来道贺,府尹大人本欲亲来,但公务繁忙只得作罢,于是派了手下的一些提学官和衙门里的一干属官前来站场子,毕竟应天书院是皇上御赐匾额的学府圣地,出了不少的人才,稍微表示一下关心还是必要的,说不准日后这其中便有相公在内,日后也许互有交集相互提携也未可知。
几名官员被请上场,讲了一番道贺的话之后,接着便是主院山长出场收尾了。
热烈的掌声中,上前说话的正是那坐在中间大椅子上须眉皆白,面色红润的老者,曹敏介绍时称之为戚翁。
苏锦早就怀疑这老者是书院的头儿,判断的根据其实很简单:这么老还在书院里边呆着,没回家抱孙子,必定是个重要人物,而且看他的座次在最中央,显然按照后世的说法,其他人是紧密团结在他周围的。
那老者抱拳为礼,脸上刀砍斧削般的皱纹笑成了一朵菊花儿,待台下稍净,开口道:“诸位学子,今日又是我应天书院进学之日,大宋各地亦有近两百名青年才俊汇集于我书院之中,共读圣贤之书,同议治国之道,老朽甚为欣慰。”
“诸位新来俊秀可能对本书院的来历不甚了了,这里老朽也不惮再给诸位介绍一番,本书院之前身名为睢阳学舍,若论历史渊源可追溯至五代时期,后我大宋一统之后,宋州杨悫协鄙人先祖戚翁戚同文共同经营此学舍,太祖爷关切文治,我大宋朝又极为缺失经世之才,学舍得以繁荣发展,直至大中祥符二年二月庚辰,应天府民曹诚曹翁,以赀募工,就吾祖戚同文所居,造学舍百五十间,聚书千余卷,博延生徒,讲习甚盛。应天府上奏其事,皇上极为推崇嘉许,特诏赐匾额曰“应天府书院”,仍令应天府募职官提举,又署诚府助教,并将本人从礼部侍郎之职调任本院主事,直至今日。”
苏锦肃然起敬,大中祥符二年至今三十年过去了,眼前这个白眉白眼的老头儿不仅是书院创始人戚同文的孙儿,身为朝廷礼部侍郎,却专心大宋教育事业这么多年,殊为不易。
“老朽戚舜宾,乃是先祖戚同文戚翁嫡孙,忝居主事山长三十年,实乃今生最得意之事,我应天书院学子亦是个个俊秀,三十年里,老朽亲眼所见从我书院走出之辅国良才不计其数,故工部侍郎许骧、侍御之宗度、度支员外郎郭承范、董循,右谏议大夫陈象舆,屯田郎中王励,太常博士滕涉等均出自我书院之中,三十年间历科举十余科,高中者以数百计,出状元郎四人,探花郎九人,一甲进士数十名,其余各甲举人进士两百余人,尚有众多闻名天下之名士虽未入朝为官,但游学各处,尊儒天下,亦不胜枚举,所以,诸位今日能来此进学,实乃幸事;莫看你等今日布衣草履,只需尽心尽力苦读圣贤书,深谙书中至理,他日未尝不可飞黄腾达成为朝廷柱石,望诸君多多努力,明天秋闱大考,希望诸位中能有出类拔萃之贤才,为国所选,为我书院争辉。”
戚舜宾一番热情洋溢的讲话,将在座学子的心中那股热情迅速点燃,应天书院名声日隆,且不... -->>
(更新说一下:正常一天是两更,早晚各一更,我是手残党,存稿不多,一章三千字的章节通常要两个小时才能写完,所以速度不会很快,当然偶尔也会爆发一下,当红票给力或者收藏给力的时候,我就会将不多的存稿用上,也算是对书友们的感谢,书进入书院情节,写了些好玩的支线情节,大家看的舒服最好,看的不爽请无视我,发牢骚可以,别问候我家人,他们身体都很好。)
应天府尹亦派了几名官员前来道贺,府尹大人本欲亲来,但公务繁忙只得作罢,于是派了手下的一些提学官和衙门里的一干属官前来站场子,毕竟应天书院是皇上御赐匾额的学府圣地,出了不少的人才,稍微表示一下关心还是必要的,说不准日后这其中便有相公在内,日后也许互有交集相互提携也未可知。
几名官员被请上场,讲了一番道贺的话之后,接着便是主院山长出场收尾了。
热烈的掌声中,上前说话的正是那坐在中间大椅子上须眉皆白,面色红润的老者,曹敏介绍时称之为戚翁。
苏锦早就怀疑这老者是书院的头儿,判断的根据其实很简单:这么老还在书院里边呆着,没回家抱孙子,必定是个重要人物,而且看他的座次在最中央,显然按照后世的说法,其他人是紧密团结在他周围的。
那老者抱拳为礼,脸上刀砍斧削般的皱纹笑成了一朵菊花儿,待台下稍净,开口道:“诸位学子,今日又是我应天书院进学之日,大宋各地亦有近两百名青年才俊汇集于我书院之中,共读圣贤之书,同议治国之道,老朽甚为欣慰。”
“诸位新来俊秀可能对本书院的来历不甚了了,这里老朽也不惮再给诸位介绍一番,本书院之前身名为睢阳学舍,若论历史渊源可追溯至五代时期,后我大宋一统之后,宋州杨悫协鄙人先祖戚翁戚同文共同经营此学舍,太祖爷关切文治,我大宋朝又极为缺失经世之才,学舍得以繁荣发展,直至大中祥符二年二月庚辰,应天府民曹诚曹翁,以赀募工,就吾祖戚同文所居,造学舍百五十间,聚书千余卷,博延生徒,讲习甚盛。应天府上奏其事,皇上极为推崇嘉许,特诏赐匾额曰“应天府书院”,仍令应天府募职官提举,又署诚府助教,并将本人从礼部侍郎之职调任本院主事,直至今日。”
苏锦肃然起敬,大中祥符二年至今三十年过去了,眼前这个白眉白眼的老头儿不仅是书院创始人戚同文的孙儿,身为朝廷礼部侍郎,却专心大宋教育事业这么多年,殊为不易。
“老朽戚舜宾,乃是先祖戚同文戚翁嫡孙,忝居主事山长三十年,实乃今生最得意之事,我应天书院学子亦是个个俊秀,三十年里,老朽亲眼所见从我书院走出之辅国良才不计其数,故工部侍郎许骧、侍御之宗度、度支员外郎郭承范、董循,右谏议大夫陈象舆,屯田郎中王励,太常博士滕涉等均出自我书院之中,三十年间历科举十余科,高中者以数百计,出状元郎四人,探花郎九人,一甲进士数十名,其余各甲举人进士两百余人,尚有众多闻名天下之名士虽未入朝为官,但游学各处,尊儒天下,亦不胜枚举,所以,诸位今日能来此进学,实乃幸事;莫看你等今日布衣草履,只需尽心尽力苦读圣贤书,深谙书中至理,他日未尝不可飞黄腾达成为朝廷柱石,望诸君多多努力,明天秋闱大考,希望诸位中能有出类拔萃之贤才,为国所选,为我书院争辉。”
戚舜宾一番热情洋溢的讲话,将在座学子的心中那股热情迅速点燃,应天书院名声日隆,且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