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后小说网 www.qlh04.com,汉朝其实很疯狂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然的一笑,便是一种没有遗憾的倾述,这笑容将永恒地刻在项羽心中。
在垓下荒野,项羽命人掘地为墓,把虞姬安葬。随后,他骑上乌骓马,率领最后的800子弟兵,继续突围。
他们趁夜黑冲过汉军营寨,天亮时,渡过淮河,800子弟兵只剩下百余人,又不辨方向地逃窜一阵,不知前方是何处,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
他们神色仓皇,逃到一个三岔路口,遇见一个农夫,项羽问询:彭城该往哪个方向走?
农夫知他是楚霸王,便往左一指:朝那边,一直走。
项羽信了,带领百余人往左一头扎下去,跑了一阵,觉得不对劲,前面哪里有路,只有一片沼泽,这才醒悟上了当。
那农夫面目极忠厚,竟说谎话欺骗,其心何其歹毒。不由让人想起钱钟书围城中的一句话: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此时,后有追兵,前有沼泽。项羽也没有时间多想,只能绕过沼泽地,向南跑。一路上,百余人又伤亡不少,到最后,他身边只剩28个骑兵。而汉军的追兵却有5千余人,他们把项羽等人重重包围。
项羽仍不服输,他把28名骑兵分为四队,面朝四方突围。
他自己身先士卒,纵马冲杀。他的勇猛依旧是举世无双,单枪匹马杀退一帮汉军,并且还取了一个汉将的首级。他将首级提在手上,继续冲杀,28名骑兵一看这个阵势,也来了劲,一通狂砍乱杀,生生杀出了重围,到了乌江边上。
乌江对面,便是楚地。
隔江相望,家乡就在不远处,可江上没有一条船,只有江水无波无澜似绸缎,平静地缓流而过。
项羽眼望乌江,心里明白,这下再无退路了。
其实不然,乌江亭长此时已把船停泊在岸边,等候项羽坐船过江东。这亭长官虽小,却颇有些见识,他说江东地尚有民众数十万,过江后,项王仍可称王。
若项羽真的过了江,也许历史会被改写。因为,当时即便汉军的追兵赶到,也没有船只渡江。
可是,项羽却悲悯地说了四个字:天亡我也!
既然天要亡我,我为何还要渡江?想当初,我带8千子弟兵由从江东来,现在却无一人生还,我还有何脸面去见江东父老?
项羽不是刘邦,他宁愿站着死,也不愿跪着生。何况虞姬已死,他苟活于世间更无意义;刘邦则不然,只要能生,管他娘的什么方式,只有先生存下来,才会有将来。
其实,世上并没有所谓愧疚和不愧疚的事,大多是面子上挂不住罢了。
当年,江东父老拥立项羽为王,并没指望他常胜不败。项羽胜也罢,败也罢,永远是他们心中的王。
而项羽不干,他觉得无颜没脸面,这就是自讨苦吃。换个角度讲,容忍不下自己的一次惨败,又何以容得了天下人?既然容不下天下人,天下自然也容不下他。
项羽就是这样活生生把自己逼入了最后的绝境,并且他还做出了绝地反击。他把心爱的乌骓马送给了乌江亭长。此马伴他征战多年,曾一日千里,十分英勇,如若战死,委实可惜。
他的虞姬他的马,似乎都比他自己的生命更重要。乌江亭长一时无语,他真没想到,这个驰骋疆场,勇猛无敌,又坑杀过无数人的将领,也有一颗柔软的心。
这不奇怪,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块柔软的地方,只是柔弱点不同罢了。包括杀人如麻的土匪和混不吝的流氓。
送出了马,项羽在这世间似乎再无牵挂,他命令二十余个将士也下马,手持兵刃,与汉军作最后的搏斗。
此时,汉军已经围了上来。20余人对战5千人,其惨烈程度可想而知。
项羽杀了几百个汉军士兵后,身体已受了多处重伤。杀至最后,楚军将士全部阵亡,独剩他一人,他的下腹已被刀剑捅穿,肠子迸射而出,坠于裤垮之间。他右手持刀,左手抓肠,往腹腔里塞,肠子滑腻,脂肪粘黏,握捏不住,肚子剧烈起伏,呕吐猛然来袭,痛楚到了极至,他仰天长啸,横刀自刎,刀如风,飞过脖颈,鲜血四溅。
须臾,刀从他手中滑落,他的双眼塌陷,皮肤枯萎,英武威猛面容刹那化作焦土颜色,与血液浸泡的铠甲,恰成鲜明对照。
汉军中,有一名骑兵,名唤吕马童,原是项羽部将,而后才降了汉。此人看到项羽倒下,想起刘邦的许诺:谁取了项羽的头颅,就他赏千金,封万户侯。
于是,吕马童不顾一切扑上前,欲斩项羽人头。可想得赏不光他一个,汉军将领王翳、杨喜、吕胜、杨武等人,也同时扑了上来。
五个人犹如五只急红眼的疯狗,对项羽尸体进行争夺。
争夺中,各不相让,你撒我扯。王翳力大手快,砍了项羽头颅;杨武砍去项羽右脚;杨喜砍走项羽左脚,吕胜切吓项羽左臂,最先扑上去吕马童手脚却最慢,只拾得项羽徒剩的一把零碎残骨。
短短一瞬,项羽已被肢解得不成人形,年仅31岁的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会如此英年早逝,更想不到的是,自己死后,连个全尸都留不住。
也许,他曾想过,刘邦亦是楚人,即便自己战死,刘邦大约也会将他妥善安葬,且不会为难他手下的士兵。
刘邦是不会亲自肢解他,但他悬了赏,他的手下才不会放过这个立功的机会,他们兴高采烈地拿着项羽的头颅、胳膊、腿脚、骨头去领赏。刘邦说话算数,不仅给砍下项羽头颅的王翳封了侯,也给另外四人也封了侯,千两黄金自然是五人平分,一人二百两。
这就是项羽在刘邦心目中的价钱。
四、大吹捧
风光的背后,不是沧桑,就是肮脏。
刘邦夺取天下,风光无限。这风光的背后,用了多少流氓招术,做过多少违心的交易和妥协暂且不论,沧桑是肯定的。而看到风光背后的又有几人?换句话说,成功就像怀孕,大家都来恭喜你,但没人在乎你被操了多少回。
恭喜刘邦的人还真不少,刘邦也兑现了自己签署的合同,改齐王韩信为楚王,封彭越为梁王,封臧荼为燕王,封张耳的儿子张敖为赵王,封英布为淮南王,封吴芮为长沙王,原来的韩王信仍为韩王。
被封之人既喜悦又纠结,先前咱们都是在刘邦的领导之下打天下的,如今得了天下,咱们是王,刘邦也是王,汉王。
这就有点儿不对劲了。
一念及此,诸王们很知趣地共同上书,请求刘邦即位称帝——您必须被拔高,必须登顶峰,必须在我等之上,俯瞰众生,指点江山。如此这般,彼此都安全。
联名书到了刘邦手里。刘邦眯起眼,反复看了几遍,美滋滋地舔着嘴皮,脸上闪出腼腆而含蓄地笑:这个、这个
扭捏半晌,刘邦道:我听说,皇帝这尊号,贤能之人方可拥有,我可当不起。大伙看看,还有无别的人选,那个被项羽奉为义帝的楚怀王,他还有没有后代啊?
底下人觉得煞风景,这大喜的日子您提那个死鬼干吗?他哪还能有什么后代,纵然有,也早被甩墙上了。
可刘邦还推让,他觉得单凭几句请求,言语空洞,极不充实。诸王们如果懂事的话,应该举出些实例,说明我可以称帝,必须称帝。
韩信等人猜透刘邦的心思,汉王这是要求咱们写议论文啊,议论文讲求三大要素:论据、论点、论证。先前咱们只说了结论,确实不行。
于是,一帮人重新上书,称刘邦出身虽贫寒,却大义凛然率众扫灭暴秦,诛杀不义的楚霸王,为天下谋了福利,功劳自然远超于诸王,称帝乃天下众望所归。如不称帝,国家受损失,黎民受损失。
刘邦读罢这篇议论文,仍装模作样辞让了一番,见实在推辞不过,时机已成熟,便说:既然大伙都觉得我合适,那为了国家和苍生,我就勉为其难登基吧。
一个月后,刘邦在山东定陶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册封原配吕氏为皇后,儿子刘盈为太子。
这一年是公元前202年二月,刘邦54岁,吕雉40岁。
又过三个月,刘邦在洛阳的南宫举行庆功宴。
已当上皇帝的刘邦,感觉众人拥立他为帝的力度还不够,很多人并没真正看到他的沧桑。于是酒过三巡,刘邦举杯问众臣:大家说说,我是如何得的天下,项羽又是如何失的天下?
群臣一下就反应过来了,陛下这是要听吹捧啊!那就吹呗,拍马屁谁不会?
这就错了。拍马屁说起轻巧,可要拍准、拍爽、拍得恰到好处,拍了又仿佛没有拍,则须具备极深的技巧和极高的境界。
首先讲究明拍和暗拍。
明拍就是颠倒黑白,吮痈舔痔。譬如说上司干瘦如猴,可说是玉树临风;上司肥胖如猪,可赞其月朦胧鸟朦胧,胖得很有诗意;上司随地吐口痰,当拍手惊叹:竟吐得如此圆,宛如一个铜钱;上司夸店中酒美,当立刻狂饮三杯;上司偶然嘣出一屁,当抢先捧于掌心,盛赞其味,异香扑鼻,绕梁三日,亦不会绝。
暗拍则是先抑后扬,表面批驳,实则赞颂。讲究一个当头棒喝:领导,你太不像话了!待其惊诧,立刻作痛心状接着道:您废寝忘食只顾拼命工作,长此以往,您身体垮了,公司的损失大了!
领导惊喜,货真价实的先惊后喜。
当时,在南宫的宴会上,刘邦混黑道时的老友王陵便采用了暗拍。
王陵道:陛下你为人傲慢,嘴还特脏,喜欢损人。人家项羽就不同了,他仁厚,懂文明讲礼貌,温存待人。
此言一出,群臣惊诧,心说你丫找死呢。
见刘邦脸儿也变了色。王陵进阶着说了一个词“但是——”
世间万千事,坏就坏在“但是”上,好也好在“但是”上。只需一转折,情形大不同。
王陵自然是好的转折,他有条不紊地继续说:但是——诸如这些,皆是表面,陛下派人攻城掠地,胜利之后,便实行分封,与人共享;项羽则不然,他嫉贤妒能,有功的他妒忌,有才的他怀疑,手下有功也不奖励,夺了地盘也不分。他不失天下谁失天下?而陛下不得天下谁得天下?
收尾还来个反问句,让刘邦自己答。此等拍马功夫也算到位了,却也不算至高境界。
须知,马屁之至高境界,不在屁不多,而在屁精,有形似无形。
若我穿越至公元前202年五月的洛阳南宫,只对刘邦进一言:陛下胜在坚韧,而项羽败在坚定。
此言等同没说一般,让刘邦感觉不到我拍过。
而只此一句,差异一字,含义却大有嚼头——坚韧与坚持都是坚持,区别在于,坚韧之人会换不同方式坚持到底,此路不通,另辟蹊径;而坚定之人则永不换方式,崇尚一条道走到黑。
仅举一例,坚韧之人泡妞,这招不行换那招,花样百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坚定之人只有一招,死缠烂打发毒誓,追不到手宁可去死。
项羽就死了,刘邦就活了。
这便是有形似无形之马屁。此等马屁,还包含了另一重境界,那就是不以贬低一个人,来抬高另一人。其精髓在于,将二人都捧成高山,同等伟岸雄壮,只不过,其中一座峰峦叠嶂,翻越一座还有一座,无穷无尽,屹立于我等眼前。
时代呼唤捧人,而吹捧学问之精深之博大,绝非一纸荒唐言,几句心酸话可以囊括及领悟。
不过,对付一般人,用上一、二成的吹捧功力就足矣令其身心愉悦了。难就难在刘邦不是一般人,也不是一般的皇帝。
王陵的暗拍招术并不顶用。一记先抑后扬、虚实相接的马屁拍来,刘邦表面颔首认可,心中却并未美到忘形。
可这事是他挑的头,你叫各位畅所欲言大肆吹捧,人家吹了捧了,你又不接,这叫装蒜。
君王无戏言,皇帝不装蒜,当接了捧,再反捧回去,方是王道。
刘邦饮下一樽酒,缓缓道:其实我不如很多人,譬如运筹帷幄,决战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张子房;论治国抚民筹粮饷,我又不如萧何;论带兵打仗、攻城掠地、军事谋略,我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用了他们,我才取得天下,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给逼死了,因而败亡。
这番吹捧,功力甚是惊人,既谦虚又精辟,既陶冶了自己,又成全了他人,既分类赞扬,又归类称颂。
“汉初三杰”就是在刘邦的一席吹捧中成了历史名词。
群臣听完刘邦的捧词儿,气氛愈加热烈,相互恭喜祝贺,终使彼此达到精神高潮。洛阳南宫的庆功大宴会,就在这惊天地动地的马屁声中,欢乐祥和的大肆吹捧中,缓缓落下了帷幕。
五、人心工程
精神高潮总是短暂的,世上没有人单靠精神鸦片就能活下去。要想活着,并且还要活得滋润,得来些实在的东西。
南宫庆功宴后,刘邦手下一些没被封赏的臣子,颇不满足。这帮人受口了头表彰倒也喜悦,可仨锦旗改一被面,光环闪亮,不值什么。短促而虚无的快感过后,这帮臣子尤其是一些将军,开始蠢蠢欲动,相互撺掇,说再不给封赏,就给刘邦一点颜色看。
这日,刘邦和张良在南宫外散步,偶见一帮武士聚在一堆窃窃私语,说至激动处,满脸飞眉毛。
刘邦脑袋上冒出一个问号,问张良:这帮人在嘀咕什么?
他们在商量谋反的事儿。张良语出惊人。
刘邦脑袋上冒出一串问号,又问张良:为何要谋反?这天下可是刚平定啊!
张良道:天下是平定了,可人心未定。比如分封,被封地受爵的人,都是您的亲信;他们得了土地和官爵,固然高兴;而没得到的,就觉不公。还有些曾经得罪过您的,又怕遭到暗算。因而他们想先下手为强,早谋反早超生。
刘邦一听就急了,刚建国就内乱,这也太操蛋了。以前听有识之士说过,打天下难,守天下更难,治天下更是难上加难。当时也没往心里去,现在想起,果真如此。
张良微微笑道:陛下别急,我有一计,可安众将之心。
有何良策?快讲快讲。刘邦迫不及待。
张良不紧不慢地说,那我先请教陛下一个问题,您平素最记恨的,恨不得杀了他的人是谁?
我记恨的人不用杀,他已经死了。刘邦说,就是项羽。
我没说敌人,我的意思是说咱们内部的人。张良解释道。
刘邦思忖片刻,咬牙切齿道:我最恨之人,当然是雍齿,此人曾抄我后路,后又立了些战功,牛得很,在我面前没大没小,要不是当时正是用人之际,我早就把他杀了。如今天下已定,子房提醒得好,我这就宰了他。
不可不可。张良连连摆手,陛下非但不能杀之,还应将此人封侯。
封侯?一剑封喉还差不多!刘邦不知张良何意。
张良接着道:陛下若封赏了雍齿,那些立了战功又怕陛下为难他们的人,一看您连雍齿都封了,还能有什么顾虑呢,没顾虑自然也就没了造反的心。
从内心来讲,封赏雍齿,刘邦极不情愿的。但为了笼络人心,还真没有比雍齿更佳的人选。
得了,封就封吧。老子不是给他奖赏,而是拿他当个棋子。刘邦自我安慰。
事实就是如此,很多事,都不是我们心甘情愿做的,为了大局,我们不得不委曲求全。即便当了皇帝,也不能完全随心所欲。
刘邦采纳张良之计后,大摆筵席,封雍齿为什邡侯,同时又加快速度封赏了另外一些将领。那些动了谋反念头的将军,得了封赏,立刻转怒为喜,大口吃肉大碗喝酒。
但是,安定人心是一项大工程,这才刚刚是个开始。
尽管刘邦当了皇帝,与臣僚有了君臣的名分。却没有君臣之间的礼仪。
尤其那些长年跟随刘邦南征北战的开国功臣,并不觉得刘邦有多神圣。在他们眼里,他依然是个老流氓。这就好比明星身边的人,并不觉得明星有多么神秘,多么与众不同。正应了古希腊寓言家伊索的话:熟悉会滋长轻视。
人与人之间,一旦轻视,孔子那套君臣长幼之礼就连个屁都不是了。刘邦手下的一些有功老臣便是如此,他们在殿上争功,喝醉了相互谩骂,甚至大打出手,更有甚者还动了兵器,一剑砍在廊柱上。
这哪儿像朝廷,俨然一个流氓集中营。
刘邦很头痛,他既不能杀鸡儆猴,又不能听之任之。好在有一个人,为他解决了这个难堪的问题。此人便是叔孙通。
提起此人,人们一定会想起当年的秦二世胡亥。
当年,各地动乱,胡亥召集儒生开会。别的儒生都讲真话,唯独叔孙通只吹捧不进言。儒生们都以为,叔孙通从此就会平步青云,没想到不久后,他就消失了。
叔孙通是个清醒的人,他知道秦王朝廷已是朝不保夕,于是对胡亥吹捧一番后,便悄然离开了。他先跑到自己的老家鲁国。
不久,鲁国被项梁占领,他便投靠了项梁。项梁死后,他又投靠了楚怀王。
楚怀王被项羽迁徙到湖南后,叔孙通眼看跟着楚怀王没出路,索性又投了项羽。
可没想到,项羽的老窝彭城最终又被刘邦占了。
人生就像一次旅行,指不定会在哪翻车。叔孙通走投无路,只好又投靠了刘邦。
叔孙通很清楚,刘邦讨厌儒生,而自己是一个资深的儒生。
于是,他见刘邦时,不穿儒服,不戴儒冠,只穿一身楚制短衣。他心里有数,儒生装对刘邦而言,是一种制服诱惑,他会摘下儒冠当尿盆,以宣泄情绪。
见了面,两人一交谈,叔孙通并不像别的儒生一般装模作样,他说话实在,一个钉子一个眼,不玩虚的。
刘邦喜爱叔孙通的言谈和短打扮,在他看来,读书人若读死书,迟早把脑袋读成了一团浆糊,应当像叔孙通这般善于变通。
从某种角度来说,刘邦穿越至今时来统管教育,将是一大幸事。
不久,叔孙通上任,当起了皇家宫廷礼仪师,对文武百官进行系统的礼仪培训。
培训活动黎明时分便开始了,文武百官以及各路诸侯齐聚殿外。
“趋”——宫中的传达官朗声一呼,众人分东西两列排好,东列为武将,功臣、列侯;西列为丞相等文官。
庭中,数百名执戟郎从殿门至主殿分队排列,旗帜鲜明。
刘邦入殿,礼官引导诸侯群臣等官员,依次朝贺。
朝礼毕,宴会开场,群臣入座,跪拜刘邦,且不得与刘邦平视。而后,按尊卑次序,依次向刘邦敬酒。敬完酒,群臣落座,却不能痛快豪饮,按规定,每人饮酒不得超过九杯。
刘邦麾下老臣,多是狂放的酒徒,九杯酒相当于漱口,味儿还没尝出来,就不许喝了,实在叫人有些憋屈。
叔孙通可不管这些,他恨不得在群臣的酒杯上刻一排字:饮酒有害健康,浅尝即止!
整套礼仪,庄严肃穆,不苟言笑,十分正经。
追随刘邦多年的一班兄弟,终于明白,他们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和刘邦没大没小了,他和他们之间,是君上与臣下的关系,是老板和员工的关系。
老板当有老板之气派,对员工应恩威并施。
恩时甩个笑容,以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甚至嘘寒问暖,拉些家常;威时板起脸作心事重重状、焦虑状、深沉状、思索状,仿佛一事不谨,即贻四海之忧;一念不慎,即贻百年之患。
唯如此,老板方显老板之尊严。
刘邦便是这样找到了尊严,他终于感觉自己不同凡响。回想当年,他头戴一顶“亭长冠”招摇过市,就是为了找到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而今,那破冠自然是不用戴了,戴也是闲暇时的嬉戏。
不靠外表装扮粉饰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这感觉让刘邦无比受用,当皇帝的滋味,不尝不知道,一尝真美妙。
欣喜之余,刘邦赏给叔孙通黄金五百斤,封为太常,即国家典礼总署署长。
叔孙通领了赏,又请求道:我有一班弟子,制定朝仪他们也有一分功劳。
刘邦心说,我懂,老儒生手下还有一帮小儒生,过去我厌恶儒生,而今想来,厌恶之人也有用处。既然用了,就得付费。于是乎,刘邦把叔孙通的弟子都封为郎官。
叔孙通也仗义,将所得金子都分给众弟子。一帮儒生欢天喜地,直呼叔孙通为圣人。
儒生们欢喜,猛将们抑郁。四海既定,国家新立,本该天下狂士俱欢颜,可叔孙通打造的一套宫廷礼仪,愣把狂士束缚成了乖巧的小媳妇儿。
此套礼仪,乍一看仿佛表面文章,殊不知这表面文章的背后,具有强大的心理暗示,那就是朝廷之上,没有兄弟,只有君臣,以前那个流氓大哥已经不复存在了,他已贵为天子,九五至尊。彼此间过去那种无拘无束、嬉笑打闹只是一份淡而又淡的回忆。或者说,是内心的一个谣言。
可是,吹捧、封赏、规范礼仪只能换来暂时的平静。对于一个新建的王朝来说,穷,才是最根本的问题。
因为穷,人心便始终无法安稳。
然的一笑,便是一种没有遗憾的倾述,这笑容将永恒地刻在项羽心中。
在垓下荒野,项羽命人掘地为墓,把虞姬安葬。随后,他骑上乌骓马,率领最后的800子弟兵,继续突围。
他们趁夜黑冲过汉军营寨,天亮时,渡过淮河,800子弟兵只剩下百余人,又不辨方向地逃窜一阵,不知前方是何处,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
他们神色仓皇,逃到一个三岔路口,遇见一个农夫,项羽问询:彭城该往哪个方向走?
农夫知他是楚霸王,便往左一指:朝那边,一直走。
项羽信了,带领百余人往左一头扎下去,跑了一阵,觉得不对劲,前面哪里有路,只有一片沼泽,这才醒悟上了当。
那农夫面目极忠厚,竟说谎话欺骗,其心何其歹毒。不由让人想起钱钟书围城中的一句话: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此时,后有追兵,前有沼泽。项羽也没有时间多想,只能绕过沼泽地,向南跑。一路上,百余人又伤亡不少,到最后,他身边只剩28个骑兵。而汉军的追兵却有5千余人,他们把项羽等人重重包围。
项羽仍不服输,他把28名骑兵分为四队,面朝四方突围。
他自己身先士卒,纵马冲杀。他的勇猛依旧是举世无双,单枪匹马杀退一帮汉军,并且还取了一个汉将的首级。他将首级提在手上,继续冲杀,28名骑兵一看这个阵势,也来了劲,一通狂砍乱杀,生生杀出了重围,到了乌江边上。
乌江对面,便是楚地。
隔江相望,家乡就在不远处,可江上没有一条船,只有江水无波无澜似绸缎,平静地缓流而过。
项羽眼望乌江,心里明白,这下再无退路了。
其实不然,乌江亭长此时已把船停泊在岸边,等候项羽坐船过江东。这亭长官虽小,却颇有些见识,他说江东地尚有民众数十万,过江后,项王仍可称王。
若项羽真的过了江,也许历史会被改写。因为,当时即便汉军的追兵赶到,也没有船只渡江。
可是,项羽却悲悯地说了四个字:天亡我也!
既然天要亡我,我为何还要渡江?想当初,我带8千子弟兵由从江东来,现在却无一人生还,我还有何脸面去见江东父老?
项羽不是刘邦,他宁愿站着死,也不愿跪着生。何况虞姬已死,他苟活于世间更无意义;刘邦则不然,只要能生,管他娘的什么方式,只有先生存下来,才会有将来。
其实,世上并没有所谓愧疚和不愧疚的事,大多是面子上挂不住罢了。
当年,江东父老拥立项羽为王,并没指望他常胜不败。项羽胜也罢,败也罢,永远是他们心中的王。
而项羽不干,他觉得无颜没脸面,这就是自讨苦吃。换个角度讲,容忍不下自己的一次惨败,又何以容得了天下人?既然容不下天下人,天下自然也容不下他。
项羽就是这样活生生把自己逼入了最后的绝境,并且他还做出了绝地反击。他把心爱的乌骓马送给了乌江亭长。此马伴他征战多年,曾一日千里,十分英勇,如若战死,委实可惜。
他的虞姬他的马,似乎都比他自己的生命更重要。乌江亭长一时无语,他真没想到,这个驰骋疆场,勇猛无敌,又坑杀过无数人的将领,也有一颗柔软的心。
这不奇怪,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块柔软的地方,只是柔弱点不同罢了。包括杀人如麻的土匪和混不吝的流氓。
送出了马,项羽在这世间似乎再无牵挂,他命令二十余个将士也下马,手持兵刃,与汉军作最后的搏斗。
此时,汉军已经围了上来。20余人对战5千人,其惨烈程度可想而知。
项羽杀了几百个汉军士兵后,身体已受了多处重伤。杀至最后,楚军将士全部阵亡,独剩他一人,他的下腹已被刀剑捅穿,肠子迸射而出,坠于裤垮之间。他右手持刀,左手抓肠,往腹腔里塞,肠子滑腻,脂肪粘黏,握捏不住,肚子剧烈起伏,呕吐猛然来袭,痛楚到了极至,他仰天长啸,横刀自刎,刀如风,飞过脖颈,鲜血四溅。
须臾,刀从他手中滑落,他的双眼塌陷,皮肤枯萎,英武威猛面容刹那化作焦土颜色,与血液浸泡的铠甲,恰成鲜明对照。
汉军中,有一名骑兵,名唤吕马童,原是项羽部将,而后才降了汉。此人看到项羽倒下,想起刘邦的许诺:谁取了项羽的头颅,就他赏千金,封万户侯。
于是,吕马童不顾一切扑上前,欲斩项羽人头。可想得赏不光他一个,汉军将领王翳、杨喜、吕胜、杨武等人,也同时扑了上来。
五个人犹如五只急红眼的疯狗,对项羽尸体进行争夺。
争夺中,各不相让,你撒我扯。王翳力大手快,砍了项羽头颅;杨武砍去项羽右脚;杨喜砍走项羽左脚,吕胜切吓项羽左臂,最先扑上去吕马童手脚却最慢,只拾得项羽徒剩的一把零碎残骨。
短短一瞬,项羽已被肢解得不成人形,年仅31岁的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会如此英年早逝,更想不到的是,自己死后,连个全尸都留不住。
也许,他曾想过,刘邦亦是楚人,即便自己战死,刘邦大约也会将他妥善安葬,且不会为难他手下的士兵。
刘邦是不会亲自肢解他,但他悬了赏,他的手下才不会放过这个立功的机会,他们兴高采烈地拿着项羽的头颅、胳膊、腿脚、骨头去领赏。刘邦说话算数,不仅给砍下项羽头颅的王翳封了侯,也给另外四人也封了侯,千两黄金自然是五人平分,一人二百两。
这就是项羽在刘邦心目中的价钱。
四、大吹捧
风光的背后,不是沧桑,就是肮脏。
刘邦夺取天下,风光无限。这风光的背后,用了多少流氓招术,做过多少违心的交易和妥协暂且不论,沧桑是肯定的。而看到风光背后的又有几人?换句话说,成功就像怀孕,大家都来恭喜你,但没人在乎你被操了多少回。
恭喜刘邦的人还真不少,刘邦也兑现了自己签署的合同,改齐王韩信为楚王,封彭越为梁王,封臧荼为燕王,封张耳的儿子张敖为赵王,封英布为淮南王,封吴芮为长沙王,原来的韩王信仍为韩王。
被封之人既喜悦又纠结,先前咱们都是在刘邦的领导之下打天下的,如今得了天下,咱们是王,刘邦也是王,汉王。
这就有点儿不对劲了。
一念及此,诸王们很知趣地共同上书,请求刘邦即位称帝——您必须被拔高,必须登顶峰,必须在我等之上,俯瞰众生,指点江山。如此这般,彼此都安全。
联名书到了刘邦手里。刘邦眯起眼,反复看了几遍,美滋滋地舔着嘴皮,脸上闪出腼腆而含蓄地笑:这个、这个
扭捏半晌,刘邦道:我听说,皇帝这尊号,贤能之人方可拥有,我可当不起。大伙看看,还有无别的人选,那个被项羽奉为义帝的楚怀王,他还有没有后代啊?
底下人觉得煞风景,这大喜的日子您提那个死鬼干吗?他哪还能有什么后代,纵然有,也早被甩墙上了。
可刘邦还推让,他觉得单凭几句请求,言语空洞,极不充实。诸王们如果懂事的话,应该举出些实例,说明我可以称帝,必须称帝。
韩信等人猜透刘邦的心思,汉王这是要求咱们写议论文啊,议论文讲求三大要素:论据、论点、论证。先前咱们只说了结论,确实不行。
于是,一帮人重新上书,称刘邦出身虽贫寒,却大义凛然率众扫灭暴秦,诛杀不义的楚霸王,为天下谋了福利,功劳自然远超于诸王,称帝乃天下众望所归。如不称帝,国家受损失,黎民受损失。
刘邦读罢这篇议论文,仍装模作样辞让了一番,见实在推辞不过,时机已成熟,便说:既然大伙都觉得我合适,那为了国家和苍生,我就勉为其难登基吧。
一个月后,刘邦在山东定陶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册封原配吕氏为皇后,儿子刘盈为太子。
这一年是公元前202年二月,刘邦54岁,吕雉40岁。
又过三个月,刘邦在洛阳的南宫举行庆功宴。
已当上皇帝的刘邦,感觉众人拥立他为帝的力度还不够,很多人并没真正看到他的沧桑。于是酒过三巡,刘邦举杯问众臣:大家说说,我是如何得的天下,项羽又是如何失的天下?
群臣一下就反应过来了,陛下这是要听吹捧啊!那就吹呗,拍马屁谁不会?
这就错了。拍马屁说起轻巧,可要拍准、拍爽、拍得恰到好处,拍了又仿佛没有拍,则须具备极深的技巧和极高的境界。
首先讲究明拍和暗拍。
明拍就是颠倒黑白,吮痈舔痔。譬如说上司干瘦如猴,可说是玉树临风;上司肥胖如猪,可赞其月朦胧鸟朦胧,胖得很有诗意;上司随地吐口痰,当拍手惊叹:竟吐得如此圆,宛如一个铜钱;上司夸店中酒美,当立刻狂饮三杯;上司偶然嘣出一屁,当抢先捧于掌心,盛赞其味,异香扑鼻,绕梁三日,亦不会绝。
暗拍则是先抑后扬,表面批驳,实则赞颂。讲究一个当头棒喝:领导,你太不像话了!待其惊诧,立刻作痛心状接着道:您废寝忘食只顾拼命工作,长此以往,您身体垮了,公司的损失大了!
领导惊喜,货真价实的先惊后喜。
当时,在南宫的宴会上,刘邦混黑道时的老友王陵便采用了暗拍。
王陵道:陛下你为人傲慢,嘴还特脏,喜欢损人。人家项羽就不同了,他仁厚,懂文明讲礼貌,温存待人。
此言一出,群臣惊诧,心说你丫找死呢。
见刘邦脸儿也变了色。王陵进阶着说了一个词“但是——”
世间万千事,坏就坏在“但是”上,好也好在“但是”上。只需一转折,情形大不同。
王陵自然是好的转折,他有条不紊地继续说:但是——诸如这些,皆是表面,陛下派人攻城掠地,胜利之后,便实行分封,与人共享;项羽则不然,他嫉贤妒能,有功的他妒忌,有才的他怀疑,手下有功也不奖励,夺了地盘也不分。他不失天下谁失天下?而陛下不得天下谁得天下?
收尾还来个反问句,让刘邦自己答。此等拍马功夫也算到位了,却也不算至高境界。
须知,马屁之至高境界,不在屁不多,而在屁精,有形似无形。
若我穿越至公元前202年五月的洛阳南宫,只对刘邦进一言:陛下胜在坚韧,而项羽败在坚定。
此言等同没说一般,让刘邦感觉不到我拍过。
而只此一句,差异一字,含义却大有嚼头——坚韧与坚持都是坚持,区别在于,坚韧之人会换不同方式坚持到底,此路不通,另辟蹊径;而坚定之人则永不换方式,崇尚一条道走到黑。
仅举一例,坚韧之人泡妞,这招不行换那招,花样百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坚定之人只有一招,死缠烂打发毒誓,追不到手宁可去死。
项羽就死了,刘邦就活了。
这便是有形似无形之马屁。此等马屁,还包含了另一重境界,那就是不以贬低一个人,来抬高另一人。其精髓在于,将二人都捧成高山,同等伟岸雄壮,只不过,其中一座峰峦叠嶂,翻越一座还有一座,无穷无尽,屹立于我等眼前。
时代呼唤捧人,而吹捧学问之精深之博大,绝非一纸荒唐言,几句心酸话可以囊括及领悟。
不过,对付一般人,用上一、二成的吹捧功力就足矣令其身心愉悦了。难就难在刘邦不是一般人,也不是一般的皇帝。
王陵的暗拍招术并不顶用。一记先抑后扬、虚实相接的马屁拍来,刘邦表面颔首认可,心中却并未美到忘形。
可这事是他挑的头,你叫各位畅所欲言大肆吹捧,人家吹了捧了,你又不接,这叫装蒜。
君王无戏言,皇帝不装蒜,当接了捧,再反捧回去,方是王道。
刘邦饮下一樽酒,缓缓道:其实我不如很多人,譬如运筹帷幄,决战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张子房;论治国抚民筹粮饷,我又不如萧何;论带兵打仗、攻城掠地、军事谋略,我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用了他们,我才取得天下,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给逼死了,因而败亡。
这番吹捧,功力甚是惊人,既谦虚又精辟,既陶冶了自己,又成全了他人,既分类赞扬,又归类称颂。
“汉初三杰”就是在刘邦的一席吹捧中成了历史名词。
群臣听完刘邦的捧词儿,气氛愈加热烈,相互恭喜祝贺,终使彼此达到精神高潮。洛阳南宫的庆功大宴会,就在这惊天地动地的马屁声中,欢乐祥和的大肆吹捧中,缓缓落下了帷幕。
五、人心工程
精神高潮总是短暂的,世上没有人单靠精神鸦片就能活下去。要想活着,并且还要活得滋润,得来些实在的东西。
南宫庆功宴后,刘邦手下一些没被封赏的臣子,颇不满足。这帮人受口了头表彰倒也喜悦,可仨锦旗改一被面,光环闪亮,不值什么。短促而虚无的快感过后,这帮臣子尤其是一些将军,开始蠢蠢欲动,相互撺掇,说再不给封赏,就给刘邦一点颜色看。
这日,刘邦和张良在南宫外散步,偶见一帮武士聚在一堆窃窃私语,说至激动处,满脸飞眉毛。
刘邦脑袋上冒出一个问号,问张良:这帮人在嘀咕什么?
他们在商量谋反的事儿。张良语出惊人。
刘邦脑袋上冒出一串问号,又问张良:为何要谋反?这天下可是刚平定啊!
张良道:天下是平定了,可人心未定。比如分封,被封地受爵的人,都是您的亲信;他们得了土地和官爵,固然高兴;而没得到的,就觉不公。还有些曾经得罪过您的,又怕遭到暗算。因而他们想先下手为强,早谋反早超生。
刘邦一听就急了,刚建国就内乱,这也太操蛋了。以前听有识之士说过,打天下难,守天下更难,治天下更是难上加难。当时也没往心里去,现在想起,果真如此。
张良微微笑道:陛下别急,我有一计,可安众将之心。
有何良策?快讲快讲。刘邦迫不及待。
张良不紧不慢地说,那我先请教陛下一个问题,您平素最记恨的,恨不得杀了他的人是谁?
我记恨的人不用杀,他已经死了。刘邦说,就是项羽。
我没说敌人,我的意思是说咱们内部的人。张良解释道。
刘邦思忖片刻,咬牙切齿道:我最恨之人,当然是雍齿,此人曾抄我后路,后又立了些战功,牛得很,在我面前没大没小,要不是当时正是用人之际,我早就把他杀了。如今天下已定,子房提醒得好,我这就宰了他。
不可不可。张良连连摆手,陛下非但不能杀之,还应将此人封侯。
封侯?一剑封喉还差不多!刘邦不知张良何意。
张良接着道:陛下若封赏了雍齿,那些立了战功又怕陛下为难他们的人,一看您连雍齿都封了,还能有什么顾虑呢,没顾虑自然也就没了造反的心。
从内心来讲,封赏雍齿,刘邦极不情愿的。但为了笼络人心,还真没有比雍齿更佳的人选。
得了,封就封吧。老子不是给他奖赏,而是拿他当个棋子。刘邦自我安慰。
事实就是如此,很多事,都不是我们心甘情愿做的,为了大局,我们不得不委曲求全。即便当了皇帝,也不能完全随心所欲。
刘邦采纳张良之计后,大摆筵席,封雍齿为什邡侯,同时又加快速度封赏了另外一些将领。那些动了谋反念头的将军,得了封赏,立刻转怒为喜,大口吃肉大碗喝酒。
但是,安定人心是一项大工程,这才刚刚是个开始。
尽管刘邦当了皇帝,与臣僚有了君臣的名分。却没有君臣之间的礼仪。
尤其那些长年跟随刘邦南征北战的开国功臣,并不觉得刘邦有多神圣。在他们眼里,他依然是个老流氓。这就好比明星身边的人,并不觉得明星有多么神秘,多么与众不同。正应了古希腊寓言家伊索的话:熟悉会滋长轻视。
人与人之间,一旦轻视,孔子那套君臣长幼之礼就连个屁都不是了。刘邦手下的一些有功老臣便是如此,他们在殿上争功,喝醉了相互谩骂,甚至大打出手,更有甚者还动了兵器,一剑砍在廊柱上。
这哪儿像朝廷,俨然一个流氓集中营。
刘邦很头痛,他既不能杀鸡儆猴,又不能听之任之。好在有一个人,为他解决了这个难堪的问题。此人便是叔孙通。
提起此人,人们一定会想起当年的秦二世胡亥。
当年,各地动乱,胡亥召集儒生开会。别的儒生都讲真话,唯独叔孙通只吹捧不进言。儒生们都以为,叔孙通从此就会平步青云,没想到不久后,他就消失了。
叔孙通是个清醒的人,他知道秦王朝廷已是朝不保夕,于是对胡亥吹捧一番后,便悄然离开了。他先跑到自己的老家鲁国。
不久,鲁国被项梁占领,他便投靠了项梁。项梁死后,他又投靠了楚怀王。
楚怀王被项羽迁徙到湖南后,叔孙通眼看跟着楚怀王没出路,索性又投了项羽。
可没想到,项羽的老窝彭城最终又被刘邦占了。
人生就像一次旅行,指不定会在哪翻车。叔孙通走投无路,只好又投靠了刘邦。
叔孙通很清楚,刘邦讨厌儒生,而自己是一个资深的儒生。
于是,他见刘邦时,不穿儒服,不戴儒冠,只穿一身楚制短衣。他心里有数,儒生装对刘邦而言,是一种制服诱惑,他会摘下儒冠当尿盆,以宣泄情绪。
见了面,两人一交谈,叔孙通并不像别的儒生一般装模作样,他说话实在,一个钉子一个眼,不玩虚的。
刘邦喜爱叔孙通的言谈和短打扮,在他看来,读书人若读死书,迟早把脑袋读成了一团浆糊,应当像叔孙通这般善于变通。
从某种角度来说,刘邦穿越至今时来统管教育,将是一大幸事。
不久,叔孙通上任,当起了皇家宫廷礼仪师,对文武百官进行系统的礼仪培训。
培训活动黎明时分便开始了,文武百官以及各路诸侯齐聚殿外。
“趋”——宫中的传达官朗声一呼,众人分东西两列排好,东列为武将,功臣、列侯;西列为丞相等文官。
庭中,数百名执戟郎从殿门至主殿分队排列,旗帜鲜明。
刘邦入殿,礼官引导诸侯群臣等官员,依次朝贺。
朝礼毕,宴会开场,群臣入座,跪拜刘邦,且不得与刘邦平视。而后,按尊卑次序,依次向刘邦敬酒。敬完酒,群臣落座,却不能痛快豪饮,按规定,每人饮酒不得超过九杯。
刘邦麾下老臣,多是狂放的酒徒,九杯酒相当于漱口,味儿还没尝出来,就不许喝了,实在叫人有些憋屈。
叔孙通可不管这些,他恨不得在群臣的酒杯上刻一排字:饮酒有害健康,浅尝即止!
整套礼仪,庄严肃穆,不苟言笑,十分正经。
追随刘邦多年的一班兄弟,终于明白,他们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和刘邦没大没小了,他和他们之间,是君上与臣下的关系,是老板和员工的关系。
老板当有老板之气派,对员工应恩威并施。
恩时甩个笑容,以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甚至嘘寒问暖,拉些家常;威时板起脸作心事重重状、焦虑状、深沉状、思索状,仿佛一事不谨,即贻四海之忧;一念不慎,即贻百年之患。
唯如此,老板方显老板之尊严。
刘邦便是这样找到了尊严,他终于感觉自己不同凡响。回想当年,他头戴一顶“亭长冠”招摇过市,就是为了找到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而今,那破冠自然是不用戴了,戴也是闲暇时的嬉戏。
不靠外表装扮粉饰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这感觉让刘邦无比受用,当皇帝的滋味,不尝不知道,一尝真美妙。
欣喜之余,刘邦赏给叔孙通黄金五百斤,封为太常,即国家典礼总署署长。
叔孙通领了赏,又请求道:我有一班弟子,制定朝仪他们也有一分功劳。
刘邦心说,我懂,老儒生手下还有一帮小儒生,过去我厌恶儒生,而今想来,厌恶之人也有用处。既然用了,就得付费。于是乎,刘邦把叔孙通的弟子都封为郎官。
叔孙通也仗义,将所得金子都分给众弟子。一帮儒生欢天喜地,直呼叔孙通为圣人。
儒生们欢喜,猛将们抑郁。四海既定,国家新立,本该天下狂士俱欢颜,可叔孙通打造的一套宫廷礼仪,愣把狂士束缚成了乖巧的小媳妇儿。
此套礼仪,乍一看仿佛表面文章,殊不知这表面文章的背后,具有强大的心理暗示,那就是朝廷之上,没有兄弟,只有君臣,以前那个流氓大哥已经不复存在了,他已贵为天子,九五至尊。彼此间过去那种无拘无束、嬉笑打闹只是一份淡而又淡的回忆。或者说,是内心的一个谣言。
可是,吹捧、封赏、规范礼仪只能换来暂时的平静。对于一个新建的王朝来说,穷,才是最根本的问题。
因为穷,人心便始终无法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