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qlh04.com,大俗人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我总想为我的外婆写点儿什么,尽管她未满30岁就去世了,尽管打我出世时我就没见过她,连一张相片也没有。
可是我总是从我母亲的嘴里听到她,我感觉我像是一团气,总浮在她曾住过的那间幽深房子的某一处深情地注视着她,注视着她的一颦一笑,一忧一伤。
她大多时候是躺在床上的。这是我从母亲口里听到的关于她的最多的体位特征。因为其时她已身染重病,很少起床。尽管如此,她依然美丽。她的脸儿苍白柔弱,眼睑儿和嘴唇儿都紧紧地闭着,仿佛不愿再看到或提及到这个让她痛苦的世界;可她那双又细又长又黑的眉毛偏又触目惊心地弯在眼睑儿上面,像要表露或控诉出她所受到的一切不平等待遇。
并没有什么重物压着她,可她咻咻的细喘似乎表明她已不堪重荷。其实女人是乐意被压的,如果压她的人是她喜欢的那个的话。可她没有,她一辈子都没让自己喜欢的人压过。不是她没有喜欢的人,她有,可那仿佛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那时她还是个小姑娘呐。她箍一件粉红的锻面儿小褂,撒一圈浅绿碎花的褶皱长裙,就像三四十年代那些家境殷实的小姐儿一样,坐在飘满绿色柳丝的窗前绣着各色的花朵,编织着未来的梦。她的脸色偶尔会红起来,那是她想起了后山的那位清秀的少年。那是怎样的一场邂遇啊。她只是在山上采菌子采得高兴了,看着周围松树成阴,好像没有人,就大着胆儿唱了几句花儿(地方语,亦即山歌的意思),谁承想对面山坡上还有个砍柴的少年!一想到那位少年从松树中好奇地走出来的样子,还有自己唱词中的“小妹妹想哥”那一句,怎不让人满脸绯红!
命运就是这样的神奇。她仅仅是到山上采了一次菌子,仅仅是唱了几句花儿;他也仅仅是到山上砍了一次柴,仅仅是好奇的看了她一眼。爱情的种子就在这对年轻人心里生了根。她明白她开始有一搭没一搭往山上看的原因,他也清楚他砍完柴后总要在山上绕几圈的根结。她渐渐打听出他的名字,他贫寒的家境,重病的老娘。可她不在乎,当然,她也很少往这方面去想,她还小呐;他也慢慢得知她的一切,她殷实的家境,她有名望的姓氏。他有些犹豫,可每回想到他躲在松树后看到她焦急盼望的样子,他又不忍心。
他们都不说话,只慢悠悠的拾菌子,砍柴。他看见地上有菌子,就拾起来远远地丢在她的脚下;她羞红了脸,也悄悄拾了一些枯枝,趁他不注意时塞在他的怀里转身就跑。他们开始有一搭没一搭的搭讪,他都可以看清楚她弯弯的眉毛白皙的皮肤了。他想着要是能亲手摸摸该多好啊,可是一想到两人的差距,他就胆怯了,又躲得远远地。
总有在一起的那一天吧!她天真的想。可正当她一边绣鸳鸯一边红着脸儿想入非非的时候,她的厄运却来了。
她有名望的姓氏之所以有名望,其中一条诀窍就是——亲上加亲!
红楼梦不是亲上加亲吗?飘中的阿希礼和美兰妮也是亲上加亲。我的确没编,这两部文学名著都涉及到了亲上加亲的内容,恰恰证明了亲上加亲在解放前流行的程度之广。我曾经好奇的向老一辈的人询问亲上加亲的结果可否有白痴产生,得到的结论是:一直就是亲上加亲,没谁往白痴上去想;这一提起来白痴倒是有过,可聪明人也不少。
总之,她是由不得自己了。那时候婚姻都是父母作主,女孩儿要是谈情就是大不敬。倘若说男方主动派媒婆上门提亲还好说,可后山的那位会来吗?两人还没正式入题呐。更何况有贫富的差别,更何况这边的亲上加亲早在双方大人的暗许当中,仅仅只是瞒着儿女而已。
她也闹腾过,不吃不喝,不听家里的话,像个小孩子。可这终归是小孩子的举动,有外人一来,她就不敢造次了,说出去羞啊!所以,十六岁她就出阁了,撇下绣了一半的鸳鸯梦,撇下起先还在后山上到处找寻后来再也不来的少年。
亲上加亲的婚姻对她来说虽说没有爱情,可亲情却是有的。所以,虽说心里总有些不欢畅,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丈夫也没怎么亏待他。婚后第二年圆房,第三年,她就生了孩子,一个女儿,又过了三年,又生了个女儿,也就是我母亲,其时她已二十三岁了。我们都知道,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处于这样的年纪时还在念书呐。
只是家境却一日不如一日了。说起来他们的家长之所以要他们这么早就结婚,为的也就是这一点。四十年代末,随着天安门城楼上的那一声浑响,农村里的土改运动就开始了。村里开始分富农中农贫农,明里暗里的斗地主,风声一日比一日紧。他们的家长岂有不知之理!只是他们终归是小地方的小地主,无法分析清楚全国的形势,那声浑响以前的形势本身也乱的很,所以他们以为,只要按老规矩那样,强强联合,冲一喜,就没事了。可这回似乎不比从前,那一帮子闹土改的已勒令他们交出田地,交出房产,只差没批斗了。不是不想批,开过大会,要一个讨饭的老婆子第一个上去批,革命小组的想那老婆子田都没了还讨饭,都指望着她说出一些苦大仇深的话来,谁承想那老婆子耳聋眼瞎,被这场合弄糊涂了,好不容易听清了那个有名望的姓氏,急忙大声地叫道:“地主好啊地主好啊,没有他们家每日施舍我一碗粥,我老婆子早就饿死了!”
田也没了,房也没了,屋漏偏逢大雨淋。他的丈夫,也就是我的外公,这时也心焦气躁,得一场病把眼弄瞎了。
若在往日,有田有屋有家产,不过伺候起来麻烦一点。可现在,饭都吃不饱,一个瞎子怎么养活一家子?!万般无奈,外公把自己交给了一副悬梁和一根丝带,两脚一蹬,一了百了。剩下孤儿寡母,大一点的孩子六岁,这时实在养不活了送给了别人;小一点的,也就是我母亲,才三岁,一家子号啕大哭,六神无主。
家里除了外婆及两个幼女外,上还有婆婆,还有两个小叔子。大一点的小叔子早年逃往他乡,为的是躲避抓庄丁,到现在还没回;小一点的长一头瘌痢,不担心抓壮丁就留在家里,却有些担心找不到媳妇。
年纪轻轻就守寡终究不是个办法。外婆的娘家看不过去,时常接自己的女儿回娘家小住,让她散散心情。九、十年了,从娘家走的时候娘家里还是一色油漆雕花的好家具,宽敞的闺房,飘满绿色柳丝的雕花小窗。可现在呢?低矮的土砖土房,破瓦下一方破窗。怎不叫人悲从中来!照照镜子,那个箍一件粉红锻面小褂撒一圈浅绿碎花褶皱长裙的如春花般层层笑开的少女呢?镜中分明是一张虽还年轻却心事重重的的愁容。世事如烟,真是世事如烟呐。
只是屋后的小山还是那么青翠,仿佛这世间的一切都与它无关似的。山上还是长满了菌子,挂满了枯枝。还是有一些穿着浅红浅绿的未嫁少女和清秀少年含了一脸的笑走进走出。年轻的外婆开始喜欢在山上流连,听那些拾菌少女的歌,看那些砍柴少年的笑。自己当初何尝不是如此呢?他们也像当初的她一样天真的做着梦吧!等待他们的又是怎样的命运呢?那首歌唱得多好阿“春季到来绿满窗,大姑娘窗下绣鸳鸯,”后面紧接着的一句才是唱到了节骨眼上“忽然一阵无情棒,打得鸳鸯各一方!”
这样一想忽想起那一方只绣了一半的鸳鸯图来,忙回到娘家翻箱倒柜,那还有什么箱与柜哟!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全部充了公。还是娘疼女儿,从床脚下拿出沾满灰尘的梳头匣儿来“我就知道藏着它有用,做个念想吧!”娘说道。年轻的外婆欢喜地接过来,吹一口灰,把匣儿一抽,可不是,那一方绣了一半的鸳鸯图正瞪着眼儿瞧着她呢!不知为何,扑通扑通,那颗心儿竟猛烈地跳动了几下。多久了?多久没这种感觉哪?!
是的,有一个人物不迟不早要在这会儿入场了。对这,我真的无能为力,我还真生在一个充满小说味儿的家族里。我甚至有一种宿命的恐惧——我生来就是为他们记载大事的。
那位少年还真的一直未婚。不是他不想结,也不是他这十年还惦记着我年轻的外婆。这样的理由都是那些喜欢浪漫的人一厢情愿的杜撰。我可不想说假话。我也觉得在这世间固然有一个令许多人为之疯狂的东西——爱情存在,但,为了某一个明白或不明白的人或这个人的诺言去固守某一方清空,这样的事我从来不信,也觉没必要,有些做作。
真实的情况是:那位少年在那十年里也认识了一些姑娘。有象他和年轻的外婆那样偶然相逢的,也有大一点儿后媒婆介绍的,在这些姑娘中,有他挺喜欢的,也有别人挺喜欢他的,也有没什么感觉的。但他很少考虑自己的感受,只要对方身体健康孝敬老人就成。这是贫寒人家讨媳妇的最高标准,尽管他那时发现穷人似乎比地主要光荣一些,尽管过了好多年后他成了公社的要员。但他当时是听从媒婆的意见准备和一个邻村的姑娘定亲。彩礼也送了,双方也见面了,结果对方的父母竟为了嫁妆的事打起结来,婚事就这么搁置了下来。
他是听村里的婆姨拉家常时知道了外婆的故事。婆姨们同情的眼神让他有些心神不宁。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同情这位年轻的寡妇,更何况是他!
他想起了十年前他们在那座小山上的邂遇。她清脆的歌喉还有娇羞的模样。她莫名的不见还有他有些焦急的找寻。那时他们都十六七岁,现在二十六七,那点微妙的感觉可还在呢?
他开始有事没事往山上走了。这边这一位常到山上缅怀,那一位又存了一样的心。双方又没隔多远。就算年轻的外婆回娘家次数不多,就算那位已成为青年的少年上小山的次数也不多,没碰见倒是他们无缘,碰见了,也是命里注定的事,不足为奇。
于是,深秋的一个黄昏,他们在昔日采菌子砍柴的地方不期而遇了。
她正看完晚霞往山下走,而他呢,却仰着脸儿一边往天上看一边往上爬。大约隔了十来步的时候吧,两人把对方看看,便不约而同的都停住了。
说实话,她对他的身影其实是熟悉的。毕竟是没隔多远,有时在塘边捣衣,她看着他赶着牛儿从远远的田埂上走过,只是他没看见她而已。他呢,对她的身影也是熟悉的,她牵着两个孩儿回娘家时前后山的人都议论着,说是一朵鲜花插到牛粪上去了。他也是到那时才有些原谅她当初的不辞而别的,可紧跟着他又觉得自己自私得很,她又没欠他什么,什么原谅不原谅的,哪儿跟哪儿呀!
她先对他笑了一下,是苦笑。怎么不是呢?一个失势又丧夫的寡妇,再怎么笑也好不到那儿去。而后她就低头准备走了。虽说她开始怀恋着他们的过去,可她是这样的沮丧,而他呢?还是个未婚的大小伙子,听说跟邻村的那一位彩礼都送了,除了走,她又能... -->>
我总想为我的外婆写点儿什么,尽管她未满30岁就去世了,尽管打我出世时我就没见过她,连一张相片也没有。
可是我总是从我母亲的嘴里听到她,我感觉我像是一团气,总浮在她曾住过的那间幽深房子的某一处深情地注视着她,注视着她的一颦一笑,一忧一伤。
她大多时候是躺在床上的。这是我从母亲口里听到的关于她的最多的体位特征。因为其时她已身染重病,很少起床。尽管如此,她依然美丽。她的脸儿苍白柔弱,眼睑儿和嘴唇儿都紧紧地闭着,仿佛不愿再看到或提及到这个让她痛苦的世界;可她那双又细又长又黑的眉毛偏又触目惊心地弯在眼睑儿上面,像要表露或控诉出她所受到的一切不平等待遇。
并没有什么重物压着她,可她咻咻的细喘似乎表明她已不堪重荷。其实女人是乐意被压的,如果压她的人是她喜欢的那个的话。可她没有,她一辈子都没让自己喜欢的人压过。不是她没有喜欢的人,她有,可那仿佛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那时她还是个小姑娘呐。她箍一件粉红的锻面儿小褂,撒一圈浅绿碎花的褶皱长裙,就像三四十年代那些家境殷实的小姐儿一样,坐在飘满绿色柳丝的窗前绣着各色的花朵,编织着未来的梦。她的脸色偶尔会红起来,那是她想起了后山的那位清秀的少年。那是怎样的一场邂遇啊。她只是在山上采菌子采得高兴了,看着周围松树成阴,好像没有人,就大着胆儿唱了几句花儿(地方语,亦即山歌的意思),谁承想对面山坡上还有个砍柴的少年!一想到那位少年从松树中好奇地走出来的样子,还有自己唱词中的“小妹妹想哥”那一句,怎不让人满脸绯红!
命运就是这样的神奇。她仅仅是到山上采了一次菌子,仅仅是唱了几句花儿;他也仅仅是到山上砍了一次柴,仅仅是好奇的看了她一眼。爱情的种子就在这对年轻人心里生了根。她明白她开始有一搭没一搭往山上看的原因,他也清楚他砍完柴后总要在山上绕几圈的根结。她渐渐打听出他的名字,他贫寒的家境,重病的老娘。可她不在乎,当然,她也很少往这方面去想,她还小呐;他也慢慢得知她的一切,她殷实的家境,她有名望的姓氏。他有些犹豫,可每回想到他躲在松树后看到她焦急盼望的样子,他又不忍心。
他们都不说话,只慢悠悠的拾菌子,砍柴。他看见地上有菌子,就拾起来远远地丢在她的脚下;她羞红了脸,也悄悄拾了一些枯枝,趁他不注意时塞在他的怀里转身就跑。他们开始有一搭没一搭的搭讪,他都可以看清楚她弯弯的眉毛白皙的皮肤了。他想着要是能亲手摸摸该多好啊,可是一想到两人的差距,他就胆怯了,又躲得远远地。
总有在一起的那一天吧!她天真的想。可正当她一边绣鸳鸯一边红着脸儿想入非非的时候,她的厄运却来了。
她有名望的姓氏之所以有名望,其中一条诀窍就是——亲上加亲!
红楼梦不是亲上加亲吗?飘中的阿希礼和美兰妮也是亲上加亲。我的确没编,这两部文学名著都涉及到了亲上加亲的内容,恰恰证明了亲上加亲在解放前流行的程度之广。我曾经好奇的向老一辈的人询问亲上加亲的结果可否有白痴产生,得到的结论是:一直就是亲上加亲,没谁往白痴上去想;这一提起来白痴倒是有过,可聪明人也不少。
总之,她是由不得自己了。那时候婚姻都是父母作主,女孩儿要是谈情就是大不敬。倘若说男方主动派媒婆上门提亲还好说,可后山的那位会来吗?两人还没正式入题呐。更何况有贫富的差别,更何况这边的亲上加亲早在双方大人的暗许当中,仅仅只是瞒着儿女而已。
她也闹腾过,不吃不喝,不听家里的话,像个小孩子。可这终归是小孩子的举动,有外人一来,她就不敢造次了,说出去羞啊!所以,十六岁她就出阁了,撇下绣了一半的鸳鸯梦,撇下起先还在后山上到处找寻后来再也不来的少年。
亲上加亲的婚姻对她来说虽说没有爱情,可亲情却是有的。所以,虽说心里总有些不欢畅,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丈夫也没怎么亏待他。婚后第二年圆房,第三年,她就生了孩子,一个女儿,又过了三年,又生了个女儿,也就是我母亲,其时她已二十三岁了。我们都知道,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处于这样的年纪时还在念书呐。
只是家境却一日不如一日了。说起来他们的家长之所以要他们这么早就结婚,为的也就是这一点。四十年代末,随着天安门城楼上的那一声浑响,农村里的土改运动就开始了。村里开始分富农中农贫农,明里暗里的斗地主,风声一日比一日紧。他们的家长岂有不知之理!只是他们终归是小地方的小地主,无法分析清楚全国的形势,那声浑响以前的形势本身也乱的很,所以他们以为,只要按老规矩那样,强强联合,冲一喜,就没事了。可这回似乎不比从前,那一帮子闹土改的已勒令他们交出田地,交出房产,只差没批斗了。不是不想批,开过大会,要一个讨饭的老婆子第一个上去批,革命小组的想那老婆子田都没了还讨饭,都指望着她说出一些苦大仇深的话来,谁承想那老婆子耳聋眼瞎,被这场合弄糊涂了,好不容易听清了那个有名望的姓氏,急忙大声地叫道:“地主好啊地主好啊,没有他们家每日施舍我一碗粥,我老婆子早就饿死了!”
田也没了,房也没了,屋漏偏逢大雨淋。他的丈夫,也就是我的外公,这时也心焦气躁,得一场病把眼弄瞎了。
若在往日,有田有屋有家产,不过伺候起来麻烦一点。可现在,饭都吃不饱,一个瞎子怎么养活一家子?!万般无奈,外公把自己交给了一副悬梁和一根丝带,两脚一蹬,一了百了。剩下孤儿寡母,大一点的孩子六岁,这时实在养不活了送给了别人;小一点的,也就是我母亲,才三岁,一家子号啕大哭,六神无主。
家里除了外婆及两个幼女外,上还有婆婆,还有两个小叔子。大一点的小叔子早年逃往他乡,为的是躲避抓庄丁,到现在还没回;小一点的长一头瘌痢,不担心抓壮丁就留在家里,却有些担心找不到媳妇。
年纪轻轻就守寡终究不是个办法。外婆的娘家看不过去,时常接自己的女儿回娘家小住,让她散散心情。九、十年了,从娘家走的时候娘家里还是一色油漆雕花的好家具,宽敞的闺房,飘满绿色柳丝的雕花小窗。可现在呢?低矮的土砖土房,破瓦下一方破窗。怎不叫人悲从中来!照照镜子,那个箍一件粉红锻面小褂撒一圈浅绿碎花褶皱长裙的如春花般层层笑开的少女呢?镜中分明是一张虽还年轻却心事重重的的愁容。世事如烟,真是世事如烟呐。
只是屋后的小山还是那么青翠,仿佛这世间的一切都与它无关似的。山上还是长满了菌子,挂满了枯枝。还是有一些穿着浅红浅绿的未嫁少女和清秀少年含了一脸的笑走进走出。年轻的外婆开始喜欢在山上流连,听那些拾菌少女的歌,看那些砍柴少年的笑。自己当初何尝不是如此呢?他们也像当初的她一样天真的做着梦吧!等待他们的又是怎样的命运呢?那首歌唱得多好阿“春季到来绿满窗,大姑娘窗下绣鸳鸯,”后面紧接着的一句才是唱到了节骨眼上“忽然一阵无情棒,打得鸳鸯各一方!”
这样一想忽想起那一方只绣了一半的鸳鸯图来,忙回到娘家翻箱倒柜,那还有什么箱与柜哟!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全部充了公。还是娘疼女儿,从床脚下拿出沾满灰尘的梳头匣儿来“我就知道藏着它有用,做个念想吧!”娘说道。年轻的外婆欢喜地接过来,吹一口灰,把匣儿一抽,可不是,那一方绣了一半的鸳鸯图正瞪着眼儿瞧着她呢!不知为何,扑通扑通,那颗心儿竟猛烈地跳动了几下。多久了?多久没这种感觉哪?!
是的,有一个人物不迟不早要在这会儿入场了。对这,我真的无能为力,我还真生在一个充满小说味儿的家族里。我甚至有一种宿命的恐惧——我生来就是为他们记载大事的。
那位少年还真的一直未婚。不是他不想结,也不是他这十年还惦记着我年轻的外婆。这样的理由都是那些喜欢浪漫的人一厢情愿的杜撰。我可不想说假话。我也觉得在这世间固然有一个令许多人为之疯狂的东西——爱情存在,但,为了某一个明白或不明白的人或这个人的诺言去固守某一方清空,这样的事我从来不信,也觉没必要,有些做作。
真实的情况是:那位少年在那十年里也认识了一些姑娘。有象他和年轻的外婆那样偶然相逢的,也有大一点儿后媒婆介绍的,在这些姑娘中,有他挺喜欢的,也有别人挺喜欢他的,也有没什么感觉的。但他很少考虑自己的感受,只要对方身体健康孝敬老人就成。这是贫寒人家讨媳妇的最高标准,尽管他那时发现穷人似乎比地主要光荣一些,尽管过了好多年后他成了公社的要员。但他当时是听从媒婆的意见准备和一个邻村的姑娘定亲。彩礼也送了,双方也见面了,结果对方的父母竟为了嫁妆的事打起结来,婚事就这么搁置了下来。
他是听村里的婆姨拉家常时知道了外婆的故事。婆姨们同情的眼神让他有些心神不宁。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同情这位年轻的寡妇,更何况是他!
他想起了十年前他们在那座小山上的邂遇。她清脆的歌喉还有娇羞的模样。她莫名的不见还有他有些焦急的找寻。那时他们都十六七岁,现在二十六七,那点微妙的感觉可还在呢?
他开始有事没事往山上走了。这边这一位常到山上缅怀,那一位又存了一样的心。双方又没隔多远。就算年轻的外婆回娘家次数不多,就算那位已成为青年的少年上小山的次数也不多,没碰见倒是他们无缘,碰见了,也是命里注定的事,不足为奇。
于是,深秋的一个黄昏,他们在昔日采菌子砍柴的地方不期而遇了。
她正看完晚霞往山下走,而他呢,却仰着脸儿一边往天上看一边往上爬。大约隔了十来步的时候吧,两人把对方看看,便不约而同的都停住了。
说实话,她对他的身影其实是熟悉的。毕竟是没隔多远,有时在塘边捣衣,她看着他赶着牛儿从远远的田埂上走过,只是他没看见她而已。他呢,对她的身影也是熟悉的,她牵着两个孩儿回娘家时前后山的人都议论着,说是一朵鲜花插到牛粪上去了。他也是到那时才有些原谅她当初的不辞而别的,可紧跟着他又觉得自己自私得很,她又没欠他什么,什么原谅不原谅的,哪儿跟哪儿呀!
她先对他笑了一下,是苦笑。怎么不是呢?一个失势又丧夫的寡妇,再怎么笑也好不到那儿去。而后她就低头准备走了。虽说她开始怀恋着他们的过去,可她是这样的沮丧,而他呢?还是个未婚的大小伙子,听说跟邻村的那一位彩礼都送了,除了走,她又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