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后小说网 www.qlh04.com,苍山沧海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昨日还在杭州湖心岛品茗,今晨来到曾经“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南浔古镇。站在跟电影里布景似的“百间楼”前,我有种梦幻般的感觉。眼前的河水静静,柳色青青,两岸房屋林立,清一色的粉墙黛瓦错落有致,彰显大家风范的徽派民居倒映水中,一如印刷在景区门票上的垂柳掩映下的楼群图像,典雅深沉婉约卓绝。一切是那么的真实,一切又恍如隔世。
四百年前,这里是礼部尚书董份为家中奴婢仆从等人建筑的房屋,而今是寻常百姓居住的地方。不过,住在这里的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年轻人大多已搬进西边的住宅小区。天空飘着细雨,这里显得冷清寂寥,偶尔有三两个游人穿梭于河边的廊檐下,追寻着南浔曾经年轻的过去。我撑着一把蓝底碎花的小伞行走在楼前的券门与券门之间,希望遇到一个戴望舒诗中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然而,我只看到一只静卧门前却不吠的黄狗,忠实地守侯在流水边美丽的家园。我掏出相机为它选景拍照时,它竖起耳朵挺直腰板,炯炯地看着我手中闪光的家伙。不过,很快又恢复看着远方想着心事的样子,俨然一个经验丰富的演员。我乐了,这原来是一只精通人性超然物外的狗仙啊!
沿着百间楼河往南走不远,就来到了徽州老乡张静江的故居。静江先生是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民国成立后曾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等要职。这座百年老宅大部分毁于日军战火,劫后余生的三进厅堂陈列着张家与国民党高层交往的照片书信等文物。正厅牌匾下有孙中山先生执笔的对联“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秋四十州”写照着这位民国奇人不甘寂寞不同寻常的一生。
在南西街还有一处中西合璧的张家豪宅,是张静江堂兄张石铭先生的故居。在去往张石铭故居的途中,我看见低垂的柳丝轻巧的画舫如虹的廊桥,看见吊着的彩色射灯飘扬的幡幌旌旗,还看见一家挨着一家的杂货铺、铁匠铺、木器铺、箍桶铺等等。这里是最具南浔特色的一条街,如果到了晚上,老作坊里散出的灯光连同射灯的霓虹,该勾勒出南浔怎样的幽深与神秘呢?正想象间,到了石铭先生的故居。他的故居进门时稀松平常,是江南大户人家常见的轿厅、正厅、堂楼以及天井等传统格局。越往里走,越觉不同凡响,西洋风格渐揭面纱,游人也渐臻佳境。在第四、第五进院落,装着订购于法国烧有“梅兰竹菊”图案的彩色玻璃,铺着历经百年依然光亮的亚光瓷砖,塑着穿旗袍裹“三寸金莲”的内眷蜡群像。最让我惊奇的是庭院深锁后的巴洛克风格的欧式洋楼,想不到高墙深院的中式邸宅居然能与红砖尖顶豪华气派的西方建筑天衣无缝地连在一起。洋楼的精华浓缩于一间较大的家庭舞厅,门口的柱子体现着罗马科林斯的风格,里面壁炉、化妆间、更衣室一应俱全。站在光绪年间的摩登舞厅,我情不自禁地扭起腰肢,不安分的脑袋突然冒出一个想法:如果让盘着长辫裹着小脚的清朝男女和穿着牛仔露着肚脐的新潮男女,搂在一起跳着探戈抑或伦巴该是一个何等惹人耳目的世界!
从张家后门出来,很快就到了刘镛的小莲庄。此刘镛既非写“催泪书”的作家,也不是驼背的宰相,他是南浔的首富、清朝光禄大夫。小莲庄是他的私家园林,园林内有一个占地十亩的莲花池。可惜我来的不是时候,早已过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季节,还好,淅沥的秋雨让我有幸在凄冷的景象中细品“雨打残荷”的韵味。池塘四周是曲折回廊连接的亭台楼阁,移步换景中我看到了苏州园林才有的精致与情趣。在园子西侧是刘氏家庙,家庙院外矗立两座御赐牌坊,系光绪、宣统两代皇帝旌表刘氏家族赈灾善举和女德节孝而建。牌坊仿佛凝固的音乐,让游人遥想曾经的绝唱或者其他。
毗邻小莲庄,有江南四大藏书楼之一的嘉业藏书楼。书楼是刘镛那嗜书如命的孙子刘承干所建,藏有宋元古籍、明清刊本十余万册。那历经百年沧桑的书架,如今蒙着一层尘埃,显得矜持凝重。书楼前有一个小莲池,池边砌有十二生肖假山,神态逼真,引得一拨又一拨的游人驻足留影。
在适园路的文园门口,我坐上一辆人力三轮车。街上游人很少,没有了车流喧阗。雨渐渐大了,雨水顺着屋脊廊檐连成水线结成雨帘,冲刷着大街小巷,洗涤着老宅旧瓦。我嘱咐师傅:路滑,慢点蹬。其实我是想顺便多看几眼烟雨迷蒙中的南浔。
昨日还在杭州湖心岛品茗,今晨来到曾经“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南浔古镇。站在跟电影里布景似的“百间楼”前,我有种梦幻般的感觉。眼前的河水静静,柳色青青,两岸房屋林立,清一色的粉墙黛瓦错落有致,彰显大家风范的徽派民居倒映水中,一如印刷在景区门票上的垂柳掩映下的楼群图像,典雅深沉婉约卓绝。一切是那么的真实,一切又恍如隔世。
四百年前,这里是礼部尚书董份为家中奴婢仆从等人建筑的房屋,而今是寻常百姓居住的地方。不过,住在这里的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年轻人大多已搬进西边的住宅小区。天空飘着细雨,这里显得冷清寂寥,偶尔有三两个游人穿梭于河边的廊檐下,追寻着南浔曾经年轻的过去。我撑着一把蓝底碎花的小伞行走在楼前的券门与券门之间,希望遇到一个戴望舒诗中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然而,我只看到一只静卧门前却不吠的黄狗,忠实地守侯在流水边美丽的家园。我掏出相机为它选景拍照时,它竖起耳朵挺直腰板,炯炯地看着我手中闪光的家伙。不过,很快又恢复看着远方想着心事的样子,俨然一个经验丰富的演员。我乐了,这原来是一只精通人性超然物外的狗仙啊!
沿着百间楼河往南走不远,就来到了徽州老乡张静江的故居。静江先生是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民国成立后曾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等要职。这座百年老宅大部分毁于日军战火,劫后余生的三进厅堂陈列着张家与国民党高层交往的照片书信等文物。正厅牌匾下有孙中山先生执笔的对联“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秋四十州”写照着这位民国奇人不甘寂寞不同寻常的一生。
在南西街还有一处中西合璧的张家豪宅,是张静江堂兄张石铭先生的故居。在去往张石铭故居的途中,我看见低垂的柳丝轻巧的画舫如虹的廊桥,看见吊着的彩色射灯飘扬的幡幌旌旗,还看见一家挨着一家的杂货铺、铁匠铺、木器铺、箍桶铺等等。这里是最具南浔特色的一条街,如果到了晚上,老作坊里散出的灯光连同射灯的霓虹,该勾勒出南浔怎样的幽深与神秘呢?正想象间,到了石铭先生的故居。他的故居进门时稀松平常,是江南大户人家常见的轿厅、正厅、堂楼以及天井等传统格局。越往里走,越觉不同凡响,西洋风格渐揭面纱,游人也渐臻佳境。在第四、第五进院落,装着订购于法国烧有“梅兰竹菊”图案的彩色玻璃,铺着历经百年依然光亮的亚光瓷砖,塑着穿旗袍裹“三寸金莲”的内眷蜡群像。最让我惊奇的是庭院深锁后的巴洛克风格的欧式洋楼,想不到高墙深院的中式邸宅居然能与红砖尖顶豪华气派的西方建筑天衣无缝地连在一起。洋楼的精华浓缩于一间较大的家庭舞厅,门口的柱子体现着罗马科林斯的风格,里面壁炉、化妆间、更衣室一应俱全。站在光绪年间的摩登舞厅,我情不自禁地扭起腰肢,不安分的脑袋突然冒出一个想法:如果让盘着长辫裹着小脚的清朝男女和穿着牛仔露着肚脐的新潮男女,搂在一起跳着探戈抑或伦巴该是一个何等惹人耳目的世界!
从张家后门出来,很快就到了刘镛的小莲庄。此刘镛既非写“催泪书”的作家,也不是驼背的宰相,他是南浔的首富、清朝光禄大夫。小莲庄是他的私家园林,园林内有一个占地十亩的莲花池。可惜我来的不是时候,早已过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季节,还好,淅沥的秋雨让我有幸在凄冷的景象中细品“雨打残荷”的韵味。池塘四周是曲折回廊连接的亭台楼阁,移步换景中我看到了苏州园林才有的精致与情趣。在园子西侧是刘氏家庙,家庙院外矗立两座御赐牌坊,系光绪、宣统两代皇帝旌表刘氏家族赈灾善举和女德节孝而建。牌坊仿佛凝固的音乐,让游人遥想曾经的绝唱或者其他。
毗邻小莲庄,有江南四大藏书楼之一的嘉业藏书楼。书楼是刘镛那嗜书如命的孙子刘承干所建,藏有宋元古籍、明清刊本十余万册。那历经百年沧桑的书架,如今蒙着一层尘埃,显得矜持凝重。书楼前有一个小莲池,池边砌有十二生肖假山,神态逼真,引得一拨又一拨的游人驻足留影。
在适园路的文园门口,我坐上一辆人力三轮车。街上游人很少,没有了车流喧阗。雨渐渐大了,雨水顺着屋脊廊檐连成水线结成雨帘,冲刷着大街小巷,洗涤着老宅旧瓦。我嘱咐师傅:路滑,慢点蹬。其实我是想顺便多看几眼烟雨迷蒙中的南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