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后小说网 www.qlh04.com,晚唐浮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去岁收成几何?”邵树德甫一下船,便直奔灵州城下的试验田。
虽说去年才是第一次搞三茬轮作制,看不出什么来,但他依然十分关心。
田是龙兴寺的田,去年便已收归关中,而辩才法师更是带着部分僧人,到地斤泽传道去了,那边新建了一座龙兴寺分院,专门给草原杂虏讲解佛祖的大道理。
耕作试验田的是原龙兴寺的庄户,同时也是邵大帅的食邑。试验的三年内免税赋、劳役,因此大伙还是很有积极性的。
“大帅,一亩收一斛七斗。”灵州别驾裴远禀报道。
这个数字是三百户的平均数字,高的破了两斛,低的只有一斛,总共种了60顷,收麦一万斛出头。
“撒了多少种子?”邵树德又问道。
“每亩播种两斗。”裴远答道。
一亩地播两斗种子,这是密植了,难怪能收一斛七斗。
邵树德心算了一下,种子收获比是1:8.5,不算低,比正常稍好。但也好得不多,毕竟这是密植,很多时候农民播种时,一亩地不会撒两斗种子,除非那地特肥沃,养分充足。
不过没关系,这才是第一年,休耕固氮的农田需要两年后种植粮食时才能看出成效。希望能把收益率提高到10以上,甚至是1:15,即播种两斗种子,收麦两、三斛,那样就完美了。
邵树德曾经到横山党项那边看过,人家的农业生产是真的粗放。山上以种植粟、麦、青稞为主,撒一斗多一点种子,然后啥也不管了,坐等八月份收获。一亩地大概平均收个五斗粮食,种子收获比在1:5以内,有时只有1:4,这真的太坑了。
收益率如果再降低,那还不如放牧算了,这是实话。
种子收获比,是粮食收成最关键的指标。所谓的提高产量,其实提高的就是这个收益率。种粟麦,1:4就偏低了,因为亩产不足一斛;1:6、7是正常水平,因为达到了国朝“亩产一石”的平均及格线,即撒一斗半的种子,秋收时得一斛粮食。
龙兴寺庄户一亩地撒两斗种子,高密度种植,平时估计也弄了不少黄河泥沙、牲畜粪便来肥田,就为了弄个一斛七斗的亩产,让自己高兴高兴。
唉,肯定是官员们教他们这么做的,但他们一定没想到邵树德会问用了多少种子。
这年头武夫居然还懂这个?
“一户六十亩呢,还有四十亩是个什么情况?”邵树德问道。
“回大帅,总计种了六十顷大宛苜蓿,一亩年产数十石,可供一头草原犍牛一年所食,或还稍有些富余。二十亩,便可养二十余头牛。”裴远答道。
“养二十头牛,可忙得过来?”邵树德问道。
“一家六口人,应是……应是忙得过来。”裴远支支吾吾道。
邵树德没说什么。作为官员,能知道数字就已经不错了,你还指望他深入农家,嘘寒问暖,那现实吗?
一家大大小小六口人,要忙农活,要照应牲畜,肯定是极苦极累的。邵树德敢说,这三百户人一定是榨干了自己的每一分精力,不然根本不可能获得一斛七斗的亩产。
或许也有利益驱动在里面。三年不纳赋,所得全是自己的,多劳多得,确实也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大帅,三、四月下麦种,忙完之后,五月苜蓿发芽,可做牧场,直到隆冬,刚好岔开。”见裴远被问得张口结舌,幕府营田判官赵植便上前说道。
“可还有其他牧草?”
“回大帅,营田司诸位同僚商议后,认为芜菁或可种下看看,亦可当牧草。”
“另找一块地试试。”
“遵命。”
“一头犍牛一年产多少粪肥?”邵树德又问道。
裴远、赵植都愣在了那里,好像遇到了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问这个事情,太有辱斯文了!大帅真的是武夫吗?早年在天德军时,一定种过地吧?
邵树德摇了摇头。事实上他也不清楚,他只知道,一头牛一年所拉的粪便,用来肥一亩地,可能还略有些不足,最好是三头牛肥两亩地。如此,才能在维持地力的情况下,持续稳定多年获得令人艳羡的高产——当然也不能忘了休耕固氮的贡献。
种子收获比,一定要提上去,1:10是必需的,1:15才是目标。
“再找一块地,用来培育良种。”
邵大帅的这句话他俩倒是理解了。其实农家都有留种选种的意识,每年都会拿颗粒最饱满的麦下种,大帅这意思,是还需要更好的种子?
“马政都知道了吧?”邵树德说道:“好马配好马,生出来的马驹再优中选优,一代代培育。种子亦可如此,着手去做吧,所需款项、田地、人手,来找某。”
“遵命。”
后世粮食高产,无外乎四大因素:良种、农药、化肥、水利。农药别想了,水利一直在搞。化肥确实没有,但可以靠粪肥来代替,一头牛一年拉的粪全砸一亩地里面,效率低是低了点,但没办法,只能这样了。
穿越前自己看小说,某人到了古代,只要来一句,用粪或河底淤泥肥田,仿佛立马就可以获得高产量,然后路人惊叹,名利双收。
这就是臆想!
古人不知道沤肥吗?当然知道。但为什么效果还是不好呢?没有足够的粪或淤泥啊!
人的那点粪便,只有牛的十几分之一,够肥屁的田!固氮休耕、牛粪肥田,多管齐下,才可能补充高产后所消耗的地力。
此外还有良种,这事其实就和马政一样,需要长时间培育,也需要点运气。
三茬轮作制,目前只有自己这个关北可汗能搞得起来。控制那么多草原部族,获得足够的牛也是一大原因。慢慢来吧,若... -->>
“去岁收成几何?”邵树德甫一下船,便直奔灵州城下的试验田。
虽说去年才是第一次搞三茬轮作制,看不出什么来,但他依然十分关心。
田是龙兴寺的田,去年便已收归关中,而辩才法师更是带着部分僧人,到地斤泽传道去了,那边新建了一座龙兴寺分院,专门给草原杂虏讲解佛祖的大道理。
耕作试验田的是原龙兴寺的庄户,同时也是邵大帅的食邑。试验的三年内免税赋、劳役,因此大伙还是很有积极性的。
“大帅,一亩收一斛七斗。”灵州别驾裴远禀报道。
这个数字是三百户的平均数字,高的破了两斛,低的只有一斛,总共种了60顷,收麦一万斛出头。
“撒了多少种子?”邵树德又问道。
“每亩播种两斗。”裴远答道。
一亩地播两斗种子,这是密植了,难怪能收一斛七斗。
邵树德心算了一下,种子收获比是1:8.5,不算低,比正常稍好。但也好得不多,毕竟这是密植,很多时候农民播种时,一亩地不会撒两斗种子,除非那地特肥沃,养分充足。
不过没关系,这才是第一年,休耕固氮的农田需要两年后种植粮食时才能看出成效。希望能把收益率提高到10以上,甚至是1:15,即播种两斗种子,收麦两、三斛,那样就完美了。
邵树德曾经到横山党项那边看过,人家的农业生产是真的粗放。山上以种植粟、麦、青稞为主,撒一斗多一点种子,然后啥也不管了,坐等八月份收获。一亩地大概平均收个五斗粮食,种子收获比在1:5以内,有时只有1:4,这真的太坑了。
收益率如果再降低,那还不如放牧算了,这是实话。
种子收获比,是粮食收成最关键的指标。所谓的提高产量,其实提高的就是这个收益率。种粟麦,1:4就偏低了,因为亩产不足一斛;1:6、7是正常水平,因为达到了国朝“亩产一石”的平均及格线,即撒一斗半的种子,秋收时得一斛粮食。
龙兴寺庄户一亩地撒两斗种子,高密度种植,平时估计也弄了不少黄河泥沙、牲畜粪便来肥田,就为了弄个一斛七斗的亩产,让自己高兴高兴。
唉,肯定是官员们教他们这么做的,但他们一定没想到邵树德会问用了多少种子。
这年头武夫居然还懂这个?
“一户六十亩呢,还有四十亩是个什么情况?”邵树德问道。
“回大帅,总计种了六十顷大宛苜蓿,一亩年产数十石,可供一头草原犍牛一年所食,或还稍有些富余。二十亩,便可养二十余头牛。”裴远答道。
“养二十头牛,可忙得过来?”邵树德问道。
“一家六口人,应是……应是忙得过来。”裴远支支吾吾道。
邵树德没说什么。作为官员,能知道数字就已经不错了,你还指望他深入农家,嘘寒问暖,那现实吗?
一家大大小小六口人,要忙农活,要照应牲畜,肯定是极苦极累的。邵树德敢说,这三百户人一定是榨干了自己的每一分精力,不然根本不可能获得一斛七斗的亩产。
或许也有利益驱动在里面。三年不纳赋,所得全是自己的,多劳多得,确实也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大帅,三、四月下麦种,忙完之后,五月苜蓿发芽,可做牧场,直到隆冬,刚好岔开。”见裴远被问得张口结舌,幕府营田判官赵植便上前说道。
“可还有其他牧草?”
“回大帅,营田司诸位同僚商议后,认为芜菁或可种下看看,亦可当牧草。”
“另找一块地试试。”
“遵命。”
“一头犍牛一年产多少粪肥?”邵树德又问道。
裴远、赵植都愣在了那里,好像遇到了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问这个事情,太有辱斯文了!大帅真的是武夫吗?早年在天德军时,一定种过地吧?
邵树德摇了摇头。事实上他也不清楚,他只知道,一头牛一年所拉的粪便,用来肥一亩地,可能还略有些不足,最好是三头牛肥两亩地。如此,才能在维持地力的情况下,持续稳定多年获得令人艳羡的高产——当然也不能忘了休耕固氮的贡献。
种子收获比,一定要提上去,1:10是必需的,1:15才是目标。
“再找一块地,用来培育良种。”
邵大帅的这句话他俩倒是理解了。其实农家都有留种选种的意识,每年都会拿颗粒最饱满的麦下种,大帅这意思,是还需要更好的种子?
“马政都知道了吧?”邵树德说道:“好马配好马,生出来的马驹再优中选优,一代代培育。种子亦可如此,着手去做吧,所需款项、田地、人手,来找某。”
“遵命。”
后世粮食高产,无外乎四大因素:良种、农药、化肥、水利。农药别想了,水利一直在搞。化肥确实没有,但可以靠粪肥来代替,一头牛一年拉的粪全砸一亩地里面,效率低是低了点,但没办法,只能这样了。
穿越前自己看小说,某人到了古代,只要来一句,用粪或河底淤泥肥田,仿佛立马就可以获得高产量,然后路人惊叹,名利双收。
这就是臆想!
古人不知道沤肥吗?当然知道。但为什么效果还是不好呢?没有足够的粪或淤泥啊!
人的那点粪便,只有牛的十几分之一,够肥屁的田!固氮休耕、牛粪肥田,多管齐下,才可能补充高产后所消耗的地力。
此外还有良种,这事其实就和马政一样,需要长时间培育,也需要点运气。
三茬轮作制,目前只有自己这个关北可汗能搞得起来。控制那么多草原部族,获得足够的牛也是一大原因。慢慢来吧,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