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语 (1/2)
800小说网 qlh04.com,bobo102003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人类自从会使用工具以来就逐渐脱离了自然界,有了文明形态的人类逐渐走向生物链的顶点成了顶级的存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后,人虽然没有了天敌,但是人与其他的人却成了敌人。如何在社会中生存,如何更好地生存下去,这是每个人都会考虑的问题。
人与人的关系其实就是利益关系,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却又不能简单地以利益关系来处理,这就要加上外包装,这个外包装就是仁义道德。古今中外政治家们都是善用仁义道德的高手,这就是教化的手段。对一般人而言,仁义道德也是不可或缺的,没有道义的人是很难在社会中生存的。仁义道德是调节人与人关系的一种手段,也是对人的一种软性制约,它虽然没有强制性效果,有时却比强制力更有效果。
人是有思想的群居性动物,人们渴望与他人成为一个群体或者说是伙伴,渴望着群体内的同伴给自己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最低也是希望群体内的人不能危害自己的安全。所以每一个群体都有其基本的道义,没有道义不讲规矩的人很难在这个群体内生存。
仁的思想与西方人“爱”的思想相近,仁也就是博爱。仁者,克制自己,要会忍,不要对他人形成威胁。仁者爱人,对人亲和,要“恭、宽、信、敏、惠”也就是说,要尊重他人,宽容他人,信任他人,灵活处世,能惠及他人。如果在与人相处时能够无私奉献那就是圣人了。
当然,人与人之间,付出总是有回报的,对他人仁,则他人回报以仁。在古代,仁获得的回报是得到良好的评价,如被人称为贤者、圣人,从而被人举荐从政,这是快速参与政事的方法之一。做官的人有仁义之举时就会被政府表彰,被当权者重用。当这个人被其他当权者排挤时,当权者往往也会顾忌人们的评议。在现代,民主社会,如果从政,更加需要在民众中获得好的名声了。虽然,仁不一定有回报,但这种回报却是有极大价值的,在一定程度上说,仁者是无敌的。
孔子的儒学是以“仁”为核心的一种生存哲学,而“仁”的本质是一种社会行为、一种人文心态、一种社会谋略。
一、仁的最基本表现就是爱人。有爱人表现的人就是君子。爱人的表现是对人有一种恩惠和帮助。孔子弟子樊迟向他请教什么是仁,孔子就说是“爱人”孟子也认同这种观点说过“仁者爱人”要行仁先从身边做起,所谓“亲亲为大”所以对长辈要孝,要发自内心地敬爱,对兄弟要悌,要发自内心无私地关爱和帮助;其次对朋友要亲爱、忠信、恭敬,心心相印;再然后则是“泛爱众”要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养就仁的过程是由内而外、由近及远、由亲到疏的,爱人是其最基本表现。
二、比爱人高一级的是贤。贤是明智、贤能,贤者并不一定有极高尚的仁德,但是却很明智。所谓的明哲保身就指这种人。孔子门人从政之初是极弱小的力量,门人要推行“仁”道,首先要学会保全自己。如: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就是说跟着能人做事,与仁义的人做朋友。贤能的人并不能为了一个人舍弃自己,而仁义的人却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贤能的人是很难得的,在论语中有两个人,即公冶长和南容,这两个人甚得孔子重视,并与之结成婚姻关系。论语公冶长中记载如下: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三、比贤更高级的形态是圣。这是仁的高级要求,即无私奉献。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从这几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圣者是无所欲求的,博施济众就是给人民大量的恩惠,这与佛家普渡众生的理念是相当的。仁者是把自己的成功建立在他人成功的基础之上的,自己想要立身就先让他人立身,自己想要显达就先让他人显达。孔子也是这样做的,孔子培养的弟子有很多就比孔子先当官,当官之后再把孔子推举出来。如冉有、子路、子贡等。
君子、贤者、圣人,这都是仁范畴内的人,这样的人都能得到仁德的评价。那么怎样成为一个有仁德的人呢?首先就是要加强自身修养,做到“克己复礼”其次是要有仁德的表现。
四、仁对个人修养的要求是“克己复礼”即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符合礼仪规范,不给别人造成心理压力,不触及他人的心理底线。做到使亲族、乡邻、同僚都没有怨言,不引起他人的嫉妒、嫉恨。克己复礼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赢得别人的好感和尊重,最后使人接受、敬爱。克己复礼有几方面的要求。
1)行为要合乎礼仪,不要有出格的言谈举止。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颜渊向孔子请教怎样才能获得别人仁德的评价,孔子说:“克制自己行为,服合周礼的要求,这样天下的人都会对你有仁德的评价了。而且,仁德是由自己做出来的,并不是由人评价得到的。”颜渊问道:“请问具体应该怎么做呢?”孔子继续忽悠道:“不符合礼仪规范的事不要看,不符合礼仪规范的事不要听,不符合礼仪规范的事不要说,不符合礼仪规范的事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不够聪明,就按老师说的做吧。”
2)说话做事要谨慎、小心,不要说过分的话,甚至不能有过于明显的表情变化。如:论语颜渊记载,司马牛问仁。孔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这段意思是,司马牛向孔子请教怎样才能做到仁。孔子说:“要做到仁,说话就要缓慢谨慎。”司马牛问:“话话谨慎,这就做到仁了吗?”孔子说:“做到仁是很难的,说话能不谨慎吗?”
论语学而记载,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意思... -->>
人类自从会使用工具以来就逐渐脱离了自然界,有了文明形态的人类逐渐走向生物链的顶点成了顶级的存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后,人虽然没有了天敌,但是人与其他的人却成了敌人。如何在社会中生存,如何更好地生存下去,这是每个人都会考虑的问题。
人与人的关系其实就是利益关系,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却又不能简单地以利益关系来处理,这就要加上外包装,这个外包装就是仁义道德。古今中外政治家们都是善用仁义道德的高手,这就是教化的手段。对一般人而言,仁义道德也是不可或缺的,没有道义的人是很难在社会中生存的。仁义道德是调节人与人关系的一种手段,也是对人的一种软性制约,它虽然没有强制性效果,有时却比强制力更有效果。
人是有思想的群居性动物,人们渴望与他人成为一个群体或者说是伙伴,渴望着群体内的同伴给自己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最低也是希望群体内的人不能危害自己的安全。所以每一个群体都有其基本的道义,没有道义不讲规矩的人很难在这个群体内生存。
仁的思想与西方人“爱”的思想相近,仁也就是博爱。仁者,克制自己,要会忍,不要对他人形成威胁。仁者爱人,对人亲和,要“恭、宽、信、敏、惠”也就是说,要尊重他人,宽容他人,信任他人,灵活处世,能惠及他人。如果在与人相处时能够无私奉献那就是圣人了。
当然,人与人之间,付出总是有回报的,对他人仁,则他人回报以仁。在古代,仁获得的回报是得到良好的评价,如被人称为贤者、圣人,从而被人举荐从政,这是快速参与政事的方法之一。做官的人有仁义之举时就会被政府表彰,被当权者重用。当这个人被其他当权者排挤时,当权者往往也会顾忌人们的评议。在现代,民主社会,如果从政,更加需要在民众中获得好的名声了。虽然,仁不一定有回报,但这种回报却是有极大价值的,在一定程度上说,仁者是无敌的。
孔子的儒学是以“仁”为核心的一种生存哲学,而“仁”的本质是一种社会行为、一种人文心态、一种社会谋略。
一、仁的最基本表现就是爱人。有爱人表现的人就是君子。爱人的表现是对人有一种恩惠和帮助。孔子弟子樊迟向他请教什么是仁,孔子就说是“爱人”孟子也认同这种观点说过“仁者爱人”要行仁先从身边做起,所谓“亲亲为大”所以对长辈要孝,要发自内心地敬爱,对兄弟要悌,要发自内心无私地关爱和帮助;其次对朋友要亲爱、忠信、恭敬,心心相印;再然后则是“泛爱众”要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养就仁的过程是由内而外、由近及远、由亲到疏的,爱人是其最基本表现。
二、比爱人高一级的是贤。贤是明智、贤能,贤者并不一定有极高尚的仁德,但是却很明智。所谓的明哲保身就指这种人。孔子门人从政之初是极弱小的力量,门人要推行“仁”道,首先要学会保全自己。如: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就是说跟着能人做事,与仁义的人做朋友。贤能的人并不能为了一个人舍弃自己,而仁义的人却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贤能的人是很难得的,在论语中有两个人,即公冶长和南容,这两个人甚得孔子重视,并与之结成婚姻关系。论语公冶长中记载如下: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三、比贤更高级的形态是圣。这是仁的高级要求,即无私奉献。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从这几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圣者是无所欲求的,博施济众就是给人民大量的恩惠,这与佛家普渡众生的理念是相当的。仁者是把自己的成功建立在他人成功的基础之上的,自己想要立身就先让他人立身,自己想要显达就先让他人显达。孔子也是这样做的,孔子培养的弟子有很多就比孔子先当官,当官之后再把孔子推举出来。如冉有、子路、子贡等。
君子、贤者、圣人,这都是仁范畴内的人,这样的人都能得到仁德的评价。那么怎样成为一个有仁德的人呢?首先就是要加强自身修养,做到“克己复礼”其次是要有仁德的表现。
四、仁对个人修养的要求是“克己复礼”即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符合礼仪规范,不给别人造成心理压力,不触及他人的心理底线。做到使亲族、乡邻、同僚都没有怨言,不引起他人的嫉妒、嫉恨。克己复礼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赢得别人的好感和尊重,最后使人接受、敬爱。克己复礼有几方面的要求。
1)行为要合乎礼仪,不要有出格的言谈举止。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颜渊向孔子请教怎样才能获得别人仁德的评价,孔子说:“克制自己行为,服合周礼的要求,这样天下的人都会对你有仁德的评价了。而且,仁德是由自己做出来的,并不是由人评价得到的。”颜渊问道:“请问具体应该怎么做呢?”孔子继续忽悠道:“不符合礼仪规范的事不要看,不符合礼仪规范的事不要听,不符合礼仪规范的事不要说,不符合礼仪规范的事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不够聪明,就按老师说的做吧。”
2)说话做事要谨慎、小心,不要说过分的话,甚至不能有过于明显的表情变化。如:论语颜渊记载,司马牛问仁。孔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这段意思是,司马牛向孔子请教怎样才能做到仁。孔子说:“要做到仁,说话就要缓慢谨慎。”司马牛问:“话话谨慎,这就做到仁了吗?”孔子说:“做到仁是很难的,说话能不谨慎吗?”
论语学而记载,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意思...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