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后小说网 www.qlh04.com,康复的家庭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接受”残疾的含义。
其中拍摄一位刚刚二十岁的残疾姑娘自己推转轮椅独自旅行的全过程的记录片非常好。她游览京都以后,回家乡去看望祖母。通过这次旅行,她得到新的体验,精神更加坚强,她的脸上虽然含带些许痛苦和徒劳的遗痕,但略显忧郁而刚强自信的表情是多么美丽。
她在记录片里说的那些话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但是因为没有征求本人的同意,我不能在这里直接引用。她的话大意是这样的:残疾人也应该走到外面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哪怕给别人增添麻烦,求助于健康者。即使是给对方增添麻烦,也要按照自己的意志,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我的女儿因为从小就照顾残疾的哥哥,所以她在大学时一直参加自愿助残小组活动。坐在轮椅上生活的一位年长的女性经常打电话到家里来,让她帮助推着轮椅到外面——不是医院——散步。如果不是助残活动日,对方突然提出这样的要求,而且又面临考试或者交作业,女儿就会拿着话筒,显出犹豫不决的样子
即使在这个时候,女儿也绝对不接受我的建议。如果发现我在小说里提到她通过助残活动所认识的朋友——残疾人,就会瞪着眼睛向我抗议,我不退让,她决不罢休。
这种时候,我认为虽说是小组活动,但既然接受了助残工作,就是社会行为,所以应该尊重对方的意愿。不过,女儿在电话里耐心地解释,表示实在由于不得已的原因,无法前去照顾,请对方谅解。我坐在一旁的沙发上看书,听着女儿以这种让对方理解的方式解决问题,不由得松了一口气。
那位推转轮椅旅行的姑娘具有十分坚强的毅力,独自爬上京都寺院的斜坡,一直坚持到最后,不要求一直陪伴身边的摄像师和年轻女制片人的帮助。不过,她说即使给别人增添麻烦,也要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我希望自己的女儿通过自愿助残活动学习主动“接受”这种“麻烦”的态度,成为现在已经走上社会工作的她的一种精神
记录片里有这样一个场面,姑娘在民家住宿时,向年轻的同住人讲述自己因车祸造成下半身瘫痪所经历的痛苦。她仿佛只是客观地叙述,语调那么开朗平静。从此她开始走上“接受”轮椅生活的道路。
姑娘决定出外旅行以后,说服了父母亲,还给预定住宿的饭店打电话预约订房。不是集体旅行,而是一个人旅行,而且还是轮椅旅行,听到这种情况,接电话的饭店有的一口拒绝,有的表示可以住宿,而且非常亲切详细地告诉她进房间的沿途通道情况。
我女儿所在的自愿助残小组一到计划安排残疾人旅行的季节,就每天不停地给沿途的便宜旅馆打电话,商量住宿事宜。我在一旁听她打电话,感觉到我国目前如何对待残疾人的实际情况。从记录片中可以看到,对于那些缺乏温暖同情之心的饭店,那位残疾姑娘明确地告诉对方自己的实际情况,并且毫不气馁地顽强交涉——从事自愿助残活动的我女儿也是如此。我从她们身上感受到新一代人的坚强。
残疾姑娘回到家乡看望祖母,这是这次充满困难、令人感动的旅行的终点。坐在轮椅上的姑娘在朴素的老家大门口等待着,她流露出小时候显然受到祖母疼爱的幸福表情,却又担心自己这个样子会吓坏祖母,同时也给人独自努力推转轮椅来到这里的骄傲感觉
这时,祖母几乎是敞着衣襟跌跌撞撞地急匆匆出来。祖孙相见无言的场面是何等感人啊。不论是坐在轮椅上的残疾姑娘,还是腿脚不利落的祖母,在自尊自豪、坚强自信的性格上,在富有修养的坦率神情中显然一脉相承。
接着,两人隔着被炉对坐,话语不多。祖母虽然还说不上是老年性痴呆,却也差不多,日常生活中,家里人把她当做小孩子一样照顾。她在情绪激动中,一下子说不出话来,伺候她的儿媳妇机灵应酬,妥善照应——我自己身边也曾经有过这么一个说话经常被人抢过去的老太太。
然后,姑娘拿出在京都寺院买的护身符送给祖母。祖母接过,迫不及待地打开包袱,取出来高兴地端详,给人一种完全“接受”老年造成的“残疾”即衰老及其他一切的感觉。祖母和因事故造成残疾的年轻的孙女相对无言,流露出像哭一样的笑脸。她们各自超越失望和痛苦的“接受”仿佛闪烁着微光互相映照
如果祖母和孙女都身体健康,恐怕未必能够如此相互深刻理解。既然祖母不可避免地继续逐渐衰老下去,和她顶嘴的难道不正是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的孙女的自然生理造成的现象吗?然而,电视记录片里这两位互相“接受”残疾的老小女性,都能够宽容地互相理解,和蔼地相对而坐,笼罩着她们的微光高雅得令人肃然起敬。
我在康复医学世界大会的发言即将结束的时候,考虑到也许外国的与会者会认为我过于深入个人感情,便说了这样一段话:
现在最令我自豪的是,我看到我的残疾儿子已经具有decent,即富有人性的宽容、幽默、信任的人格。而且我们家庭成员在与残疾儿的共同生活中都受到他的人格的影响。
通过我与儿子的关系,我也超越个人的范围,认识各种各样的残疾者及其家属以及为他们的康复进行努力的人们。残疾人也好,家属也好,从事康复工作的人们也好,都经受着各自的痛苦。即使是已经进入“接受期”的残疾人,仍然镌刻着痛苦的标记。残疾人的家属、康复治疗的人们也会有这样的标记。我认为,他们共同而明显的标记,就是他们都是decent的人。
现在没有时间就此进行论证,但是我想在最能理解他们的人们面前说:超越了巨大的磨难,与痛苦的家人共同生活,支持着康复医学的这些人们的decent崭新形象里,具有今后连接日本与世界的最有希望的人的原型。
我在这里直接使用英语decent这个词。这个单词的另一种翻译的可能性——它潜藏着丰富的含义,因此成为难以使用明确的界定语言翻译的单词之一——我认为,它非常适合在电视记录片里的那位坐着轮椅旅行的残疾姑娘经过艰苦努力见到祖母时两人相对而坐的那种气氛里说的话。我在上面写过,各自“接受”残疾的两个人,仿佛笼罩着微光,而这微光高雅得令人肃然起敬。我想这就是decent的内涵。
我和妻子也都老之将至——妻子肯定有她的思想准备——而我面对残疾的儿子以及支持他的妹妹、弟弟,在自己的言行成为真正的decent的人之前,果真能“接受”无疑是痛苦的老年这个现实吗?如今我正为此而感到心灵的畏怯。
“接受”残疾的含义。
其中拍摄一位刚刚二十岁的残疾姑娘自己推转轮椅独自旅行的全过程的记录片非常好。她游览京都以后,回家乡去看望祖母。通过这次旅行,她得到新的体验,精神更加坚强,她的脸上虽然含带些许痛苦和徒劳的遗痕,但略显忧郁而刚强自信的表情是多么美丽。
她在记录片里说的那些话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但是因为没有征求本人的同意,我不能在这里直接引用。她的话大意是这样的:残疾人也应该走到外面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哪怕给别人增添麻烦,求助于健康者。即使是给对方增添麻烦,也要按照自己的意志,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我的女儿因为从小就照顾残疾的哥哥,所以她在大学时一直参加自愿助残小组活动。坐在轮椅上生活的一位年长的女性经常打电话到家里来,让她帮助推着轮椅到外面——不是医院——散步。如果不是助残活动日,对方突然提出这样的要求,而且又面临考试或者交作业,女儿就会拿着话筒,显出犹豫不决的样子
即使在这个时候,女儿也绝对不接受我的建议。如果发现我在小说里提到她通过助残活动所认识的朋友——残疾人,就会瞪着眼睛向我抗议,我不退让,她决不罢休。
这种时候,我认为虽说是小组活动,但既然接受了助残工作,就是社会行为,所以应该尊重对方的意愿。不过,女儿在电话里耐心地解释,表示实在由于不得已的原因,无法前去照顾,请对方谅解。我坐在一旁的沙发上看书,听着女儿以这种让对方理解的方式解决问题,不由得松了一口气。
那位推转轮椅旅行的姑娘具有十分坚强的毅力,独自爬上京都寺院的斜坡,一直坚持到最后,不要求一直陪伴身边的摄像师和年轻女制片人的帮助。不过,她说即使给别人增添麻烦,也要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我希望自己的女儿通过自愿助残活动学习主动“接受”这种“麻烦”的态度,成为现在已经走上社会工作的她的一种精神
记录片里有这样一个场面,姑娘在民家住宿时,向年轻的同住人讲述自己因车祸造成下半身瘫痪所经历的痛苦。她仿佛只是客观地叙述,语调那么开朗平静。从此她开始走上“接受”轮椅生活的道路。
姑娘决定出外旅行以后,说服了父母亲,还给预定住宿的饭店打电话预约订房。不是集体旅行,而是一个人旅行,而且还是轮椅旅行,听到这种情况,接电话的饭店有的一口拒绝,有的表示可以住宿,而且非常亲切详细地告诉她进房间的沿途通道情况。
我女儿所在的自愿助残小组一到计划安排残疾人旅行的季节,就每天不停地给沿途的便宜旅馆打电话,商量住宿事宜。我在一旁听她打电话,感觉到我国目前如何对待残疾人的实际情况。从记录片中可以看到,对于那些缺乏温暖同情之心的饭店,那位残疾姑娘明确地告诉对方自己的实际情况,并且毫不气馁地顽强交涉——从事自愿助残活动的我女儿也是如此。我从她们身上感受到新一代人的坚强。
残疾姑娘回到家乡看望祖母,这是这次充满困难、令人感动的旅行的终点。坐在轮椅上的姑娘在朴素的老家大门口等待着,她流露出小时候显然受到祖母疼爱的幸福表情,却又担心自己这个样子会吓坏祖母,同时也给人独自努力推转轮椅来到这里的骄傲感觉
这时,祖母几乎是敞着衣襟跌跌撞撞地急匆匆出来。祖孙相见无言的场面是何等感人啊。不论是坐在轮椅上的残疾姑娘,还是腿脚不利落的祖母,在自尊自豪、坚强自信的性格上,在富有修养的坦率神情中显然一脉相承。
接着,两人隔着被炉对坐,话语不多。祖母虽然还说不上是老年性痴呆,却也差不多,日常生活中,家里人把她当做小孩子一样照顾。她在情绪激动中,一下子说不出话来,伺候她的儿媳妇机灵应酬,妥善照应——我自己身边也曾经有过这么一个说话经常被人抢过去的老太太。
然后,姑娘拿出在京都寺院买的护身符送给祖母。祖母接过,迫不及待地打开包袱,取出来高兴地端详,给人一种完全“接受”老年造成的“残疾”即衰老及其他一切的感觉。祖母和因事故造成残疾的年轻的孙女相对无言,流露出像哭一样的笑脸。她们各自超越失望和痛苦的“接受”仿佛闪烁着微光互相映照
如果祖母和孙女都身体健康,恐怕未必能够如此相互深刻理解。既然祖母不可避免地继续逐渐衰老下去,和她顶嘴的难道不正是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的孙女的自然生理造成的现象吗?然而,电视记录片里这两位互相“接受”残疾的老小女性,都能够宽容地互相理解,和蔼地相对而坐,笼罩着她们的微光高雅得令人肃然起敬。
我在康复医学世界大会的发言即将结束的时候,考虑到也许外国的与会者会认为我过于深入个人感情,便说了这样一段话:
现在最令我自豪的是,我看到我的残疾儿子已经具有decent,即富有人性的宽容、幽默、信任的人格。而且我们家庭成员在与残疾儿的共同生活中都受到他的人格的影响。
通过我与儿子的关系,我也超越个人的范围,认识各种各样的残疾者及其家属以及为他们的康复进行努力的人们。残疾人也好,家属也好,从事康复工作的人们也好,都经受着各自的痛苦。即使是已经进入“接受期”的残疾人,仍然镌刻着痛苦的标记。残疾人的家属、康复治疗的人们也会有这样的标记。我认为,他们共同而明显的标记,就是他们都是decent的人。
现在没有时间就此进行论证,但是我想在最能理解他们的人们面前说:超越了巨大的磨难,与痛苦的家人共同生活,支持着康复医学的这些人们的decent崭新形象里,具有今后连接日本与世界的最有希望的人的原型。
我在这里直接使用英语decent这个词。这个单词的另一种翻译的可能性——它潜藏着丰富的含义,因此成为难以使用明确的界定语言翻译的单词之一——我认为,它非常适合在电视记录片里的那位坐着轮椅旅行的残疾姑娘经过艰苦努力见到祖母时两人相对而坐的那种气氛里说的话。我在上面写过,各自“接受”残疾的两个人,仿佛笼罩着微光,而这微光高雅得令人肃然起敬。我想这就是decent的内涵。
我和妻子也都老之将至——妻子肯定有她的思想准备——而我面对残疾的儿子以及支持他的妹妹、弟弟,在自己的言行成为真正的decent的人之前,果真能“接受”无疑是痛苦的老年这个现实吗?如今我正为此而感到心灵的畏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